摘要:说起1962年中印战争,很多印度人还记得那场意外的冲突,它让整个国家吃了一惊。阿玛吉特·辛格·贝尔准将就是其中一个亲历者,他当时是个刚入伍没多久的少尉,却在战斗打响的第一天就成了俘虏。
说起1962年中印战争,很多印度人还记得那场意外的冲突,它让整个国家吃了一惊。阿玛吉特·辛格·贝尔准将就是其中一个亲历者,他当时是个刚入伍没多久的少尉,却在战斗打响的第一天就成了俘虏。
贝尔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总强调他的士兵们打得很顽强,从没想过要后退。这不是吹牛,而是基于他亲身经历的实话。贝尔生于1941年4月,在印度北部一个普通家庭长大,1961年12月17日加入印度陆军,成了炮兵团的一员。
那时候他刚满20岁出头,接受了军官训练,直接分配到17伞兵野战团。这个团以机动性强著称,贝尔很快就适应了高强度训练,学会了操作75毫米榴弹炮和协调火力支援。
1962年夏天,他完成了军官课程,在阿格拉基地拿到伞兵资格,戴上了精英部队的栗色徽章。这让他觉得自豪,因为伞兵在印度军中地位不低。
边境局势从1962年初就开始紧张起来,中国和印度在麦克马洪线附近有领土争端,特别是塔格拉岭一带。
印度政府推行前进政策,想把哨所推到争议区,贝尔的部队也被卷入其中。9月30日,他接到命令,从阿格拉出发,和部队指挥官哈吉特·辛格·塔尔瓦上尉一起,带着两个初级军官和45名士兵,携带四门75毫米榴弹炮,空运到东北前线。
他们的任务是支援第7步兵旅,在纳姆卡楚河附近部署。贝尔作为炮位军官,负责指挥E部队的火力。飞行途中飞机在巴普延误,他们10月3日才到特兹普尔,军方简报时只给了一张蓝图,没详细地图。指挥官警告说中国可能进攻,但觉得不会太严重。
贝尔他们没时间适应高海拔,就直接乘直升机去不丹,然后步行翻山,到10月8日才抵达仓达尔岭的炮位。那地方海拔高,地形陡峭,两门炮空投下来后,只回收了两门,其他掉进峡谷里了。
部署后三周,贝尔的部队在俯瞰纳姆卡楚的平台上待命。士兵们挖战壕,准备防御,但补给线不稳,通讯靠无线电,却因为树林太密信号差。
10月19日,中国部队在塔格拉岭点起篝火,贝尔用肉眼就能看到,他们故意显示实力。那天,贝尔的部队里一个护理助理死于肺水肿,还有三人因高空病去世。通讯完全中断,中国部队从后方切断了印度补给。
贝尔后来在采访中说,中国人想让他们知道自己被包围了。第二天早上,10月20日4点半,战斗正式打响。中国炮火先开,贝尔的阵地立刻遭重型迫击炮和小武器攻击。他是现场唯一军官,身边34名士兵,没初级军官,护理助理已死。
贝尔命令炮兵开火,尽管没上级指示,他们瞄准黑岩区,那里有中国士兵聚集。炮弹一发接一发打出去,88发全用光,从早上7点到中午1点,一直间歇射击。
阵地遭机枪和炮弹轰击,贝尔的士兵用轻机枪和个人武器反击,没步兵支援。他们坚守到下午晚些时候,弹药耗尽,四人阵亡,五人受伤。中国部队兵力占优,从多个方向包围。贝尔他们没撤退选项,因为后路已断,坚持用尽最后子弹。
下午3点半到4点半左右,他们被围,被迫投降。贝尔带38名士兵成了俘虏,这对他来说是巨大打击,从骄傲伞兵变成战俘。但他总说,他的士兵很勇敢,没人提过撤退,大家都服从命令到最后。
这点让他自豪,因为在那种乱局中,坚持阵地就是最大勇气。贝尔的部队属于第7步兵旅,这个旅在战斗中损失惨重,整个旅几乎被摧毁。中国部队推进迅速,印度高层没想到对手准备这么充分。
被俘后,贝尔和士兵们先在阵地附近关了两天,10月22日贝尔埋葬了两名阵亡伞兵,包括拉姆·辛格少校和维诺德·塞加尔中队长,他们的直升机被击落。贝尔向中国军官要求,挖了浅壕安葬,敬礼告别。
然后他们被转移,先步行到纳姆卡楚桥三,再到肯齐马内边境,10月23日进入西藏勒村。待两天后,卡车运到马芒,再到泽当附近的战俘营,在雅鲁藏布谷地附近。营地条件简单,房子没门窗,睡干草,每天水限2-3杯,由低级士兵每十天取一次。
食物主要是米饭和萝卜,三餐一样,偶尔有猪肉。贝尔和士兵们分营住,廓尔喀人单独关,因为中国觉得他们亲中。贝尔他们有脑洗课,中国翻译问军官和士兵关系,贝尔总答关系好。他的38名士兵遵守命令,从第一天到最后,没出问题。
贝尔计划逃跑,和塔尔瓦上尉、コ希上尉一起,每天装病收集药。但没来得及行动,停火消息来了。中国通过广播宣布,播放中印兄弟歌。贝尔在营地学到中国无情,没民主,他们用本地藏人和蒙帕人修路,从布姆拉到塔旺,一个月就建好。
战俘生活持续七个月,贝尔家族收到两封电报,说他失踪,可能阵亡。他叔叔去找库马拉曼加拉姆将军,将军说忘了这孩子,他死了。新年时,红十字包裹到,里面有牙刷、牙膏、毛衣和糖果。
1963年5月,贝尔他们被卡车送回,经布姆拉交给印度红十字。贝尔说,中国修路用强制劳工,没怜悯。释放后,贝尔接受审查,很快就回17伞兵野战团,这在当时很少见。他继续服役,1963年恢复训练,1964年升中尉。
1965年,他参加古吉拉特兰恩卡奇行动,巴基斯坦入侵10公里,贝尔指挥炮兵,英国调停停火。但冲突重燃,贝尔在查谟-克什米尔作战。贝尔的部队转移阵地,应对巴基斯坦大满贯行动。他没受伤,但见身边士兵倒下。
1971年印巴战争,贝尔已是少校,指挥炮连,在东部前线支援。他定位目标,调整火力,战争中他的单位表现好。贝尔一生打过三场大战,积累经验,1980年代升准将,负责区域指挥。1995年4月,他以查谟-克什米尔国民警卫队副主任身份退役。
退役后,贝尔住在北部,偶尔参加老兵活动,分享经历。他写文章给联合服务机构,详述纳姆卡楚战斗,还出现在书《1962:那场不是战争的战争》里。贝尔总说自己反中,因为经验告诉他,中国随时可能背后捅刀。
他强调,1962失败因印度准备不足,士兵用一战老枪,碉堡简陋,中国火力强,指挥官有时临阵脱逃,导致部队乱。但贝尔的士兵没这样,他们勇敢到最后。
2024年,贝尔在哈里亚纳钱迪曼迪尔指挥医院去世,享年82岁,因年龄相关问题。葬礼在昌迪加尔举行,军方敬礼。
来源:源先生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