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 闻“汛”而动、向险而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8:34 2

摘要:面对近期复杂而严峻的汛情灾情,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闻“汛”而动、向险而行,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并涌现出一批事迹感人、贡献突

面对近期复杂而严峻的汛情灾情,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闻“汛”而动、向险而行,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并涌现出一批事迹感人、贡献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生动展现了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守护家园的责任与担当。

闻“汛”而动 以“迅”应“汛”

——镇雄县花朗乡仓上村党委抗汛救灾纪实

通讯员 毛君胜 夏晔 文/图

镇雄县花朗乡仓上村是一个拥有1087户3680人的美丽村庄。这里山峦起伏、水系纵横,每逢雨季降雨集中,易发暴雨、山洪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穿村而过的石坎河一旦遭遇强降雨就会威胁沿岸群众生命安全……

进入防汛期,仓上村党委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以使命担当筑起防汛救灾的“红色堡垒”。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无畏风雨、向险而行,全力投入巡查排险、转移群众、应急抢险等工作中,以坚守诠释责任,用行动践行初心。

郑祖军救人途中遇险,被困9小时后获救(前排左二)。

第一时间响应

7月8日23时05分,仓上村党委接到云南省预警发布中心发出的强降水预警后,村党委书记郑祖军迅速召集班子成员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执行“1262”精细化预警叫应机制,组织村组干部、“一长四员”等力量,按照“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四个一律”及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快转的要求,果断对临水、临崖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实施转移安置。

党员挺身“逆行”

接到乡党委统一指令后,当晚值班的郑祖军立即通知村“两委”和村民组长按责任分区组织群众转移,并迅速驾车赶赴自己负责的大河片区。“暴雨来了,赶快起床,全部撤到双核电站!”他一路疾行、一路呼喊。该片区有4个临水村民小组共29户69人需紧急转移。郑祖军先后深入半坡、新瓦、马蝉3个组,挨家挨户敲门排查、引导撤离。在奔赴竹麻组途中,河水暴涨淹没路面,车辆被困洪流。郑祖军奋力爬上车顶,借手机微光攀上路边岩壁,脚踩岩石、手抓树藤,在被困处电话报告位置,于暴雨黑夜中等待救援。

“坚持住,我们马上就到!”接到郑祖军被困的消息,乡党委书记高贵立即带领救援队伍,携带救生衣、救生绳、强光手电等设备疾驰现场。经过4轮紧张救援,9日8时50分,在被困9个小时后,郑祖军被成功救出并送医治疗。

郑祖军的遇险经历,是镇雄县广大党员干部迎“汛”而上、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缩影,彰显了共产党员在危急时刻的使命担当。

党群齐心显力量

“水刚一退,干部们就赶来清淤了。”看到整洁的院坝,大河村民组的群众连声称赞。

7月9日清晨,全乡干部与村“两委”全员奔赴受灾小组,全力开展救灾及恢复工作。一批人清理农户家中和道路上的淤泥,保障通行;一批人对隐患路段实施临时管制,防范次生灾害;一批人逐户核查灾情,推进农作物保险理赔,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提振复产信心。

与此同时,水利设施、民房等重点区域的风险排查和修复加固持续开展,全力筑牢安全屏障。

社会各界的关怀也纷至沓来:镇雄县农信联社、红十字会、花朗乡本地商户等踊跃捐赠食品、药品及生活物资,及时保障群众生活基本需求,汇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暖流。

如今,仓上村逐步摆脱灾情影响,党群连心、合力奋斗,共同绘就灾后重建的崭新画卷。

墨翰乡:风雨夜,干群同心 筑起“安全堤”

通讯员 毛 禹

8月10日晚,永善县墨翰乡遭遇强降雨,5小时累计雨量达113毫米。面对严峻汛情,墨翰乡党委和政府迅速响应,闻“汛”而动、向“险”而行,第一时间启动“1262”预警叫应机制,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以“迅”应“汛” 建强一线堡垒

接到预警后,墨翰乡党委和政府立即作出部署,各村(社区)快速动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低洼地区、边坡、水库、河道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就现场处置,迅速构建起指挥有力、响应迅速的防汛责任体系。排查期间,工作人员逐户宣传防汛避险知识,依托应急广播、微信群、上门通知等多种方式,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无遗漏。此次行动累计转移群众55户177人,坚决守住“人民至上、生命第一”的底线。

迎“汛”而战 诠释硬核担当

面对突发汛情,墨翰乡、村、组三级责任人员迅速集结,纵向指挥体系高效运转,横向协同机制紧密配合,实现防汛救灾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抢险先锋队冒雨奔走在第一线,蹚积水、查险情,细致排查道路、桥梁和房屋受损状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高效执行力,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冲不垮的“安全堤坝”。

齐心御“汛” 汇聚强大合力

随着强降雨渐止,工作重心由应急避险转入抢险保通。乡党委和政府一声号召,广大党员带头冲锋,群众积极响应,迅速组建3支志愿应急队伍,分区投入抢修清障。500余名乡村干部、网格员和地灾监测员持续奋战在一线,开展安置救助、道路清通、隐患排查等工作。清理塌方1000多立方米,清理道路淤积物5公里,全力保障群众出行畅通。

下一步,墨翰乡将扎实做好灾后恢复及后续保障,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加强气象监测、隐患排查和应急值守,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安全度汛。

把诺言写在水上

——记大湾镇雨萨村党委副书记罗开忠的抗洪时刻

通讯员 毛君胜

“王二哥,快出来,你家后墙阳沟怕是要垮!”“李婶,孩子递给我,你跑快点!”…… 7月8日晚,狂风暴雨裹挟着山洪的咆哮,猛烈冲击着镇雄县大湾镇雨萨村。在危急关头,村党委副书记罗开忠嘶哑的呼喊和急促的敲门声,成为穿透风雨的生命强音。2小时,64名沿河低洼地带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是罗开忠和他的同事们用忠诚与无畏书写的诺言。

沿河而建的雨萨村风景秀丽,却也潜藏着山洪的威胁。当晚8时15分,正在村委值班的罗开忠收到镇党委转发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心头猛地一沉:“前进、金竹、梗上、中心、大园子这5个村民小组地势最低,今晚雨这么大,太危险了!”时间就是生命!他立即向村党委书记文辉宽报告险情,果断启动“1262”精细化预警叫应机制。短短10分钟内,村“两委”成员及周边村民小组长火速集结到位。军人出身的罗开忠主动请缨:“前进、金竹、梗上最危险,我带人上!”

灾情就是命令,转移刻不容缓。罗开忠带领队伍冲入倾盆大雨中。面对熟睡的村民,他声如洪钟,奋力拍打门板;遇到腿脚不便的老人,他毫不犹豫俯身背起,蹚过齐腿深的洪水;看到娃娃多的人家,他一手一个紧紧护住……凭借烂熟于心的村情地形,以及多轮隐患排查绘制的精准逃生路线图,罗开忠带领队伍高效地将前进、梗上小组的老弱病残率先转移至安全地带。

险情再升级,人链战洪魔。刚完成初步转移,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呼叫:“罗副!金竹村民小组李顺才家进水了,家里只有几个孩子!”浑身湿透的罗开忠顾不上喘息,转身再次扑向暴雨,奔向金竹村民小组。通往李顺才家的必经小路已被山洪和泥石流完全阻断。面对汹涌浑浊、齐腰深的激流和不断滚落的乱石,罗开忠一声怒吼:“怕什么!手牵手,跟我冲过去!”他率先跳入冰冷刺骨的泥水中,与5名战友迅速挽起臂膀,组成一道人链,在风雨中艰难挺进。洪流裹挟着树枝杂物猛烈冲击,碎石划破了裤腿鞋袜,几次踉跄几乎跌倒,但没有人退缩。最终,这道由血肉之躯铸成的“生命之链”,成功抵达已被洪水围困的李顺才家门前,将惊恐的孩子安全救出。

“是罗开忠救了我家,一辈子也忘不了他!”每每回忆起那个惊魂之夜,李顺才都激动不已。罗开忠和战友们创造的“零伤亡”奇迹绝非偶然,而是大湾镇筑牢防汛救灾防线的必然结果。

“1262”精细化预警叫应机制在此次暴雨应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机制要求镇村两级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密切监视雨情水情险情,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叫应”到村组防汛责任人,并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快速传递到户到人。此次暴雨红色预警的迅速响应和人员集结,正是机制高效运转的体现。“十户联治、五户联防”的微网格治理模式,则把防灾减灾的神经末梢延伸到了最基层。雨萨村将每5户划分为一个“微网格”,由党员或责任心强的群众担任网格员,镇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下沉包保。微网格内实行“单户换守”和“联户轮守”夜间值守制度,构建起严密的群测群防网络。正是这张织密的“责任网”,确保了在险情发生时,力量能迅速集结,转移指令能精准执行到户到人,为快速安全转移群众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罗开忠完成救援任务返回时,已是翌日黄昏。雨后的山谷重归宁静,松涛阵阵,河流潺潺。不远处,灾后恢复重建的机械轰鸣声与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奏响重建家园的奋进乐章。车载音响里,电视剧《惊涛骇浪》的片尾曲悠扬回荡:“你把你的诺言写在水上,你用你的忠诚抚平风浪……”

罗开忠,这位基层党员干部,用他在滔天洪水中的无畏逆行和坚实臂膀,将守护人民的庄严诺言,深深镌刻在了雨萨村。他的忠诚与担当,抚平了肆虐的风浪,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与汛情赛跑 护一方安澜

——水富市太平镇昼夜奋战防汛抢险一线

通讯员 冯 源 陈文豪

当前正值防汛关键期,多轮极端强降雨接连来袭,导致水富市部分道路塌方、涵洞堵塞、农田被淹,防汛形势陡然严峻。面对持续考验,水富市太平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雨为令、闻“汛”而动,昼夜不停开展抢险救灾,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未雨绸缪筑牢思想与实战“双防线”

针对极端天气频发态势,太平镇提前谋划、周密部署,着力夯实防汛基础。通过组织镇村干部职工、基干民兵和“一长四员”开展专题培训,全面提升防汛应急处置能力。同时,依托城乡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力量下沉,以小组会、院坝会等方式广泛宣传防灾避险知识,增强群众自救互救意识。

据镇武装部部长李一介绍,今年已组织开展基干民兵防汛抢险综合演练,涵盖物资调运、无人机搜救、堤防加固等多个实战科目。各网格同步开展群众转移避险演练,有效锤炼队伍、提升响应效率,全力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应急力量。

闻令即动构建全域覆盖“防护网”

暴雨预警发布后,太平镇迅速启动“1262”精细化预警叫应机制,高效开展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和指挥调度。全镇累计巡查地质灾害点43处、重点河道2条,紧急转移危险区群众6户16人。

依托“镇—村—组—网格员”四级响应体系,预警信息实现“秒级”直达。暴雨期间,370多名网格员坚守一线,通过微信群、电话叫应、上门告知等方式,确保预警到户到人,特别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落实“一对一”帮扶避险,累计发送预警信息360多条,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

镇党政主要领导一线指挥,干部职工全面投入,对桥梁、河道、房屋、道路等重点部位和隐患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实时监测风险变化,及时设立警示标识、封锁危险路段,并联动上级部门协同处置,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干群同心打赢抢险救灾“攻坚战”

强降雨后,部分道路、河堤淤塞,通行受阻且隐患突出。太平镇迅速统筹调度,高效组织抢险救援。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派出所及时设置警戒、疏散车辆、转移受困群众;专职消防队携装备巡查险段,清理倒伏树木,排除安全隐患;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调集挖掘机、铲车等设备,全力清理塌方、疏通主干道,迅速打通“生命通道”。

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群众积极响应,自发组成志愿队伍,手持铁锹、铲子、镰刀等工具投入清淤除障,协力疏通沟渠、清理落石。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细致核查房屋、农作物及基础设施受损情况,精准建立灾情台账,为救灾及恢复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太平镇正持续加强应急值守和隐患排查,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快推进灾后修复,全力以赴保障群众安全度汛。

以底线与极限思维 筑牢防汛“铜墙铁壁”

宋国兴

当前,正处于防汛关键期,防汛救灾工作进入了最为紧要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着重强调要“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这一重要指示,不仅是应对当下极端天气频发态势的治本之策,更是我们党一以贯之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严峻的防汛形势,我们唯有绷紧思想之弦、筑牢责任之堤,才能构筑起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壁垒。

防汛救灾,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事。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显著增多,防汛减灾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入汛以来,不少地区接连出现突破历史极值的强降雨过程,江河水位持续超出警戒水位,地质灾害风险急剧攀升。在这样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底线思维与极限思维,深刻地把握了防汛救灾工作的内在规律,也鲜明地体现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担当的要求。

然而在现实中,仍有个别地区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追根溯源,这是因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存在差距。有的地区对潜在风险隐患认识严重不足,错误地将“百年一遇”当作“不会遇到”,从而放松警惕;有的在应对准备上极不充分,把大概率会发生的事件当作小概率事件来处理;还有的在责任落实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导致工作在“最后一公里”处受阻,难以真正落地。这些现象清晰地暴露出思想防线上存在的缺口,而这恰恰是防汛体系中最危险的“管涌点”,一旦忽视,后果不堪设想。

底线思维,是防汛救灾工作必须坚守的政治基准线。底线思维所展现的,是做好最坏打算、执行最严标准的政治清醒。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在防汛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加充分,将风险思考得更为深入,宁可做十次防范而九次落空,也绝不能出现一次疏忽而酿成大祸。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秉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健全并完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体系,确保能够尽早发现险情,并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尤其是针对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防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更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切实保证防控措施能够跑在洪水前面,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极限思维,则是应对极端灾害的必然选择。极限思维彰显的是打破常规思维定式、超越既有经验的前瞻意识。传统的防汛标准大多依据历史数据制定,但如今气候变化使得“历史极值”不断被刷新。这就迫使我们必须突破思维局限,按照超出历史记录的标准来进行设防。在工程防御层面,要提高重要基础设施的设防等级,增强其抵御灾害的能力;在应急准备方面,要针对“超标准洪水”完善应对方案,做到有备无患;在救援能力建设上,要着力建立能够应对多重灾害叠加的复合型保障体系,提升救援的效率和效果。只有将预案制定得尽善尽美,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极致,我们才能在真正的极限考验面前保持从容,有效应对。

防汛救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思维防线则是最为关键的“第一道堤坝”。当前,防汛工作已步入最关键的阶段,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以底线思维筑牢安全屏障,以极限思维提升应急能力,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守护江河安澜的实际行动。要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见叶知秋的敏锐洞察力,在思想上毫不松懈,在责任落实上环环相扣,在措施执行上一抓到底。让“思维之弦”时刻紧绷,让“生命防线”坚不可摧,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目标交上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日报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刘玉 校对/马思 编辑/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来源:微昭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