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手机,短视频平台推送的“某地突发重大事故”让我心头一紧,立刻转发给室友提醒注意安全;刷到“官方最新政策解读”,刚在班级群里分享讨论,就看到后续辟谣——那是网友P图伪造的假通报;甚至连“12306上线在线换座功能”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消息,也在我规划假期返乡行
打开手机,短视频平台推送的“某地突发重大事故”让我心头一紧,立刻转发给室友提醒注意安全;刷到“官方最新政策解读”,刚在班级群里分享讨论,就看到后续辟谣——那是网友P图伪造的假通报;甚至连“12306上线在线换座功能”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消息,也在我规划假期返乡行程时被证实是不实信息……作为每天平均使用社交媒体4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我和身边很多同学一样,早已习惯从自媒体获取信息,却也一次次在“义愤填膺-发现被骗-尴尬删除”的循环里,感受着自媒体乱象带来的无力与困惑。
自媒体的兴起,曾让我们以为迎来了“信息平权”的黄金时代。没有专业门槛、无需机构背书,人人都能拿起“麦克风”分享观点、记录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学长学姐的自媒体账号了解不同专业的学习经验,跟着校园博主打卡周边小众景点,在考研博主的分享里获取复习干货。可如今,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却背离了“分享”的初衷,把“流量至上”奉为圭臬,让“麦克风”变成了“谣言扩音器”,把本应传递真实、温暖的网络空间,搅成了虚假信息滋生的“泥潭”。
一、身陷“信息迷雾”:大学生遭遇的自媒体乱象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我们对网络信息的接受度远高于父辈,却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有限,成为自媒体乱象的“高频受害者”。这种伤害,不是简单的“浪费时间”,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判断、生活决策,甚至价值观塑造。
最直接的冲击,是“虚假热点”对日常决策的干扰。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学”,而自媒体恰恰瞄准这些需求制造不实信息。去年暑假,我计划和同学去浙江温州旅行,出发前一天刷到某自媒体账号发布的“平阳县遭遇暴雨山洪,景区全部关闭”的消息,配图里洪水淹没街道的画面触目惊心。我们立刻取消订好的酒店和车票,改道去了其他城市。可几天后却看到官方通报——当时平阳县只是局部降雨,根本没有山洪,所谓的“灾情视频”是几年前的旧素材。不仅是旅行,在学习上我们也常踩坑:考研冲刺阶段,有自媒体声称“某高校专业课大纲大幅调整”,附带“内部爆料截图”,班里20多个备考该学校的同学连夜焦虑失眠,四处找学长求证,最后发现截图是伪造的,发布者只是为了涨粉卖考研资料。这种“虚假信息”带来的,不仅是金钱损失,更是情绪内耗和决策混乱。
更隐蔽的伤害,是“片面解读”对认知逻辑的误导。大学生正处于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阶段,而部分自媒体为了博眼球,故意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把复杂的事件简化成“非黑即白”的情绪话题。去年某高校发生“学生学术不端被处理”事件,原本是学校按规定执行的正常流程,却有自媒体截取涉事学生的“委屈自述”,刻意隐去学术造假的关键证据,配上“学校打压学生,寒门学子太难了”的标题,煽动网友对学校的不满。班里不少同学看完后义愤填膺,在评论区指责学校“不近人情”,直到看到学校发布的完整调查报告,才意识到自己被带了节奏。这种“片面解读”最可怕的地方,是让我们习惯用“情绪代替理性”,不再愿意花时间了解事件全貌,久而久之,独立思考能力会慢慢退化,变成只会跟着自媒体“站队”的“键盘傀儡”。
最深远的影响,是“低俗内容”对价值观的侵蚀。为了吸引流量,部分自媒体无所不用其极,低俗擦边、恶搞玩梗、宣扬拜金主义的内容层出不穷。有校园自媒体为了涨粉,拍摄“大学生逃课去蹦迪”“靠富二代男友实现消费自由”的短视频,把逃课、攀比当成“潮流”;还有自媒体用“剧情摆拍”的方式,编造“女生被室友孤立后报复”“辅导员收礼才给奖学金”的虚假故事,放大校园里的负面情绪。我们身边有同学看了“网红带货月入十万”的视频后,无心学习,一心想退学做自媒体;也有同学因为刷多了“颜值即正义”的内容,陷入外貌焦虑,甚至想花钱整容。这些低俗内容就像“精神毒药”,悄悄扭曲着我们对“大学生活”的认知,让本该专注于学习、成长的我们,变得浮躁、功利。
二、乱象背后的“流量密码”:拆解自媒体逐利
为什么自媒体乱象屡禁不止?作为经常刷社交媒体、甚至尝试过运营校园账号的大学生,我或许能更贴近地看到这些乱象背后的“生存逻辑”。说到底,一切乱象的根源,都是“流量变现”的利益驱动,而这种驱动又被“算法机制”“快餐文化”和“低门槛准入”进一步放大,形成了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流量至上”的逐利逻辑,让“真实”成为最不值钱的成本。运营过自媒体的同学都知道,“上热搜”“涨粉”是账号存活的关键,而“争议性”“情绪化”的内容最容易获得流量。有一次,我同学为了让校园账号涨粉,发布了一条“学校食堂卫生差,学生吃坏肚子”的视频,视频里的“呕吐画面”其实是用番茄酱伪造的,“学生采访”也是找朋友演的。这条视频发布后,一天内就涨了5000多粉,还有本地美食博主主动联系合作。虽然最后被学校辟谣,账号也被限流,但他坦言:“当时看到涨粉数据,真的觉得‘造谣’比发真实的校园日常管用多了。”这种“流量变现”的诱惑,让很多自媒体忘记了底线——一条虚假热点视频能带来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播放量,进而转化为广告收入、直播打赏;而认真做真实内容的账号,可能几个月都涨不了几百粉。在“短期利益”面前,“真实”自然成了可以牺牲的成本。
“算法推荐”的助推逻辑,让“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我们每天刷到的内容,都是平台算法根据“停留时间”“点赞评论”等数据推荐的。而虚假信息、标题党内容,往往更能抓住人的注意力——“突发!”“震惊!”“内部消息!”这类标题,会让我们下意识点进去;情绪化的表述,会让我们忍不住评论转发。算法捕捉到这些“高互动”数据后,会把这类内容推给更多人,形成“越虚假越传播”的恶性循环。相反,官方通报、真实新闻往往语言严谨、节奏平缓,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高互动,自然被算法“冷落”。有次学校发布“奖学金评定通知”,官方账号的推文阅读量只有2000多,而有自媒体编造“奖学金内定名单”,用“惊爆!这些人靠关系拿奖”的标题,阅读量瞬间破10万。这种“算法偏爱”,让自媒体越来越不愿意做真实、理性的内容,反而扎堆制造能“刺激算法”的虚假信息。
“低门槛准入”的生存逻辑,让“专业”成为最稀缺的能力。自媒体的低门槛,原本是“人人皆可创作”的优势,却也让很多缺乏专业素养的人进入这个领域。我们身边有同学连“新闻五要素”都不懂,就敢自称“校园记者”,随意报道学校事件;有自媒体账号连基本的医学常识都没有,却敢发布“新冠后遗症能靠保健品治愈”的科普内容;甚至有账号用AI一键生成“专家解读”视频,连“专家”的名字、身份都是虚构的。这些“非专业”的创作者,既没有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也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他们只知道“什么火发什么”,把“道听途说”当成“内幕消息”,把“主观臆断”当成“专业解读”。而平台对账号的审核门槛也很低,只要身份证就能注册,甚至可以用“马甲号”发布内容,即使被封号,换个账号就能继续运营。这种“低门槛+低惩罚”的环境,让自媒体乱象有了滋生的温床。
三、破局之路:大学生能做的三点
面对自媒体乱象,我们不能只做“受害者”,更要做“改变者”。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既是自媒体的主要受众,也是未来自媒体的潜在创作者,我们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影响着网络空间的未来。结合自身经历,我认为大学生可以从“提升辨别力”“坚守创作底线”“主动传播正能量”三个方面入手,为整治自媒体乱象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练就“火眼金睛”,做理性的信息接收者。“不盲从、不跟风”是我们对抗虚假信息的第一道防线。首先,要学会“交叉验证”——看到一条可疑信息时,不要立刻转发,而是去官方平台(如政府官网、权威媒体账号)核实。比如看到“某地突发事故”,可以去当地应急管理局的公众号查通报;看到“政策解读”,可以去国务院客户端看原文。其次,要警惕“情绪化表达”——那些用“绝对化词语”“煽动性语言”的内容,往往隐藏着误导性。比如“所有大学生都该考的证书”“不这样做就会后悔一辈子”,这类标题背后大多是营销套路。最后,要关注“信息来源”——优先选择有资质、有口碑的账号,比如高校官方账号、权威媒体的学生频道,而不是那些靠“蹭热点”“造谣言”涨粉的账号。我身边有同学建立了“校园信息核查群”,遇到可疑信息就发到群里,大家一起找证据、辨真伪,这种“集体智慧”能有效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第二:坚守“真实底线”,做负责任的内容创作者。很多同学都有运营校园账号的经历,无论是分享学习经验,还是记录校园生活,我们都应该记住:“真实”才是账号长久发展的核心。去年,我和室友一起运营了一个“考研经验分享”的账号,一开始我们想效仿别人“制造焦虑”——比如发布“考研只剩100天,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吗”的标题党内容,但尝试后发现,这种内容虽然短期有流量,却会收到很多负面评论,粉丝留存率也很低。后来我们改变思路,发布真实的复习计划、错题整理、心态调整方法,虽然涨粉慢,但粉丝的互动质量很高,很多同学说我们的内容“实用、不焦虑”。现在账号虽然只有几千粉,但有出版社主动联系我们出书,还有机构邀请我们做考研讲座。这件事让我明白:靠虚假信息吸引的流量,就像“泡沫”一戳就破;而用真实内容积累的信任,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作为大学生创作者,我们更应该发挥“专业优势”——学新闻的同学可以做“校园真实事件报道”,学法律的同学可以做“大学生维权科普”,学艺术的同学可以创作正能量的短视频,用我们的专业能力,为自媒体行业注入“清流”。
第三:主动“发声亮剑”,做正能量的传播者。面对自媒体乱象,我们不能“沉默”,要敢于对虚假信息说“不”,对低俗内容说“不”。一方面,看到虚假信息时,我们可以在评论区理性辟谣,分享官方信息链接,引导其他网友正确看待事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主动传播正能量内容——比如拍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实验室里的科研日常”“校园里的暖心瞬间”等视频,让更多人看到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去年疫情期间,我所在的志愿者团队拍摄了“大学生为隔离同学送物资”的短视频,没想到在网上火了,很多网友评论:“原来现在的大学生这么有担当!”这条视频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我们的志愿工作,还带动了其他高校的同学加入志愿者队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用自己的声音,对冲自媒体乱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让网络空间多一些真实、多一些温暖、多一些正能量。
四、让自媒体回归“分享”的初心
从“人人都有麦克风”到“人人都能传谣言”,自媒体的异化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失去了对信息的信任,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耐心,甚至失去了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但我们相信,自媒体不应该是“虚假信息的温床”,而应该是“真实故事的舞台”;不应该是“情绪煽动的工具”,而应该是“理性交流的平台”。
作为大学生,我们既是这场“信息革命”的亲历者,也是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希望看到的自媒体,是能为我们提供真实学习资料的“知识库”,是能记录校园美好时光的“日记本”,是能让我们看到更广阔世界的“窗口”。我们期待有一天,打开手机,刷到的不再是“标题党”“假新闻”,而是真实、有温度、有价值的内容;我们期待有一天,“自媒体”这三个字,不再和“乱象”挂钩,而是和“真实”“专业”“正能量”相连。
整治自媒体乱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平台、监管部门、创作者和受众共同努力。而我们大学生,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提升自己的辨别力,坚守创作的底线,主动传播正能量。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能为净化网络空间贡献一份力量;每一次对真实的坚守,都能让自媒体离“初心”更近一步。让我们一起,让“麦克风”重新变回传递真实与温暖的工具,让自媒体真正成为服务我们成长、丰富我们生活的“好朋友”。
来源:英雄拒绝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