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汪遵三首经典诗作,言简意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4 15:49 2

摘要:本文汪遵的三首诗作:《杨柳》借杨柳的柔弱与生命力,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不舍与祝福,情感细腻婉转;《咏南阳》则通过对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赞扬了贤才与明主的知遇之恩,寄托了对贤才得以施展抱负的期盼;《渑池》则再现了渑池会上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以“击缶”与

汪遵(约公元877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籍贯存在宣州泾县与宣城两种记载。

本文汪遵的三首诗作:《杨柳》借杨柳的柔弱与生命力,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不舍与祝福,情感细腻婉转;《咏南阳》则通过对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赞扬了贤才与明主的知遇之恩,寄托了对贤才得以施展抱负的期盼;《渑池》则再现了渑池会上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以“击缶”与“吹毛”的对比,表现了不畏强秦、维护尊严的主题。

亚夫营畔柳濛濛,隋主堤边四路通。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

先说这汪遵,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他是唐朝末年的一位诗人。那个时代,唐朝已经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写诗,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首《杨柳》,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

诗的开篇,“亚夫营畔柳濛濛,隋主堤边四路通”。“亚夫”指的是西汉名将周亚夫,他治军严谨,军营纪律严明。“濛濛”(méng)是形容杨柳茂盛的样子。而“隋主”指的是隋炀帝杨广,他开凿大运河,在运河两岸广植杨柳。“四路通”描绘出运河交通发达的景象。

这两句诗,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两个不同的历史场景。一边是军纪森严的军营,一边是沟通南北的运河。杨柳,既见证了军营的肃穆,也见证了运河的繁华。这其实暗示了杨柳顽强的生命力,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它都能蓬勃生长。

再来看后两句,“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这在很多诗词里都有体现,比如那句著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翠眉”,指的是杨柳初生的嫩叶,像女子的眉毛一样纤细。“轻嫩”二字,更突出了柳叶的娇柔。

诗人说,折下杨柳送给你,是包含着深厚情意的。但又担心,这娇嫩的柳叶,经不起春风的吹拂。这“怕”字,用得极妙。它不仅仅是担心柳叶,更是担心远行的友人,能否承受路途的艰辛。

这后两句,情感细腻,婉转动人。它把杨柳的形象,和远行友人的命运,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杨柳的柔弱,象征着友情的珍贵和脆弱;另一方面,杨柳的生命力,又寄托着对友人平安归来的美好祝愿。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和友人站在柳树下,春风拂面,柳枝摇曳。诗人折下一枝柳条,递给友人。这柳条,承载着诗人的祝福,也连接着两人的情谊。这一幕,简单而美好,却又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忧伤。

就像音乐中的一个休止符,虽然没有声音,却更增添了乐曲的韵味。这首诗,也正是通过这种含蓄蕴藉的方式,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

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汪遵,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写诗,常常借古抒怀,表达自己对朝局的看法。《咏南阳》,就是这样一首充满深意的作品。

诗的开头两句,“陆困泥蟠(pán)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陆困”,指的是人在陆地上行走困难,如同陷入泥潭。“泥蟠”,形容像龙一样盘曲在泥土中,无法施展。“未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办,无所适从。

这句,描绘了一幅困顿、压抑的景象。龙,本应翱翔九天,但现在却被困在泥淖之中,无法动弹。这其实是在比喻诸葛亮在出山之前,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的境况。

“岂妨”,哪能妨碍。“耕稼”,耕田种地。“隐高踪”,隐居起来,保持高洁的踪迹。这两句是说,即使身处困境,也不能妨碍诸葛亮躬耕陇亩,保持高尚的节操。

这里,诗人用“龙”来比喻诸葛亮,非常贴切。龙,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智慧、力量和高贵。诸葛亮,正是这样一位具有非凡才能的人物。他隐居南阳,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在等待时机,等待一位能够赏识他、重用他的明主。

诗的后两句,“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先主”,指的是刘备。“垂”,表示敬词,意思是“屈尊”。“三顾”,就是“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

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强调了刘备“三顾茅庐”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刘备的诚心和礼贤下士,才使得诸葛亮这位“卧龙”得以出山,施展自己的抱负。

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谁会知道,在这简陋的茅屋之中,竟然隐藏着一位经天纬地之才呢?这两句诗,既赞扬了刘备的识人之明,也肯定了诸葛亮的不凡才能。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既描绘了诸葛亮出山前的困顿,也展现了他高洁的品格;既赞扬了刘备的求贤若渴,也肯定了诸葛亮的经世之才。

这首诗,让我们想起了很多关于“人才”和“机遇”的故事。韩信,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或许只能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姜子牙,如果没有遇到周文王,或许只能在渭水边继续钓鱼。

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人能够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西秦北赵各称高,池上张筵列我曹。

何事君王亲击缶,相如有剑可吹毛。

这首诗,再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渑池之会”,并着重刻画了蔺相如的形象。

汪遵,身处唐朝末期,社会动荡,藩镇割据。诗人目睹时艰,常借历史事件抒发感慨。《渑池》一诗,便借秦赵渑池之会,表达了对英才辅国的期盼。

诗的起首两句,“西秦北赵各称高,池上张筵列我曹”。“西秦”,指秦国,地处西部。“北赵”,指赵国,位于北部。“称高”,都自称强大。“张筵”,设摆酒宴。“我曹”,指双方参与宴会的人员。

开篇交代了事件背景:秦国和赵国,都是当时的强国,互不相让。在渑池这个地方,两国君臣设宴会晤。这两句,描绘出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两个强国相遇,表面上是宴会,实际上是一场斗争,一场力量的较量。

接着,“何事君王亲击缶(fǒu),相如有剑可吹毛”。“缶”,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亲击缶”,指秦王亲自敲击缶。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秦王要亲自击缶呢?

这背后,有一个典故。渑池会上,秦王为了羞辱赵王,要求赵王鼓瑟。赵王无奈,只得照办。蔺相如见状,为了维护赵国尊严,便以死相逼,要求秦王击缶。秦王迫于无奈,也只得击缶。

“相如”,指蔺相如,赵国大臣。“有剑”,带着宝剑。“可吹毛”,形容剑极其锋利,对着剑刃吹气,就能把毛发吹断。这两句,突出了蔺相如的英勇和智慧。他带着宝剑,不畏强秦,敢于和秦王抗争。

这里,“击缶”和“吹毛”形成了鲜明对比。“击缶”是一种示弱的表现,而“吹毛”则象征着强大的力量。诗人通过这个对比,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他不费一兵一卒,就化解了危机,维护了赵国尊严。

这首诗,让我们想起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渑池之会的详细描写。蔺相如,面对强大的秦国,毫不畏惧,凭借自己的胆识和口才,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利益。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汪遵站在渑池古地,回想起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会面,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或许在想,如果朝廷也能有蔺相如这样的人物,该有多好啊!这首诗,语言精炼,含义深刻。它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击缶”和“吹毛”这两个细节,就把秦赵两国的力量对比,蔺相如的智勇双全,表现得淋漓尽致。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