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一个月,上海药皂危机处理岂能靠“拖字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17:55 4

摘要:一家知名老字号品牌,一款家喻户晓的产品,在被曝出含有三类致癌物苏丹红后,涉事企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竟集体“沉默”长达一个月,没有任何正式回应和说明。这种试图以“拖”字淡化舆论关注的做法,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更是对公众健康安全责任的逃避。上海药皂的经典

一家知名老字号品牌,一款家喻户晓的产品,在被曝出含有三类致癌物苏丹红后,涉事企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竟集体“沉默”长达一个月,没有任何正式回应和说明。这种试图以“拖”字淡化舆论关注的做法,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更是对公众健康安全责任的逃避。上海药皂的经典红色包装,在这一个月的噤声中黯然失色。

7月28日,极目新闻率先报道上海药皂含有苏丹红成分,随即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相关话题屡登热搜榜。中国新闻周刊、南都周刊等大量媒体转发或跟进报道,自媒体平台更是热议不断。公众对这家老字号品牌的信任,迅即被蒙上一层阴影。

然而,事件发酵整整一个月来,涉事企业除了客服的一句“产品符合标准,肥皂是用的不是吃的”,再无其他回应。而这句轻描淡写的话,不但没能解答公众疑虑,更直接引发了新一轮的次生舆情。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管局除了在8月1日接受极目新闻采访时表示,“已介入调查”,也再未公开新的进展。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更是回避采访,仿佛这件事没有发生。

这种沉默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危机处理逻辑?是企业自身尚未查清问题,还是担心回应会引发更大风波?是监管部门认为事态不够严重,还是调查过程遇到阻碍?无论是何种原因,长达一个月的“无回应”,本身就是极不正常的现象,令人不得不质疑相关各方的责任担当。

消费者的知情权不是企业可以选择性给予的恩惠,而是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具体到这次的事件,即使将苏丹红用作肥皂染色剂在现行法律法规下是被允许的,企业也有义务尽早地、开诚布公地向消费者说明,而不是用沉默来应对质疑。

老字号品牌历经岁月沉淀积累下来的商誉,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却可能因为一次危机事件处理不当而毁于一旦。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试图用“冷处理”方式来淡化危机,等待公众自然遗忘,无异于自毁长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危机公关的角度看,现代传播环境已经根本改变了企业应对危机的策略选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黄金24小时”原则,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哪怕只是告知公众“我们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正在加紧调查”,也能有效缓解公众焦虑,展现负责任的态度。

监管部门同样不能缺席。上海药皂作为经典畅销日用品,产品质量关乎万千消费者的健康,监管部门有责任及时介入调查,并向社会公布进展,沉默不语只会损害政府公信力,让公众产生“监管缺位”的印象。

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也应当发挥积极作用,督促企业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责无旁贷。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维护,某家企业的危机很可能演变为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上海药皂苏丹红事件一个月无回应的异常现象,应该成为一个反面教材。这一事件也提醒所有企业:在危机面前,透明和及时是最好的策略,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就是保护品牌最宝贵的资产。沉默不会平息质疑,只会点燃更多疑问;时间不会淡化危机,只会加深信任裂痕。

我们还想说的是,国货复兴不是简单的情怀消费,而是建立在透明规范基础上的价值认同。期待各方早日用负责任的行动为“中华老字号”重新上色,让上海药皂标志性的红色回归其应有的庄重与安心。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