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没有肾病,看睡觉就知?医生提醒:肾病患者睡觉一般有4个表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4 18:59 2

摘要:葛冰磊,杨凤,王新辉,等.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肾功能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4,27(12):1543-1547.[1]徐兰,朱晶晶,赵雪兰,等.健康成人颈动脉斑块与肾功能增龄性下降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5

[1]葛冰磊,杨凤,王新辉,等.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肾功能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4,27(12):1543-1547.

[1]徐兰,朱晶晶,赵雪兰,等.健康成人颈动脉斑块与肾功能增龄性下降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5,24(02):124-128.

42岁的张建国是一名在河北某县城开货运公司的老板。20多年前,他从跑长途货车开始,凭着吃苦耐劳攒下点积蓄,后来开了自己的小公司。

生意不算大,但每天忙着接单、调度车辆,生活节奏紧凑。

他习惯早出晚归,饮食多是路边摊凑合,烟酒从不离手,尤其是晚上应酬客户时,总少不了几瓶啤酒。

家里人劝他注意身体,他总笑笑说:“干这行哪有不累的,扛扛就过去了。”

2023年3月,张建国开始觉得晚上睡觉不大对劲。那天,他跑了一天外地单子,晚上10点多才到家。饭都没吃,倒头就睡,可刚躺下没多久,就觉得口干得厉害。

他起身喝了两大杯水,躺回去没几分钟,又得爬起来上厕所。

夜里,他断断续续起了四五次,尿量不少,颜色却很淡。早上起来照镜子,发现眼皮有点肿,他揉了揉,以为自己是累的,没往心里去。

到了4月,情况更明显了。有一晚,他跟几个客户吃宵夜,喝了不少酒,回家躺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腿肚子还隐隐发胀。他开了空调,调低了温度,可还是觉得身上不得劲。

第二天,他发现脚踝肿得能按出一个坑,穿鞋都费劲。那阵子,白天跑生意时,他总觉得腰酸腿沉,开车时注意力也散了,有一次差点追尾。

他跟老婆嘀咕:“可能是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

5月初,事情起了变化。一天晚上,张建国照旧忙到深夜才回家,吃了几口剩饭就上床。

可半夜,他突然觉得胸口闷得慌,喘不上气,腿肿得比之前还厉害,连袜子印子都深得吓人。他折腾到天亮,实在扛不住,第二天一早就让老婆陪着去了县医院。

在医院,张建国挂了内科号,医生听他说完情况,安排了一系列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皱着眉翻看了半天。张建国坐在诊室里,看着桌上摆着的化验单:

血压:148/92 mmHg(正常值:120/80 mmHg);尿常规:尿蛋白(++),潜血(+),尿糖(-);肾功能:血肌酐(168 μmol/L,正常值:62-115 μmol/L),尿素氮(9.2 mmol/L,正常值:2.9-8.3 mmol/L);血常规:血红蛋白(110 g/L,正常值:130-175 g/L);血脂:总胆固醇(6.8 mmol/L,正常值:

医生放下化验单,说:“你这情况,肾功能有点问题,尿蛋白和血肌酐都偏高,可能是慢性肾病(CKD)的早期表现。

血压也不正常,得再做个肾脏彩超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看看具体原因。”张建国愣了愣,没想到自己平日硬朗的身子会跟“肾病”扯上关系。

医生没多说,只叮嘱他少喝酒、少熬夜,先把检查做了再说。他的病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些年他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张建国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提到他的肾功能可能出了问题,这让很多人好奇: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肾脏是个沉默的器官,早期不适往往不明显,但晚上睡觉时,一些信号可能悄悄冒出来。

比如张建国夜里老上厕所、腿脚肿胀,这些都不是偶然。

医学上,肾病患者睡觉时常有几个特征,像夜尿增多(nocturia)、水肿(edema)、睡眠不安,甚至气喘,这些都可能是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夜尿增多是肾病早期常见的表现。正常人晚上睡觉时,尿量会比白天少,因为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浓缩尿液。

可肾功能下降时,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尿液没法好好浓缩,人就得频繁起夜。

张建国一晚上跑四五次厕所,尿量多但颜色淡,这正是肾小管出了状况的证据。

数据显示,慢性肾病患者中,约60%-80%的人会有夜尿增多的困扰,尤其在肾病进展到第3期(肾小球滤过率GFR降到30-59 ml/min/1.73㎡)时更明显。

水肿则是另一个关键线索。肾脏负责调节体内水分和钠盐平衡,一旦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多余的水分和钠就排不出去,积在身体里。

晚上躺下时,血液循环减慢,水分容易滞留在腿脚或眼皮等部位。

张建国脚踝肿得按下去一个坑,眼皮也浮肿,这跟肾病导致的水钠潴留(sodium and water retention)脱不了干系。

据统计,肾病综合征患者中,90%以上会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尤其是清晨起床时最明显。

还有,睡眠质量差也可能是肾病的影子。

肾脏不好,体内代谢废物堆积,比如尿素氮和肌酐升高,会刺激神经系统,让人睡不安稳。

张建国夜里翻来覆去,甚至觉得腿胀得难受,这不只是累的缘故。

研究发现,慢性肾病患者中,约50%的人有睡眠障碍,部分还伴随腿部不适,像胀痛或抽筋,尤其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更常见。

最后,气喘也得当心。张建国半夜胸闷喘不上气,这可能是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水分潴留压迫肺部,或贫血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检查显示他的血红蛋白只有110 g/L,低于正常值,说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力下降,红细胞少了,氧气运送自然跟不上。

这种情况在肾病晚期更常见,约30%的患者会有类似症状。

张建国这样的病例,让人忍不住想问:肾病是怎么找上门来的?医生说,他的病可能跟多年累积的生活习惯脱不了钩。

肾脏每天过滤约180升血液,筛出废物和多余水分,可它也脆弱,稍不注意就容易受伤。

像张建国这样常年喝酒、熬夜、饮食随便的人,肾脏负担不知不觉就加重了。

喝酒是个大隐患。酒精会直接刺激肾小管,干扰水分调节,长此以往,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张建国应酬多,啤酒当水喝,酒精代谢还产生乙醛,对肾细胞有毒性。

研究表明,每周饮酒超过14个标准单位(约合350ml啤酒14瓶),慢性肾病风险高出30%。

他检查中血肌酐168 μmol/L,尿酸480 μmol/L,都指向肾功能受损,酒精难辞其咎。

熬夜也逃不了责。肾脏有自己的生物钟,晚上是修复时间,可张建国常忙到半夜,睡眠不足让肾脏没空“喘口气”。

长期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肾病风险比睡够8小时的人高20%-25%。

加上他跑货运压力大,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多,血压148/92 mmHg偏高,高血压又反过来伤肾,形成恶性循环。

饮食习惯更是个雷区。张建国常吃路边摊,高盐高油是常态。

钠摄入过多,肾脏得拼命排钠,时间长了,肾小球硬化(glomerulosclerosis)风险翻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盐摄入不超过5克,可很多人超标到10-12克,像张建国这样不忌口,肾脏负荷可想而知。

还有抽烟的毛病。

香烟里的尼古丁和重金属会损伤肾小球内皮细胞,加速血管硬化。

张建国烟龄20多年,血脂总胆固醇6.8 mmol/L偏高,尿蛋白(++)也提示肾小球屏障受损。

数据显示,吸烟者比不吸烟者肾病风险高出40%,停烟后5年内风险才能逐步下降。

张建国的经历,把肾病和睡觉的联系摆上了台面。医生提到的夜尿增多、水肿、睡不好、气喘,这4个表现真是肾病的“标配”吗。

第一,夜尿增多,医学上叫夜间多尿症(nocturnal polyuria),是指夜间尿量占全天尿量超1/3。

正常人夜尿不超过2次,可肾病患者常超4次。张建国一晚上跑厕所五次,尿常规潜血(+)和尿蛋白(++),说明肾小球和肾小管双双“失守”。

这不只是睡不好觉的问题,可能是肾病进展的信号。

第二,水肿是肾病的“关键信号”。

肾小球滤过率掉到60以下,水分排不出,身体就“泡”起来了。张建国脚踝肿得穿不上鞋,眼皮也浮肿,这跟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炎的表现吻合。

医学上,水肿分凹陷性和非凹陷性,他按下去一个坑,是典型的凹陷性水肿(pitting edema),多见于肾源性问题。

第三,睡眠不安,可能跟代谢紊乱有关。肾病患者体内尿毒素堆积,刺激神经,腿胀、抽筋都可能冒出来。

张建国的血钾3.2 mmol/L偏低,电解质失衡会加重不适。

研究说,肾功能下降到正常30%时,半数患者睡不好,严重时还可能有睡眠呼吸暂停。

第四,气喘则是后期警报。肾病引起水肿压迫肺部,或贫血缺氧,张建国半夜胸闷就中了这两条。

血红蛋白110 g/L,远低于正常,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少了,氧气供应跟不上。

医生说,这种情况不及时管,可能会更糟。

张建国的检查结果让人捏把汗,也提醒大家:肾病不是一天得的,防得住吗?睡觉前的习惯,多少能帮上忙。

先管住嘴。晚上少吃咸的,像腌菜、烧烤尽量避开,钠摄入控制在2克以下,肾脏轻松点。张建国要是早点改掉路边摊的习惯,尿蛋白可能不会这么高。

喝水也得讲时机,睡前一小时别灌太多,200-300毫升够了,免得夜里尿多。

再早点睡。晚上11点前上床,给肾脏留出修复时间。张建国熬夜成习惯,血压和肾功能都受了牵连。

研究说,每天睡7-8小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能慢20%。睡前别玩手机,少点刺激,睡得踏实些。

还有,烟酒得悠着。睡前一杯酒或一根烟,对肾脏都是“暗箭”。张建国要是早戒了酒,血肌酐未必超标。医生常说,戒烟3个月,肾小球滤过率能改善5%-10%,这买卖划算。

最后,腿脚动一动。睡前散步20分钟,或抬抬腿,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

张建国腿肿那么厉害,坐一天车不活动,水分全堆下半身了。简单活动,能让肾脏少点压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文中人名均为化名,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来源:医学减重丁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