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至此,一场「国家喊你减肥」的运动,开始了。
最近,「体重管理年」一度冲上热搜。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至此,一场「国家喊你减肥」的运动,开始了。
然而,我们要知道,体重管理并不是一场全民称重的焦虑游戏。它从来都不是与体重秤上的数字较劲,而是关于身体成分优化和功能提升的循证实践。
▍体重-体成分-身体功能
体重只是健康的一个外在表象,它未能揭示脂肪和肌肉的比例,也无法反映出内脏脂肪是否超标或肌肉是否充足。一个“正常体重”的成年人,可能存在内脏脂肪超标;一个BMI正常的年轻人,可能会肌肉量不足。
与体重相比,身体成分才是更准确的健康指数。身体成分是使用去脂质量和体脂来确定的。去脂质量包括血液、水、骨骼、器官、肌肉和其他组织的重量。即使总体重可能保持不变,当体脂下降、肌肉增加时,也能看到积极的结果。当我们谈论减肥时,我们说的正是减掉多余体脂,并尽量保留肌肉。
当然,我们关注身体成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运动表现和高质量生活。体脂过多不仅会导致肥胖,影响外观,还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糖尿病;肌肉量过低会影响正常生活和行动,导致身体核心力量较弱,同时也会引发一些健康问题,比如免疫力低下、骨骼问题。因此,体重管理并不只是追求秤上的数字“达标”,我们需要建立"体重-体成分-功能"的视角,通过测量肌肉、脂肪、骨密度等指标,直观地了解身体的代谢状态和运动能力,从而考量运动指标、健康情况。
所以,真正的体重管理,应该是身体成分优化到功能提升,是拎重物不累、精力充沛,是更快、更高、更强。
▍如何测量身体成分
皮褶卡尺:测量皮褶厚度,一般会测量脂肪储存较多的区域。这种看似原始的方法能快速筛查皮下脂肪,但误差可能高达5%。
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将电流传送到身体,然后测量电流的传播速度;电流快(水分多)的是肌肉,慢的是脂肪。实际上,市面上 90%的体脂秤都采用BIA技术,但准确度一般,它最适合监测体脂随时间的变化。当然,健身房、医院等会采用更高级专业的BIA设备,精度会更高。
水下称重:这项曾被奉为金标准的技术,如今更多存在于实验室。在水下,肌肉会下沉,脂肪会上浮,所以肌肉量大的人在水下的体重会比肌肉量少的人重。
双能X射线吸收法(DEXA):使用低强度X射线来检测脂肪、肌肉和骨骼含量。DEXA扫描是可用的最准确和最先进的身体成分分析形式,但价格较高不适用于普通人。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往往会配有专业的测量设备与团队。而对于一般运动爱好者和大部分人群来说,我们可以从有医疗认证的体脂秤品牌开始,结合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以及腰臀比来评估自己的肥胖状态。
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预示代谢疾病风险增加;而根据卫健委《成人肥胖食养指南 (2024 年版)》:
18.5kg/m2≤BMI24.0kg/m2≤BMIBMI≥28.0kg/m2 为肥胖BMI85cm≤成年男性腰围成年男性腰围≥90cm、成年女性腰围≥85cm 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除此之外,上面提到的身体功能,也能帮助我们判断身体成分是否合理,比如我们常说的“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可能预示肌肉量不足;还有些身体症状,可能预示脂肪过高与疾病风险。当然,也可以进行一些测试,比如握力测试、引体向上测试、平板支撑时间等,这可能需要专业人士协助来判断。
▍体重管理的五大原则
体重管理或者说身体成分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挑战在于如何构建一套既科学又可持续的个性化方案。
结合国家卫健委的建议,我们首先要建立「体重-体成分-身体功能」的视角,重视自己的身体成分,同时可以从以下5大原则入手:
慢减更安全:急速节食减肥会失去肌肉,降低代谢,导致很难维持刚刚减掉的脂肪量。根据研究建议,想要增加瘦体重并提高力量和爆发力相关表现的运动员,每周减重目标应该是减少0.7%体重;而只想保持LBM的运动员可以将他们的每周减重率提高到1.0-1.4%体重。
保护好肌肉:肌肉不仅是塑造紧致体态的关键,更是维持代谢活力和健康机能的核心。避免过度节食造成肌肉量流失,代谢下降;控制好热量赤字,多吃蛋白质,进行力量训练可以有助于保存肌肉。尤其是超重肥胖人群应以减脂为主要目标、维持瘦体重为次要目标。此外,对于老年人来说,增肌比减重更重要。
学会健康吃:卫健委提到“三减三健”,通过“减盐、减油、减糖”实现“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同时,注意规律进食,可以按照“蔬菜一肉类一主食”的顺序进餐;多吃优质蛋白质,天然食物,可以用全谷物替代精米面,避免极端节食。热量缺口可以先从500-1000kcal开始,不要超过每日总消耗的25%。
多样化运动:每周150分钟中低强度有氧,提升心肺功能;每周2次抗阻训练,增肌保护代谢;同时也可以加入功能性训练。对于肥胖患者运动原则是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5-7天,至少隔天运动1次;抗阻运动每周2-3天,隔天1次,每次10-20分钟。
管理好压力:熬夜加班、情绪性进食、压力肥,这些“隐形杀手”可能比吃炸鸡更危险。按照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建议在夜里11点之前上床睡觉。学会释放压力,必要时可以求助专业人士帮助。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控制住中国人群体重增加的势头。对于我们每一个来说,也要由此意识到体成分优化的重要性,由此养成并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而在这一大背景下,运动营养师的角色也变得尤为关键。从日常饮食的调控,到运动处方的精准制定,再到对代谢数据的细致解读,运动营养师正以其专业优势为更多人带来科学、合理的健康转变。
来源:健康之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