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将打造第二个“深圳”,2027迈向2万亿,有望晋升北方第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6:10 2

摘要:青岛的目标直指2027年GDP破2万亿大关,甩开天津,稳坐北方第二的位置。这听起来有点野心勃勃,但看看它的区位和积累,你就明白为什么大家这么看好。

山东不光是啤酒和海鲜的代名词,更像是一匹黑马,正一步步往北方经济高地冲。

青岛的目标直指2027年GDP破2万亿大关,甩开天津,稳坐北方第二的位置。这听起来有点野心勃勃,但看看它的区位和积累,你就明白为什么大家这么看好。

青岛坐落在山东半岛南边,南边挨着黄海,西边连着潍坊,东北跟烟台接壤,西南是日照,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这位置卡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中间,是黄河流域出海的主通道,还连着亚欧大陆桥东端。往东看日韩,往南通东南亚,青岛就是北方开放的桥头堡。

这样的地理条件,让它天然适合做国际贸易枢纽。

港口是青岛的命根子,青岛港从1892年开埠到现在,已经是全球十大港口之一,分成大港、前湾、黄岛油港、董家口和威海几个区。

2024年,它货物吞吐量7.1亿吨,集装箱吞吐3087万标准箱,排世界第五,开通的集装箱航线超230条,通达180多个国家和700多个港口。这数据不是吹的,直接支撑了青岛的物流网络。

公路、铁路和胶东国际机场也跟上节奏,形成多式联运通道,覆盖山东、辐射黄河流域,直达中亚、南非和欧洲。

这样的交通布局,让青岛不光是本地货物的中转站,还成了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企业在这里落户,原材料和产品进出顺溜,成本自然下来。

作为滨海丘陵城市,青海矿产种类占山东已知矿种的44%,主要是石墨、萤石、花岗岩和大理石这些非金属矿,石墨和石材储量全省第一,建筑业靠这个吃得饱。海洋资源更丰富,海域水质好,鱼虾蟹贝繁多,开发潜力大。

清洁能源是亮点,风能密度每平米254瓦,年有效时长6485小时;太阳能辐射每平方厘米500千焦,日照2550多小时。这些资源不是躺着睡大觉,而是直接喂养产业。风电太阳能项目遍地开花,海洋生物制品也成了新兴增长点。

青岛用这些自然馈赠,慢慢转向绿色发展,避免了高污染的老路子,让经济增长更有可持续性。

传统上,它有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化工这些支柱,海尔、海信、青啤这些品牌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海洋产业特别亮眼,船舶海工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占了大头。现在,新兴领域发力,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增速飞快。

2024年,青岛先进制造业排全国第六,还是北方唯一上榜的城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升,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贡献突出。

服务业也强势,2024年增加值破万亿,占比62.8%,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拉动74.2%。这样的双轮驱动,让青岛经济韧性强,不容易被单一行业拖后腿。

看看数据,就能感受到青岛的势头。

2024年,全市GDP1.67万亿元,山东第一,北方第三,增速5.7%,高出全国0.7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9.3亿元,财政收入937.8亿元。进入2025年,上半年GDP8587.33亿元,增长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240.21亿元,增4.1%;第二产业2802.76亿元,增5.4%;第三产业5544.36亿元,增5.2%。规上工业增速7.7%,高于天津和宁波。

高技术制造业增8.6%,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4.9倍,前五个月汽车产量38.42万辆,增41.5%。这些数字背后,是产业链的升级和企业的努力。青岛不是靠运气,而是通过政策和投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跟天津比,青岛的追赶战越来越激烈。

2025年上半年,天津GDP8706.6亿元,青岛8587.33亿元,差距只剩119.3亿元,比去年同期缩窄100多亿。两城增速都5.3%,但青岛的工业和制造业更猛,装备制造业占比55.9%,升4.2个百分点。天津有直辖市的资源,但青岛靠开放和创新,慢慢蚕食差距。

北方第二的位置,本来是天津的稳固地盘,但青岛的港口优势和新兴产业,让它有机会翻盘。专家测算,如果保持年均6%增速,2027年青岛GDP就能超2万亿,稳超天津。

数字经济是青岛的新引擎。2025年4月,印发《青岛市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5—2027年)》,推动AI+和数据要素×行动。5月,《数字青岛2025年行动方案》出台,深化七项重点工程,涵盖数字经济、数字政府等。

2025年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升,算力规模12EFLOPS,数据存储10EB。人工智能产业行动计划实施,机器人密度全国领先。

这些举措,让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更深。

青岛与济南的联动,也在省内放大效应。一个主东海岸,一个辅西内陆,陆海结合,推动山东整体发展。黄河流域出海通道优化,新增航线15条,内陆港56个。

2025年,青岛新增集装箱航线,物流园区高效运转。新兴产业集群效应显,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出口增。绿色转型加速,屋顶光伏覆盖广,深远海风电扩展。矿产开发注重环保,石墨矿山除尘设备齐全。

青岛在创新宜居宜业上花心思,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这份接地气的追求,让发展不冷冰冰,而是有温度。

展望2027年,青岛破2万亿不是梦。它用港口连世界,用资源养产业,用计划抓机遇。北方第二的帽子,越来越近。

山东收获两个“中心城市” 鲁网

来源:斋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