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家成立仅9年的AI芯片公司,在经历多年亏损后突然爆发,一季度营收同比暴增4240%,净利润达3.55亿元,彻底改写了国产芯片的叙事逻辑。
2025年8月,A股市场上演了一场科技神话:寒武纪股价突破1300元,市值一度超过6000亿元,直逼贵州茅台。
这家成立仅9年的AI芯片公司,在经历多年亏损后突然爆发,一季度营收同比暴增4240%,净利润达3.55亿元,彻底改写了国产芯片的叙事逻辑。
但在资本狂欢背后,这家企业的崛起之路远比股价波动更值得深思。
故事始于一对江西兄弟。哥哥陈云霁9岁完成初中数学,14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24岁成为龙芯3号主架构师,堪称"别人家的孩子"。
弟弟陈天石虽晚两年进入少年班,但考研政治87分的成绩,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哥哥专注技术幕后,弟弟擅长商业台前。
2010年,中科院计算机所的一次讨论改变了两人的轨迹。陈云霁在芯片测试中遇到瓶颈,突发奇想:"能否用AI替代人工测试?"弟弟陈天石的AI研究背景恰好补上关键拼图。
两人越聊越兴奋:既然AI能辅助设计芯片,为何不直接做一款专为AI设计的芯片?当时AI尚未兴起,但中科院的前瞻布局为这个疯狂想法提供了土壤。
2015年,全球首款多核深度学习处理器流片成功。四年后,兄弟俩的论文接连斩获国际顶会ASPLOS和MICRO的最佳论文奖,技术路线得到学界认可。
2016年寒武纪正式成立时,他们已手握多项核心专利,但商业化之路才刚刚开始。
早期的寒武纪像极了"技术尖子生"。2017年与华为合作,将NPU集成到麒麟970芯片,Mate10手机的全球热卖让寒武纪一战成名。
但这种"单点突破"的模式也埋下隐患:2018年华为启动昇腾芯片自研,寒武纪当年99%的营收戛然而止。
痛定思痛后,团队开始构建全栈生态,从芯片架构到软件平台,从云端到边缘端,逐步形成完整产品矩阵。
2020年科创板上市时,寒武纪顶着"国产AI芯片第一股"的光环,发行价64元,首日涨幅超300%。
但随后的五年亏损近40亿元,股价一度跌破50元,让投资者质疑声四起。这种"烧钱换技术"的模式,在芯片行业并不罕见——2023年寒武纪研发投入11.18亿元,远超7.09亿元的营收。
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一季度营收11.1亿元,几乎等同于2024年全年总和,净利润3.55亿元,实现上市后首次单季盈利。
这一爆发源于多重因素:国内AI大模型浪潮催生算力需求,英伟达部分芯片受限腾出市场空间,寒武纪产品性能提升通过客户验证,三者形成共振。
更关键的是,公司库存从2024年的17.74亿元激增至27.55亿元,在供应链紧张的当下,现货优势成为抢占市场的利器。
但繁荣背后暗藏风险。前五大客户贡献了85%的应收账款,且部分计提了50%的坏账准备。
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后,EDA工具和先进制程受限,Fabless模式下的供应链稳定性始终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些挑战,正是寒武纪从"技术公司"向"商业巨头"转型的必经之路。
高盛给出的1835元目标价,采用的是远期估值折现法——假设寒武纪2030年成为全球AI芯片领军者,当前股价便具备投资价值。
这种估值逻辑在资本市场引发争议:截至8月底,寒武纪滚动市盈率超5000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有人调侃:"英伟达叫小寒武纪"的玩笑,折射出市场对估值泡沫的担忧。
面对质疑,寒武纪选择用行动回应。
2025年启动的39.85亿元再融资计划,将重点投向大模型芯片平台和先进封装技术,试图在算力军备竞赛中卡位。
陈天石承诺不减持1.195亿股,并启动5000万元回购,尽管曾被嘲讽为"口头护盘",但在股价破千时的坚守,多少展现了管理层的信心。
这场博弈的终局,取决于两个核心变量:一是技术突破的速度。寒武纪的思元370芯片算力已达英伟达A100的80%,但制程工艺和软件生态仍有差距。
二是商业韧性的构建。从依赖大客户到拓展金融、能源等垂直领域,从国内市场到探索出海路径,寒武纪需要证明自己不只是"政策红利受益者"。
寒武纪的故事,是国产科技突围的缩影。
当股价超越茅台时,它承载的已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命运,更是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期待。
但历史无数次证明,技术突破需要时间,商业成功需要沉淀。
正如陈家兄弟的母亲——中学历史老师所教导的:"风物长宜放眼量",在资本狂欢中保持清醒,在技术攻坚中耐住寂寞,或许才是这家年轻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