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Meta 未经许可创建泰勒·、斯嘉丽等名人的调情聊天机器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16:48 2

摘要:在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社会肌理的今天,科技巨头对个人身份的数字复制能力正引发日益严峻的法律与伦理拷问。社交媒体帝国Meta Platforms被曝未经授权,利用包括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

在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社会肌理的今天,科技巨头对个人身份的数字复制能力正引发日益严峻的法律与伦理拷问。社交媒体帝国Meta Platforms被曝未经授权,利用包括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在内的多位国际知名人士的姓名与肖像,创建了数十个用于社交互动的“调情”聊天机器人。这一行为不仅将“形象权”(Right of Publicity)这一法律概念推向了风口浪尖,更揭示了在生成式AI竞赛中,科技公司“先行动,后道歉”的模式已演变为对个人权利的系统性漠视。

这起事件的核心并非技术本身,而是授权与尊重的缺失。路透社的调查发现,这些AI聊天机器人不仅模仿名人的身份,其交互内容还被设计为具有挑逗性和亲密性,旨在提升用户粘性。尽管Meta的平台上存在大量由用户生成的AI角色,但调查明确指出,至少有数个最引人注目的名人“克隆体”,包括两个不同版本的泰勒·斯威夫特机器人,是由Meta公司自己的员工创建的。在媒体曝光后,Meta迅速移除了部分由其内部创建的争议机器人,并声明其AI工具产生了“不适当”的图像,违反了公司政策。然而,这一“亡羊补牢”之举未能平息外界的质疑:一家市值万亿美元的公司,为何会允许甚至由内部员工主导,对公众人物的身份进行如此明目张胆的商业化利用?

Meta的此次行为并非孤例,它惊人地呼应了不久前OpenAI围绕斯嘉丽·约翰逊声音所引发的争议。当时,OpenAI发布的新版ChatGPT语音助手“Sky”的声音,与约翰逊在电影《她》(Her)中为人工智能配音的声线极为相似。约翰逊随后发表声明称,OpenAI曾两次联系她希望合作,均被她拒绝,但最终仍选择了一个与她声音“惊人相似”的声源,这让她感到“震惊和愤怒”。尽管OpenAI否认模仿,并最终暂停了该声音的使用,但整个事件已然在全球范围内敲响了警钟: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AI公司是否正在肆无忌惮地抓取和复制人类最独特的身份特征——无论是声音、形象还是个性?

将这两起事件并置观察,可以发现一种令人不安的行业模式。在追求技术迭代和市场占有率的巨大压力下,一些顶尖AI公司似乎将个人权利,尤其是名人的形象权,视为可以事后补救的“灰色地带”。他们利用名人固有的公众影响力来吸引用户、测试产品功能,一旦引发反弹,则迅速撤回并以“技术失误”或“违反内部政策”为由进行切割。这种策略看似能够规避直接的法律冲突,实则是一种对法律精神的深度侵蚀。它试图在法律明确裁决之前,最大限度地攫取由个人身份衍生出的商业价值。

法律专家指出,这种行为可能直接侵犯了名人的形象权。形象权是一项根植于美国普通法和多州成文法的权利,它保障个人有权控制其姓名、肖像、声音及其他身份标识的商业用途。其核心在于,任何人都不能未经许可,利用他人的身份来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背书、吸引消费者。Meta创建名人聊天机器人的行为,无论其最终目的是否直接收费,其提升平台活跃度和用户参与度的意图本身就构成了商业用途。这些数字克隆体实质上是在利用名人的声誉和粉丝基础,为Meta的AI产品增添吸引力。

当前,生成式AI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法律体系的演进。虽然形象权的概念早已存在,但如何将其精确应用于由AI生成、能够进行深度互动的数字人格,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法律前沿问题。诉讼可能会面临一系列复杂的辩论,例如,AI生成的形象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对原型的“改造性使用”(transformative use)?一个能够模仿名人语气的聊天机器人,是否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模仿或戏仿,从而受到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的保护?

然而,许多法律学者认为,Meta的情况很难用“改造性使用”来辩护。这些聊天机器人并非艺术创作或社会评论,其主要功能是模拟与名人本人的社交互动,目的在于商业性的用户留存。在这种情况下,其本质更接近于未经授权的商业代言,而非创造性的表达。一旦诉诸法庭,Meta将可能面临巨额的赔偿要求,更重要的是,法院的判决将为整个AI行业如何使用公众人物数据树立关键的法律先例。

除了潜在的法律后果,这起事件还暴露了Meta公司内部治理的严重漏洞。一家公司一方面公开制定政策,禁止用户创建描绘真人的AI角色(尤其是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另一方面其内部员工却公然违反这些规定。这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Meta的政策究竟是旨在保护个人权利的严肃准则,还是仅仅为了应对公众批评而设的门面?如果连公司自己的员工都可以无视规则,那么普通用户滥用这些强大工具的风险又该如何控制?这不仅损害了Meta作为平台运营者的公信力,也让外界对其是否有能力负责任地开发和部署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Meta的AI名人克隆事件,最终指向了一个关乎每个人的根本性问题:在数字世界里,谁拥有我们的身份?当AI能够惟妙惟肖地复制我们的外貌、声音、语言风格乃至思维模式时,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未经授权的商业剥削或恶意操纵?

名人因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公众影响力,首当其冲地成为了这场斗争的“前线”。但他们所面临的挑战,预示着普通民众在未来可能遭遇的困境。随着AI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创造任何人的数字“二重身”将变得轻而易举。这不仅可能导致诈骗、虚假信息和名誉损害,更可能在根本上动摇我们对“真实”的认知。

因此,对Meta等科技巨头的问责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少数名人的商业利益,更是为了在AI时代为个人身份和尊严划定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监管机构、立法者和整个社会需要迅速行动起来,建立清晰、有力且能够适应技术发展的法律框架,明确界定AI对个人身份特征使用的边界。同时,科技公司必须承担起更严格的伦理责任,将其对用户权利的尊重置于商业利益之上,通过透明的政策和有效的内部控制,确保技术的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侵蚀我们作为个体的基本权利。这场围绕数字魅影的纷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