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华货币文明的新视窗——《中国古钱币研究》评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4 17:30 3

摘要:由陈峻主编的《中国古钱币研究》,以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将经济学理论与钱币学和文物艺术品实践深度融合,开创了文物艺术品价格研究的新范式。这部凝聚编著者数十年实务经验与学术思考的著作,不仅填补了古钱币价值评估领域的空白,更以系统性、创新性和趣味性为特色,为读者开启了一

中国民商

为改革发声

为民企立言

_china

由陈峻主编的《中国古钱币研究》,以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将经济学理论与钱币学和文物艺术品实践深度融合,开创了文物艺术品价格研究的新范式。这部凝聚编著者数十年实务经验与学术思考的著作,不仅填补了古钱币价值评估领域的空白,更以系统性、创新性和趣味性为特色,为读者开启了一扇探寻中华货币文明的新视窗。一、跨界视野下的价格体系重构本书上编以经济学者特有的严谨性,构建起古钱币价格研究的理论框架。

主编陈峻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长期从事经济与价格工作。1985年任原国家物价局综合司副司长,分管价格计划和市场分析具体工作。设计并组织编制了“全国价格总水平计划调控与预测模型”软件,在价格改革和政策调控的关键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1995年后,调任国家计委价格认证中心主任,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组建在全国县及以上价格认证中心系统,负责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纪检监察、税务领域价格不明、价格有争议标的的价格认定工作。国家计委(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是价格认定的最终复核裁定机构。

在这些领域的价格认定中,有三大难点。1、未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认定;2、无形资产价格认定;3、不可再生物品价格认定,其中主要是文物和艺术品。文物艺术品价格兼有股票和无形资产的特点,是价格认定难点中的重点。陈峻从2001年起,承担了这一领域价格认定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以钱币为“麻雀”,解剖文物艺术品领域的市场特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价格认定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坚持做到和维护价格行为合法性,价格水平合理性。

2015年,陈峻接任中国价格协会会长,于2017年组建中国价格协会文物艺术品价格委员会并兼任会长,继续从事上述研究工作。凭借在国家物价部门30余年的政策制定经验,将“全国价格总水平计划调控与预测模型”的宏观思维,创造性地移植于微观文物定价领域。针对文物艺术品价格认定的三大世界性难题,作者提出"三个回归"理论:从投资属性回归奢侈消费本质、从真伪争议转向学术探讨、从保值预期回归商品定价规律。对所有权归属不明文物艺术商品提出了所有权与占有权分离、合理分配收益的方案。并以钱币为“麻雀”,论述了文物艺术品和古钱币价格的形成规律,合理价格与市场价格的评价、评估方法,古钱币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古钱币珍稀等级与合理的参考价格,以及古钱币质量评价标准和辨别方法等。文物艺术品价格师、价格评估师、价格鉴证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对其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这种范式转换不仅破解了文物市场“定价失序”的困局,更通过所有权与占有权分离的收益分配方案,为争议文物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法理依据。二、实证研究的双重突破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也是价格的计量单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其古代钱币具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表明,早在夏商之际,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海贝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立发展的货币文明。

古代货币起源于实物货币,经历上币(玉石)、中币(金银)、下币(铜钱)以及纸币(皮、帛)各种形态。古钱币发展于金属铸币,终结于机制币。这其间,伴随有称量货币和纸币等,但使用时间最长,多数时期都占主流地位的货币是金属铸币。古钱币传承有序,有文有物,史料丰富,从未间断,形成了社会上独有的知识学科。货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实物、到人类有意识地铸造货币,到金银,再到纸币,这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断进化、不断创新的表现。一部古钱币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浓缩史,方圆之间见乾坤。

本书中下两编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史料发掘与研究方法两个维度。中编汇集550余幅唐代至五代十国年号钱的首发图录,以“一币一档”的标准化呈现方式,构建起可量化的钱币断代数据库。下编对辽代手雕金质钱币的考释,则突破传统钱币学的描述性研究,引入贵金属成分分析、雕刻工艺比对等科技考古手段。160余幅高精度彩图生动再现契丹货币文化的艺术特质。这种“图像证史”与“科技鉴史”的结合,使冷门领域的研究跃升至文化传播层面。首次公开发表的160余幅金币实物彩图,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些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实物彩图,对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但编著者本着开放、包容精神,集思广益、百家争鸣、承认现状、尽可能提供相关资料和不同观点,以供钱币研究和爱好者参阅。三、编撰理念的学术创新全书贯穿"开放学术共同体"的编撰思想,在三个方面体现创新价值:其一,首次将价格认证的国家标准引入文物领域,制定出包含72项指标的古钱币质量评价体系;其二,采用"争议标注法",对存疑钱币附加学术讨论辑录,开创钱币图录编纂新体例;其三,通过"价格﹣历史﹣艺术"三维坐标定位,使每枚钱币成为解读特定时期经济政策的密码本。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路径,使专业著作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四、文明解码的现实意义作为系列丛书的开篇之作,本书的价值远超钱币学范畴。主编通过方圆之间的货币符号,揭示出中华文明演进的深层逻辑:从海贝到雕母的形态嬉变,折射出古代货币从交易媒介向文化载体的功能进化;年号钱的制度设计,暗含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博弈智慧;辽金钱币的异域风格,则成为民族融合的物化见证。这种将物质文化置于文明史框架的解读方式,为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转化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文物价格研究从经验判断向科学评估的转型,其开创的“经济﹣历史﹣艺术”三维分析模型,不仅为行业规范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更在更深层面启示我们:文物价值的现代诠释,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在跨界融合中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期待后续研究能延展这一学术路径,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续写中华货币文明的新篇章。监制:李秀江

投稿/合作/联系信箱:

zhgmsservice@sina.com

来源:德慧先生与道慧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