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家校共育的仪式感与实效性之辩:从龙口实验小学家长宣誓事件谈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5:26 1

摘要:2025年8月28日,山东龙口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上,数百名家长在老师带领下集体宣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电子屏同步显示“家校携手,共育未来”的标语。这一场景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引发关于教育责任分配、仪式感价值的全民讨论。事件背后,折射出当代家校共

2025年8月28日,山东龙口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上,数百名家长在老师带领下集体宣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电子屏同步显示“家校携手,共育未来”的标语。这一场景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引发关于教育责任分配、仪式感价值的全民讨论。事件背后,折射出当代家校共育中形式与实质的深层矛盾,也暴露出教育管理中的创新困境。

一、争议焦点:仪式感是“共同成长”的催化剂还是形式主义的遮羞布?

校方工作人员回应称,宣誓初衷是“希望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与孩子共同成长”,并强调活动并非每年举行。然而,网友的质疑集中在两点:

1. 形式与内容的割裂:部分家长认为,宣誓行为本身无法替代日常教育投入,若缺乏后续实质性指导(如家庭教育课程、亲子沟通工作坊),仪式可能沦为“拍照打卡”的表面工程。

2. 责任边界的模糊:有评论指出,校方将“父母好好学习”纳入宣誓词,隐含将家庭教育责任部分转嫁给家长的倾向,而教育本应是家校社协同的系统工程。

对比2023年该校家长会宣誓内容(“我用行动影响孩子,从此刻起控制情绪、倾听心声”),可见校方试图通过具象化承诺强化家长责任意识,但网友的调侃“小时候宣誓的那批人,长大做了父母依然在宣誓”,恰恰反映出此类活动若缺乏持续跟进,易陷入“年年宣誓、年年无果”的循环。

二、教体局反应:从“举一反三”看教育管理的创新困境

龙口市教体局在事件曝光后迅速回应,要求“举一反三,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这一表态暴露出基层教育部门在创新教育形式时的两难:

• 创新需求:随着“双减”政策深化,家校共育从“配合学校”升级为“共同育人”,学校需探索新载体传递教育理念。

• 风险规避:家长对教育敏感度的提升,使任何非传统举措都可能被解读为“推卸责任”或“形式主义”,导致创新空间被压缩。

例如,2023年某地小学曾推出“家长持证上岗”计划,要求家长通过家庭教育课程考试,虽获部分家长支持,但因“增加负担”的质疑最终搁浅。龙口实验小学的宣誓活动,本质上是同类探索的缩影——试图通过仪式强化共识,却因缺乏配套措施而引发争议。

三、实质性共育的路径探索:从“宣誓”到“赋能”

若要将“父母好好学习”的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需构建“仪式-资源-反馈”的闭环体系:

1. 前置教育:用专业内容替代口号

在家长会中嵌入家庭教育讲座,例如邀请儿童心理专家解析“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培养”“亲子沟通禁忌”等具体问题,比宣誓更易引发家长共鸣。龙口实验小学可借鉴杭州某小学的做法,在宣誓后发放《新生家长指南》,包含每日15分钟亲子阅读指南、情绪管理工具包等实用资源。

2. 过程支持:建立持续互动机制

通过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家庭教育微课,如“如何应对孩子写作业拖延”“非暴力沟通四步法”;线下开设“家长成长工作坊”,模拟“孩子考试失利”“与老师意见分歧”等场景,提升家长实战能力。北京某中学的“家长互助社群”模式值得参考,家长在群内分享育儿经验,教师定期答疑,形成良性互动。

3. 结果反馈:用数据量化成长

设计“家长学习档案”,记录家长参与课程、工作坊的次数,结合教师对学生行为变化的观察(如课堂专注度、同伴交往能力),生成个性化反馈报告。上海某小学的“家校共育积分制”即通过此类数据,让家长直观看到自身改变对孩子的影响,增强持续学习动力。

四、教育责任的重构:从“家校分工”到“生态共建”

此次争议的核心,是传统“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模式与现代“全人教育”需求的冲突。真正的家校共育,需打破“责任切割”思维,构建“教育生态共同体”:

• 学校角色转型:从“知识传授者”升级为“教育资源整合者”,例如链接社区图书馆、科技馆资源,为家庭提供实践场景;

• 家长角色升级:从“生活照顾者”转变为“终身学习者”,通过参与学校课程开发、担任“家长导师”等方式,深度融入教育过程;

• 社会支持体系:政府需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法规,企业可通过公益项目提供亲子活动空间,形成多方协同的育人网络。

龙口实验小学的宣誓事件,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教育在转型期的探索与阵痛。当“父母好好学习”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论;当“家校携手”不再局限于家长会上的承诺,而是延伸为日常的互动与支持,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共育未来”的愿景。或许,下一次家长会上的宣誓词,可以改为:“我承诺,每周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我行动,每月参加一次家庭教育讲座”——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靠举起右手的瞬间,而是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

来源:汤姆猫不是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