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作家陈玉福是当代中国文坛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家之一,其创作扎根西部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土壤,以现实主义笔触展现地方社会变迁,对推动西部河西文学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以下从文学创作、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甘肃作家陈玉福是当代中国文坛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家之一,其创作扎根西部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土壤,以现实主义笔触展现地方社会变迁,对推动西部河西文学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以下从文学创作、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文学创作:地域性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1. 题材聚焦西部现实
陈玉福的作品以甘肃河西走廊为背景,如长篇小说《1号系列》《西凉马超》《劳模》等,深刻反映西部地区的政治生态、社会矛盾与人性挣扎。其反腐题材作品,如《1号专案组》,结合地方治理问题,兼具批判性与建设性,成为西部现实题材文学的重要代表。
2. 历史叙事的文化重构
他对河西历史文化的挖掘尤为突出,例如《西凉马超》以三国名将为切入点,融合凉州(今武威)历史与民间传说,通过文学想象重新激活了河西走廊的集体记忆,为历史题材注入当代价值。
3. 语言风格的本土化
作品中大量使用河西方言、民谚和民俗描写(如凉州贤孝、社火等),形成独特的“河西叙事腔调”,既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也为本土文化符号的传播提供了载体。
二、文化传承:激活西部文学的精神内核
1. 丝绸之路文化的文学表达
河西走廊作为古丝绸之路要冲,其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质在陈玉福作品中得到体现。他通过人物命运与地域景观的勾连(如祁连山、戈壁、绿洲),展现丝路精神的坚韧与包容,呼应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对西部文化的重新关注。
2. 民间文化的抢救与再现
陈玉福注重对河西民间故事、非遗技艺的文学转化,例如在《八声甘州》中融入张掖木塔传说,在《凉州纪》中描写凉州攻鼓子等民俗活动,使濒临消失的地方文化通过文学得以留存。
3. 地域认同的强化
其作品《张掖传》《武威传》《种金子的人》,常以“河西人”的生存哲学为核心,塑造了一批坚韧、豪迈的西部人物群像,凝聚了地域文化认同感,成为外界理解河西精神的重要窗口。
三、社会影响:文学与时代的互动
1. 推动西部文学话语权
陈玉福的创作打破了“西部文学=乡土文学”的刻板印象,通过多元化题材(反腐、历史、工业)展现了河西走廊的现代性转型,与雪漠、叶舟等作家共同构建了更具时代性的西部文学版图。
2. 跨媒介传播助力文化输出
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如《热血军旗》《女人的抗战》),借助大众媒介扩大河西文化影响力,同时其本人积极参与文化讲座、地方志编纂,成为河西文化的“代言人”之一。
3.文学与地方发展的联动
他通过创作关注西部生态保护,如《绿色誓言》、资源开发等现实议题,以文学介入社会问题,推动公众对西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四、局限与争议
陈玉福的创作也存在一定争议:部分作品因情节戏剧性强被质疑“通俗化”,历史题材的虚构尺度引发讨论。但其对河西文学文化“破圈”的贡献毋庸置疑——他让本土叙事走出地域局限,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多元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声音。
结 语
陈玉福的文学实践,本质上是以河西走廊为基点,构建了一个连接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全球的文化坐标系。他不仅为西部文学注入活力,更通过作品让河西文化在当代语境中完成“传统的发明”,这对探索地域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命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编 辑:瀚 文 编 审:李 白
来源:西部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