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李渊:千古一帝的爹不好当,父弱子强的帝王权力困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06:33 2

摘要:“太上皇”是中国古代对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父亲的尊称。这一称号始于秦朝,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六国后称帝,同时也没忘了自己已经故去的父亲秦庄襄王赢异人,为其上了太上皇的尊号。

“太上皇”是中国古代对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父亲的尊称。这一称号始于秦朝,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六国后称帝,同时也没忘了自己已经故去的父亲秦庄襄王赢异人,为其上了太上皇的尊号。

赢异人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公元前206年,强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起于乡野的刘邦最终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一切,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当时,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尚在人世,他尊自己的老父亲为太上皇。

刘太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世时享有太上皇尊号的人,他也是两汉四百年唯一一位太上皇。

西晋的统一不到50年,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嫡长子是大家很熟悉的说出“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司马衷,老爹在世时大封诸侯王,期待着江山永固,死后不久,司马衷就承担了“八王之乱”的代价。变乱之中,司马衷被造反的叔祖父赵王司马伦尊为“太上皇”,分裂混乱的时代一直到隋唐才重归统一。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王朝晋阳留守李渊起兵南下攻占长安,立了杨广之孙杨侑为帝,并遥尊当时庇祸江南的隋炀帝,也是自己的表兄弟为太上皇。公元618年,杨广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李渊终于名正言顺地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了大唐王朝的开国君主。

就在短短的九年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开国君主李渊成为了“玄武门”之变的最大受害者,传说中“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嫡次子李世民最终成功抢班夺权,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后成为了唯一的嫡子,李渊由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开国君主当太上皇的人,不知道他想起当时给表兄弟杨广上太上皇尊号的自己,会是什么感受?

有唐一代,一共有4位太上皇,除了唐高祖李渊,其余三位分别是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顺宗李诵,其分布又正好处于初唐、中唐、盛唐和晚唐。

细看历史,有时不得不感叹里面的精妙之处。

同时,在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中,唐朝的太上皇是最多的,且其产生过程往往伴随着血腥政变或巨大动荡,这与开国皇帝同时又是唐朝第一位太上皇李渊很明显有着深刻的渊源。

说起唐朝,谈论大唐气象,人们最先想到、最耳熟能详的永远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在古今中外拥有着众多拥趸,但建立大唐的李渊,却被儿子的光芒始终碾压着。要论这位大唐的开国君主给唐朝注入了什么政治基因,恐怕也就是这父弱子强的帝王权力困局了。

李渊的家族崛起于南北朝时期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这个集团里有宇文泰、杨忠、李虎、独孤信等鲜卑和汉族的八大上柱国,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政权统治者皆源于此。

李渊的母亲,与当时尚是北周外戚杨坚的夫人独孤氏是亲姐妹,李渊从小就比较受姑母的喜爱。七岁的时候,父亲李昺去世,年幼的李渊承袭了家族唐国公的爵位。隋代北周后,李渊多年来累迁各地刺史、太守、中央卫尉少卿等,最终做到了右骁卫将军,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

但作为关陇军事集团的代表之一,李渊并不受自己表兄弟隋炀帝杨广的待见,毕竟他们杨家就是靠着关陇集团政变上台的,杨坚以隋代周,相当于集团核心产业不变,只是换块牌子,其他人该干啥干啥。

李渊这个人又偏偏喜爱结交天下豪杰,给他们恩德,吸引很多人攀附。这更是让杨广猜忌日深。你要是有一天振臂一呼,大家岂不是跟着你将历史重演,那绝对不行,得把你发配到边境,和突厥人去周旋吧。

大业十三年,大隋的天下被隋炀帝折腾的差不多快到头了,李渊在这一年出任晋阳留守,也就是今天的太原父母官。此时的杨广在南方的江都醉生梦死,自杨玄感造反后,大隋各地的起义军早已形成燎原之势,天下渐成分崩离析之态。李渊倒是很沉稳,始终在观察局势。

历史在这个时候推了李渊一把,李世民和晋阳令刘文静一起劝李渊起兵,谋取天下。李渊一边命刘文静与东突厥结盟,一边着手清理晋阳的隋朝势力,并最终决定南下攻取京师长安。

历史上有很多能打仗的开国皇帝,再不济也可以统率各路将领建功立业,但史书上很少记载李渊自己的军事作战能力,只是在一个“雀屏中选”的典故中体现了李渊箭法的炉火纯青。翻开初唐历史,能看到的基本都是各路名将的神兵天降,所向披靡,这其中又以李世民的表现最为高光,他是名将中的名将。

像这样靠着儿子打天下的开国皇帝,李渊似乎是独一份。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亲征突厥却被围在雁门关现眼时,十六岁的李世民就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天赋,他在云定兴麾下献出疑兵之计最终逼退突厥骑兵成功勤王,也让这位雄心勃勃想要复刻汉武盛世的皇二代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军事天才。

从南下攻长安奠定大唐基业,到剿灭薛仁杲、刘武周、李轨巩固基本盘,再到洛阳“一战擒两王”活捉窦建德、王世充基本宣告天下大定时,在李渊在位的整个武德年间,每场关键战役必有李世民主导并最终取得胜利,场场挽狂澜于既倒。在剿灭群雄的过程中,李世民自己也吸收了大量的战将和谋士,逐步建立起了全明星阵容的秦王军功集团。

洛阳之战后,李世民功劳太大了,加封已无固有名分,李渊此时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军功贵爵——天策上将,赐予秦王李世民,同时加封李世民为司徒,位列三公,并开设文学馆招贤纳士。武德八年,李世民又进位为中书令,加上原来的尚书令、太尉等职,等于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两省都属于李世民的势力范围,军政一把抓。

与李世民这边的热灶相比,太子李建成一直不温不火,作为嫡长子和储君,李建成基本是留守长安协助皇帝李渊处理政务,提供李世民等各路大军的后勤保障。太子在后方安享太平,无甚军功,在李世民的光辉衬托下逐渐显得无所作为。

李渊为平衡太子和秦王两方势力,在第二次扫平刘黑闼之乱派了李建成前去,也算是让太子拿了一些军功。

作为皇帝和父亲,李渊的态度非常关键。但是在继承人问题上,李渊始终摇摆不定,武德七年的杨文干事件中,李渊答应李世民平叛后就立他为太子,“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后面却又按下不提。为了保护李建成,李渊还想让李世民去洛阳主管关东之地,冒着国家分裂的危险在继承人问题上左右摇摆。

这种摇摆和犹豫,非但没有化解矛盾,反而刺激了双方更激烈的争夺,给了双方一种“谁都有可能”的希望。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因不堪东突厥多次南下袭扰,李渊竟然动起了迁都的想法,自西魏、北周以来,长安自两汉后再次逐渐成了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渊此时竟然要迁都,太子李建成也没有异议,只有李世民一人反对并最终率领唐军成功御敌。

大一统开国皇帝想因避祸而迁都,李渊也还是独一份。

在李渊为唐国公的时候,嫡长子李建成就是世子。可是谁又能想到,李渊有朝一日能坐上皇位,而李世民的实力又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呢?如果日子只是平顺度过,在隋王朝的太平盛世中,李家父子一定是能书写出一段壮志报国的历史佳话。可是,在最高权力面前,是几乎没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温馨场面的。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之时,其实大唐也没有完全一统天下,北方除了一个梁师都割据政权之外还有强大的东突厥虎视眈眈。相比于历朝历代,李渊作为开国皇帝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完成开创定鼎之功,这其中至少有一半功劳得归于李世民。

李世民的权力和声望不仅压得太子李建成喘不过气来,连李渊自己都逐渐感到了害怕。政变前夕,又是突厥来犯,李渊这次没有选择能打的李世民,而是让太子的铁杆李元吉前去,同时调任多名秦王系的将领归李元吉节制,意图削弱李世民的实力。不过,一切都太晚了。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皇位只有一个。这场斗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没有双赢的可能。双方都清楚地认识到,妥协就意味着失败和灭亡。这种结构性的矛盾,除了以一方的彻底毁灭告终,几乎别无他解。

权力总会推着人去到他该去的地方。帝王的权力具有排他性,大多时候连太子都不能分享,更何况还多出一个日渐强大的秦王。权力的斗争无时不在,不是不进则退,而是不进则死。这不是关乎一人的生死,这是关乎一个派系或集团的兴衰荣辱,所以最终一定会决出一个胜利者,这个胜利者一定是唯一的。

历史推着李世民走进了玄武门幽深的暗夜,流血的悲剧不可避免。

政变的方式是极其残酷的,也不可挽回地为此后唐朝的皇位继承开了一个充满血腥的先例,影响了整个唐朝的历史走向。

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后,60岁的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渊将帝位禅让于李世民,自己仍居住在太极宫,但从此不问政事。

晚年的李渊始终生活在丧权失亲的阴影中,唯一的排解可能就是喝酒、弹琵琶以及生孩子。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派遣李靖、李勣等名将北伐并最终在第二年攻灭东突厥,终于解决了这个自唐朝开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战争威胁。李世民也由此被草原诸部尊为“天可汗”,大唐才真正意义上成为后世熟悉的那个大唐。

也许在这个时候,深宫里的太上皇李渊听到之前一直勒索欺压自己的东突厥被李世民收服的胜利消息,才会真正地有一丝欣慰,这个继承人终究是选对了,大唐在他手里比在自己手里明显更好。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当了九年皇帝又被迫当了九年太上皇的李渊撒手人寰。而因为他所起的太上皇的政治基因也在日后的唐朝不断表达,影响着整个唐朝的历史走向。

来源:灾难在你左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