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竟然带不动消费?不是生意难做,而是你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5 23:31 3

摘要:“14亿人带不动消费”这句话最近刷屏,听着像抱怨,其实更像一句撒娇——市场这么大,怎么就没我的份?答案可能扎心:不是大家不花钱,而是你那套老办法已经哄不动人家掏腰包。

“14亿人带不动消费”这句话最近刷屏,听着像抱怨,其实更像一句撒娇——市场这么大,怎么就没我的份?答案可能扎心:不是大家不花钱,而是你那套老办法已经哄不动人家掏腰包。

先讲个老段子暖场。某村没人爱吃苹果,果贩第一天来,把价喊得老高,还限量。第二天,价更高,村民开始嘀咕:隔壁老王昨天囤了两筐,今天转手就赚一倍。第三天,果贩干脆不收现金,只收“苹果借条”——先拿果,后还钱,利息另算。不到一周,全村人都在谈苹果,连小孩都懂K线。果贩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地借条和满村“苹果投资人”。

段子归段子,里面的歪招却照进现实:制造稀缺、鼓励投机、把买卖变金融、给产品贴身份标签。过去三十年,这套组合拳打遍天下,今天却频频失灵。原因很简单,消费者进化了,套路还没升级。

把镜头拉回当下。还在朋友圈狂轰滥炸“最后一天清仓”的,基本被算法直接折叠;直播间里声嘶力竭喊“全网最低”的,观众反手就去比价。不是大家变精了,而是信息太透明,老滤镜一碎,信任就塌方。

那怎么办?把苹果换成数据试试。AI跑一圈,发现村里年轻人其实爱喝低糖气泡水,中年人悄悄收藏无糖茶,老年人深夜下单护膝。需求一直都在,只是藏得更深。与其喊破嗓子,不如让数据先开口:谁、什么时候、愿意为哪句文案停留三秒,全都明码标价。省下来的广告费,拿去做小批量定制,颜色、口味、包装全按人群切,贵一点也有人买单。

再换个思路,把卖苹果变成“养苹果”。按月寄送,盒子附带一张手写卡:本月甜度13.2,来自海拔1200米的晨露。用户吃着吃着就成了会员,一年续费比谈恋爱还稳定。订阅不是新花样,但把冷冰冰的自动扣款,换成“有人惦记你”的温度,立刻不一样。

还有更野的路子。隔壁村做环保袋的,找了三家插画师联名,袋子背面印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设计师的vlog。年轻人排队买,不为装东西,就为晒朋友圈。可持续不再是道德绑架,而是社交货币——背出去等于告诉全世界:我关心地球,也关心好看。

说到底,生意越来越难做,是因为“货找人”时代彻底来了。过去是人围着摊位转,现在是货得学会敲门,还得自带BGM。敲门工具可以是AI、订阅、联名,也可以是村口大妈的微信群。唯一不能用的,是十年前的自己。

最后留一句不鸡汤的提醒:别急着骂市场冷淡,先检查自家菜单。如果还在用十年前的勺子,14亿人确实带不动;换把铲子,说不定能挖出新的金矿。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