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不少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在群里、短视频里聊起一种“恐怖游戏”,有的模仿视频里的桥段,有的干脆当成新鲜事轮着玩。媒体报道显示,这类内容在未成年人中传播速度快,学校和家长都开始注意到异常行为和情绪波动的个案,具体影响仍待进一步确认。
最近不少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在群里、短视频里聊起一种“恐怖游戏”,有的模仿视频里的桥段,有的干脆当成新鲜事轮着玩。媒体报道显示,这类内容在未成年人中传播速度快,学校和家长都开始注意到异常行为和情绪波动的个案,具体影响仍待进一步确认。
先说为什么能火。第一,刺激好奇心。孩子对禁忌、惊吓有天然好奇,带点“胆量秀”意味。第二,社交压力和攀比,能玩会讲的孩子更容易被同学关注。第三,平台算法把热门片段推给更多人,短视频、聊天群里很快就“裂变”开来。第四,监管和家庭监督存在空档,家长不知道也难以插手。
多方声音不一样。老师普遍更担心课堂外模仿带来的安全问题,会在班会里提示风险并加强心理疏导。家长里有人选择直接禁止,有人尝试陪看、聊一聊想法。平台方面有公司表示会下架违规内容并加强分级提示,但落实力度和效果,多方尚未回应或仍需检验。
该怎么应对?可从三个方向着手。家庭层面,别只靠命令,先聊清理由,告诉孩子游戏背后可能的心理和安全问题,必要时限制使用时间和观看内容。学校层面,把类似话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讨论,及时发现情绪异常并联系家长。平台和监管则要更明确未成年人保护规则,完善实名认证、分级推荐和举报机制,遇到涉险内容应快速处置。
最后提醒,孩子爱尝新不是坏事,但需要边界和陪伴。哪些视频能看、哪些不能,只靠一纸禁令不够,多一份对话和判断训练,比强硬禁止更管用。你家有遇到过类似情况吗?评论区聊聊你的处理经验。
来源:小汇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