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提起结核病,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每年,全世界新发结核病患者超过1000万人,超过12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相对于结核病,很多人对结核感染却不太了解。
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提起结核病,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每年,全世界新发结核病患者超过1000万人,超过12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相对于结核病,很多人对结核感染却不太了解。
结核感染是指感染结核菌但没有发展为结核病的状态。结核感染者存在着发生结核病的风险。在“中止结核流行”的征程中,对结核感染者的筛查和干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
“结核病”的相关防治知识吧
01
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目前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于结核病患者通常面色苍白,因此结核病也被称为“白色瘟疫”。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脏器,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因此肺结核是最常见的结核病。肺结核患者咳出的痰中若带有细菌,则可通过空气传播给他人,也就是“开放性肺结核”。除了肺部,结核分枝杆菌也可以侵犯人体的其他器官和系统。
02
结核病有哪些常见症状?
结核病早期感染可不引起任何症状。
许多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防止结核分枝杆菌扩散,并使其处于非活动状态,这一阶段被称为“结核潜伏感染”。结核潜伏感染可以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盗汗、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
根据累及器官的不同,结核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肺结核可有咳嗽、咳痰、胸痛,甚至咯血;肠结核可有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交替,甚至肠梗阻;淋巴结结核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可伴有疼痛,甚至局部破溃流脓;中枢神经系统结核可表现为发热、头痛,甚至意识障碍;输卵管结核可导致女性不孕不育;泌尿系统结核可表现为尿频、尿急等尿路刺激症状等等。
03
哪些人容易患结核病?
结核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营养不良、免疫抑制状态(如HIV感染、糖尿病、持续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以及实体器官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物质滥用(如吸毒、吸烟及酗酒)。
此外,患有一些 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会增加结核感染风险,如慢性肾病、肝硬化、硅沉着病(又称矽肺)、恶性肿瘤等。
04
如何预防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空气传播。带菌的飞沫由患者通过大声讲话、咳嗽、打喷嚏等动作释放到空气中,通常在与受感染者长时间接触后发生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结核分枝杆菌。因此,建议遵循咳嗽和打喷嚏的礼仪,保持室内通风,外出时定期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对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建议到国家定点传染病医院就诊和治疗,以免传染给他人。
注意, 卡介苗可用于预防结核病,但其在儿童中更有效,在成年人中保护作用较弱。
05
结核病有哪些治疗注意事项?
精准的病原学诊断是结核病规范治疗的前提。由于不同部位的结核感染疗程不同,因此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累及范围,必要时还需要使用有创手段清除病灶。
由于 结核病的起病症状通常较轻微、隐匿,近年来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的警惕性有所下降,以及部分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也对结核病有部分治疗效果,因此结核病常被混同于一般细菌感染,易发生误诊、漏诊,延误诊治时机,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如今,“十病九痨”早已成为历史,“终结结核流行”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活动性结核病发病率显著下降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重视结核感染者的发现和干预,才能早日实现“终结结核流行”的目标。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