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却越来越不快乐?答案就藏在这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4:05 1

摘要:博主不是说“寒门再难出贵子”,只是提醒各位家长,过去那种“只卷成绩”的打法不好使了,别再一个劲逼孩子学习,现在聪明的家长,早就开始卷“学习热情”了,让孩子在优势上努力。

这阵子,博主@清北老师的一段视频火了。

视频里,他先是摆了一组数据:

三四十年前,全国高校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农村家庭。

但如今呢,放眼全球,顶尖学校中的孩子,90%都家境很好。

博主不是说“寒门再难出贵子”,只是提醒各位家长,过去那种“只卷成绩”的打法不好使了,别再一个劲逼孩子学习,现在聪明的家长,早就开始卷“学习热情”了,让孩子在优势上努力。

于是就有人问:学习本就反人性,没几个孩子有学习热情,怎么卷?

博主回答说,所谓卷学习热情,就是激活孩子体内的“小宇宙”,唤醒他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而做到这点,需要家长提供足够的情感滋养,强大孩子的内心。

我也听过一句话:教育,就是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

内心得到足够的支撑,人才有后劲去拼去闯。

一个孩子幸福与否

关键看有没有情绪上的滋养

知名教育专栏作家陈瑜,在书里写过两个孩子的故事。

这两个孩子,在一线城市的重点高中就读,家庭条件都差不多。

但接触下来,给人的感觉却迥乎不同。

先说,一个叫小米的女孩。

她是陈瑜采访的孩子中,唯一一个用“快乐无比”来形容学习的。

从小米眼中,你完全看不到那种为了成绩“诚惶诚恐”的眼神。

她对自己的评价是“普娃里比较牛的,牛娃里比较普的”,心态是一等一的好。

陈瑜就纳闷:平常刷题、背书、考试,难道不痛苦吗?

小米说:“完全不痛苦,我有啥疑惑、困难,爸妈都一起帮我搞定,他们不给我压力,很理解和支持我……”

说着说着,小米又忍不住笑起来,满脸的幸福感。

再说,另一个叫天天的男孩。

这个孩子,很具有代表性。

调皮、叛逆、厌学,老师家长都头疼得很。

采访时,天天唉声叹气,说自己不成器,是坏孩子,没有未来。

陈瑜想不通,十几岁的大小伙子,怎么如此自卑,便去采访了天天的妈妈。

结果一接触,骤然明白了天天的问题所在。

天天妈妈坦言,自己来自农村,打小被重男轻女的父母轻视。

她憋着一口气,发誓要出人头地,就一路打拼,在大城市扎根。

有了天天后,她更是望子成龙,盼着天天再争口气。

为了儿子考个好成绩,她经常是威逼利诱、棍棒伺候,完全忽略孩子的感受。

如今看到儿子这样,天天妈妈悔不当初,反复请教陈瑜该怎么做。

陈瑜说:“决定一个孩子有没有面向未来的底层能力,不在分数,而在他是否有足够的心力。做父母的,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他。”

其实,这就是我要说的,情绪价值

孩子犯了错,是讽刺挖苦,还是加油打气;孩子考砸了,是传递焦虑,还是理解支持;孩子闹脾气,是批评打压,还是给予安抚?

父母是用自己的情绪去管孩子,还是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结果很不一样。

甚至说,一个孩子幸福与否,就在于他能不能从家里获取情绪价值。

教育就是,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

亚伯拉罕·马斯洛,有个很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当人们满足生理需求后,就会追求归属与爱。

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提供的情绪价值,正是他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

《超越原生家庭》的作者罗清军老师说:

“很多父母,也想给孩子心灵上的滋养,但他们内心也充满焦虑、烦躁和慌张。”

我特别理解这一点,成年人的世界里,多的是兵荒马乱,少的是岁月静好。

所以罗清军老师就建议,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的前提,是咱们自己先做到以下3点:

1、营造让自己放松下来的安全空间

离开让你感到紧张的环境,到一个能让你放松的地方,以此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

比如,陪孩子写作业写得心烦气躁,就去楼下走两圈;

比如,工作中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回家前去商场逛一逛;

再比如,心里有什么烦恼,就一个人独处一下。

咱们先放松下来,孩子才不会紧张。

2、驱散负面情绪的内在整理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房间,负面情绪就是堆积在角落的灰尘。

你得想办法,把这些心灵垃圾清理出去,才会有耐心和孩子好好相处。

可以开启自我对话,可以做点取悦自己的事,也可以用写日记、拍段子这种方式表达出来。

先把内在的自我整理好,再去扮演“父母”这一角色。

3、永远不要放弃自我成长

生活的问题,孩子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

不要再固守上一辈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做成长型父母。

《人民日报》说:

“一个好的家庭的意义,不在于多殷实、富贵,而是每一辈都竭尽所能,去托举下一代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道破了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代人托举一代人。

但无论是财富积累,还是视野开拓,都需要咱们自己不断迭代。

多看书、多学习、多接触新事物,不断地为自己赋能。

当你更通达,更有智慧时,就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反而能在孩子面临困惑时,及时给予情绪价值。

说到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我翻阅了很多资料。

总结下来,无非也是2点:

第一,理解与共情

很认可一个说法,理解与共情的关键,是与孩子做“降维沟通”。

不要站得那么高那么远,蹲下来,用与孩子齐平的视角,看待问题。

中国家庭教育领域的贾容韬老师,分享过自己的教育经历。

他儿子上高中后,因为打架被学校劝退。

那段时间,他用尽办法管教孩子,可儿子非但没有收敛,还变本加厉。

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与儿子的沟通方式,试着“低下头”与儿子说话。

儿子做错什么,他不再批评,而是和颜悦色地说:

“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也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

他本以为,自己放低姿态,孩子会得寸进尺,却不料,孩子竟不再针锋相对。

随着沟通深入,孩子越来越信任父母,便慢慢地走回了正道。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 指出:

童年时获得足够情感支持的孩子,长大后会拥有更强的心理韧性。

感情支持,离不开家长们理解、共情与体谅。

第二,支持与鼓励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比起“降维沟通”,父母们还要有实际行动,为孩子铺一条通往他理想的路。

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个牙科医生叫爱德华,希望儿子马克将来也当医生。

只可惜,小马克对医学毫无兴趣,反而喜欢捣鼓计算机。

爱德华虽然有点小失落,却也鼓励孩子:“那我们试试吧。”

马克10岁那年,爱德华就花大价钱给儿子买了台电脑。

自此,马克沉浸在编程世界里不可自拔。

在爱德华的理念里,只要孩子愿意尝试的事情,他不做任何阻拦。

后来马克考上了哈佛大学,创建了一个社交软件,这个社交网络就是Facebook。

马克,就是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未来的社会,一定是多元的,多变的。

孩子愿意尝试,当父母的,自当奋力托举。

写在最后

心理学界,有个很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实验中,铁丝做的“机械猴妈妈”能提供奶水;

而绒布做的“布猴妈妈”虽无法提供食物,却提供了温暖的触感。

当危险来临时,幼猴无一例外地扑向布猴妈妈寻求庇护。

这就告诉我们,生存需要物质,但心灵的依恋,却来自温暖的接触与无条件的接纳。

养育孩子,绝对不止让他吃饱穿暖那么简单。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更需要心灵上的哺育。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来源:嗨猪的家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