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士兵曾用最直接的杀戮与掠夺,把数不清的中国普通人命运推下悬崖。没人能忘,南京城外的焦土味道和呼啸的枪声还在一代又一代人口中流转。多少人下落不明,街巷里最后的哭喊,也像尘土一样被埋进历史的缝隙。
日本士兵曾用最直接的杀戮与掠夺,把数不清的中国普通人命运推下悬崖。没人能忘,南京城外的焦土味道和呼啸的枪声还在一代又一代人口中流转。多少人下落不明,街巷里最后的哭喊,也像尘土一样被埋进历史的缝隙。
眼见城市沦陷,活下来的,有的是侥幸,有的是坚忍。有人避之不及,躲进破断的屋檐下。有的人丢下年迈的亲人,拖着孩子,逃到外滩。而那些原本与中国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国人,却没走。反常的是,日本兵恣意妄为,血腥如风暴。旁观者也有自己的挣扎。张口局促却终究没选择沉默的,就有约翰·拉贝。他并非什么圣人,在多数人眼中,甚至是个有些呆板的欧洲生意人。
拉贝的出身,不好不坏。来自汉堡,小时候跟随父亲东奔西跑,见过不少东西。家门两次几乎塌陷,父亲早走。他没时间念完学,在社会底层摸索生计。当时德国与中国的联系混杂复杂,但拉贝从儿时开始就津津乐道父亲关于中国的故事。后来他娶了道拉,浪迹大半个地球,仍然觉得中国才真正装得下他那些说不完的劲头。
这一切很快有了变数。拉贝成了在华的德国雇员,既要为企业卖命,也在不自觉间卷进了中国的风雨飘摇。他在北京打拼时,有时候就像个土著。逛胡同,学几句中文,笔记本上画的都是本地小贩、街头乞丐、孩子嬉戏。钱赚得不多,他也没太上心。看惯了中国人苦难的他,慢慢变得不再单纯。
1931年那一年很压抑,日本那边动作越来越大,气氛里有一股让人咽不下去的紧张感。谁都看得出来,局势正打着拼命的方向发展。拉贝那时候已是德国政党南京分部的二把手,本来讲求规矩,但对日本的那些行为,他越来越失望。他偷偷记下那些令人作呕的场景,记录成了避无可避的本能。
后来南京沦陷,速度远比任何人预计得快。拉贝没跑,他把家布置成一个逃难的空间,还真不是一时冲动,具体原因外人不知道。他帮忙组织国际安全区,和更多外籍朋友一起维护那些被战争撕裂的家庭。小粉桥附近一片杂乱,他用尽各种手段,算是保下数百号人性命。有的人说他是疯子,但在当时,更多人把希望塞给了他。
后来到了1938年头一回新年,安全区里的中国难民给拉贝送去一块红绸子,说他是活菩萨。这不是传统的谢礼,大部分人手头什么都没有,那条红布成了他们唯一的方式表达感谢。拉贝站在门口,手里握着那条绸布,脸上完全没有洋人的高傲,像是一下子成了村口那个最普通的邻居。
日本的暴行,拉贝见证得太多。每一天写下的字,多数人至今都不愿面对。他劝、他报警,他想办法给上级发信,可没什么好转。事实摆在那里,被战争卷入的人,只能彼此取暖。拉贝并不是什么不怕死的英雄,他也怕,他常常在日记里犹豫,写到夜里忍不住骂脏话。
但是,他那种在绝望里预留一线希望的劲头很难得。怕归怕,行动一分钟不少。可能有人觉得他就是图解决自己的良心负担吧,不过感激他的不是他自己,而是那些活下来的人。
说是救下二十五万人,有人相信,也有人怀疑,这数据其实没法核查。南京安全区确实让不少人逃过一劫,但日军最终还是进了城。拉贝也无力阻拦。很多细节没人再说,真相大多在目击者心里烂掉了。可拉贝那本笔记,他藏得很死,最后还是流传下来。
他回德国后就等于自投罗网。因为公开揭示日本的行径,他的笔记本被查收了很久,人也被软禁。战后,他又因为党派身份,惹上新麻烦,生活瞬间坠入深渊。其实这结局和他在南京无关,是整个世界局势倒霉到家。
中国这边,普通人没时间琢磨大局。南京市民凑钱凑粮送到大洋彼岸,也不是每个人都理解。有人觉得中国人讲感情,有人说这是还人情,不见得对。但也确实,拉贝生活缓不过来,中国政府也批了大额资金接济他。最后拉贝还是倒在了病床上,没来得及见到战后全新的中国。
多年来南京保留着拉贝的墓碑,1997年还专门从德国移了回来。这不是形式。说是怀念或者纪念,倒不如是一种特殊的约定。这份不言自明的情谊,冷不防又在意外时跳了出来。2020年那场疫情,拉贝的后人向中国医院求助防疫物资。说实话,当初谁能想到?但中国官方还是第一时间给他们送去了药品和疫苗,也没追着要求什么回报。
绕了一大圈,有些故事还是重回原点。拉贝的孙辈后来接受采访,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的帮助",但历史复杂,一些事总有瑕疵。现在回头看,拉贝或许既是幸运的,也是悲剧的。他以外国人身份参与中国的苦难,留下了极重的历史记录。而中国人,则用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份救援。
某些细节讲起来莫名让人心酸。譬如拉贝的日记最后在德国尘封又重见天日,中间差点全毁。外孙女用了很长时间整理、出版。那些纸页上的墨痕,也掺杂了数不清的夜晚焦虑。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认,历史真相还在搁浅,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开始忘记。
重提南京屠杀,谈不上什么宽恕甚至释怀。过去的伤痕不能痊愈,活着的人带着这些碎片过日子。只是有一天,有谁在迷宫里看到同一个名字,会想起一个远道来华的人,在乱世中做了唯一自己能做的小事。剩下的,谁又能说得清?
历史卷走了最初的硝烟与呐喊,但留下这些零星的痕迹。人性在反复试探与妥协里找自己的答案。今天提到拉贝,或许没谁能完全复原那些漫长的黑夜和惶恐的足音了。想讲完,实则讲不尽。有些事平铺直叙反倒落了下乘,细节成了真正的归宿。
南京、汉堡、红绸布、失落的日记本和流亡的家族——散碎的线索串接成一段纠结的往事。有时候,把故事说成传说,其实只是怕这些细节消失得太干净。
来源:投迹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