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时看到“女人的身体真有那么软?”这条热搜,心里咯噔一下——谁还没在地铁上偷偷捏过自己胳膊,再瞄一眼旁边姑娘的,然后默默叹气。
刷手机时看到“女人的身体真有那么软?”这条热搜,心里咯噔一下——谁还没在地铁上偷偷捏过自己胳膊,再瞄一眼旁边姑娘的,然后默默叹气。
软不软,好像成了某种公开评比,连点赞都在打分。
先说最直接的:女生平均体脂比男生高10%左右,脂肪垫在皮肤下面,摸起来确实像自带气垫。
这不是滤镜,是生物课本上的黑字。
但脂肪分布比数字更狡猾,有人堆在大腿,有人藏在腰窝,于是有人软得像糯米团,有人只是局部“陷进去”。
再往前翻历史,唐朝壁画里圆润的手臂被当成富态,19世纪欧洲束腰又把软肉勒成沙漏。
审美像钟摆,今天摆到“纸片人”,明天又摇回“微胖天花板”。
说白了,软不软从来不是身体的事,是时代的心情。
真正好玩的是运动场上的反差。
瑜伽课里,女生能把腿掰到耳后,可肌肉线条一点没少——软和有力并不打架。
跳舞的姑娘更明显,下台时喘得像风箱,上台却柔若无骨。
原来“软”只是外壳,里面全是发条。
年纪上来后,发条会松。
雌激素下降,脂肪偷偷搬家到肚子,曾经软得均匀的地方开始局部塌方。
有人焦虑,有人干脆躺平:反正再贵的面霜也按不回去,不如把软当成岁月的签名。
最扎心的其实是评论区。
有人晒健身房自拍,配文“练成铁板”;有人发旧照怀念“曾经软萌”。
屏幕外的手指在滑动,心里的小秤砣来回晃:到底该练硬,还是继续软?
答案没人给,因为身体是自己的,热搜是大家的。
关掉手机前,摸了摸自己的小肚子,忽地释怀——软不软,终究是一层皮下故事。
别人捏不到你的心跳,也量不了你的快乐。
来源:林间射箭的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