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阳少年”激活社区治理“家力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4 16:52 2

摘要:在陶然亭街道大吉巷社区,186名5至17岁青少年组成的“巷阳少年”志愿服务队,自2023年8月成立至今,带动近200个家庭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形成“孩子当先锋、家庭齐上阵、社区共受益”的治理新生态。这支队伍,不仅让社区环境焕新,更带动“巷阳家长”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在陶然亭街道大吉巷社区,186名5至17岁青少年组成的“巷阳少年”志愿服务队,自2023年8月成立至今,带动近200个家庭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形成“孩子当先锋、家庭齐上阵、社区共受益”的治理新生态。这支队伍,不仅让社区环境焕新,更带动“巷阳家长”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书写“小手拉大手”的治理新故事。

10余人小队带动近200个家庭参与

大吉巷社区党委书记田琼介绍,“巷阳少年”志愿服务队的前身是社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社区聚焦“一社一品”,于2023年对其进行升级,使特色品牌与社区工作紧密融合、协同发展,成为社区治理的一张亮眼名片。社区负责队伍日常管理,活动提前在群里征集,并与家长协商时间和内容安排,力求让更多孩子参与其中。

该服务队以“培育新时代好少年”为核心,秉持“温暖、聚能、奉献、友爱”宗旨,通过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环境清洁、垃圾分类和消防安全宣传、寒暑假实践等,助力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如今,队员人数从最初的十余名增长至186名,背后是近200个家庭组成的“治理联盟”。其中,56名家长成为物管会、社区社会组织骨干,53名家长注册成为志愿者。

红袖标宝宝长成社区志愿小先锋

社区清洁日现场,8岁的于佳禾正认真捡拾绿地里的垃圾。“妈妈快看!我们捡拾后的绿地多干净。”说话的小姑娘,2岁时就爱学着奶奶的样子把红袖标戴在手臂上,如今已是“巷阳少年”志愿服务队队员之一。

别看她年纪不大,却是名副其实的“老队员”。“在奶奶的耳濡目染下,两年前我们就加入了社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如今家里祖孙三代五口全成了社区志愿者。”于佳禾妈妈孙尧告诉记者,“社区活动不仅丰富,更适合孩子需求。通过参加活动,孩子自信心和自主判断力越来越强。邻居和同事看我们总是参加社区活动,也纷纷向我们打听怎么参加。”

于佳禾对社区活动十分积极,只要时间允许,都会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她不仅在活动中收获了知识,还结交了不少朋友。一次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后,奶奶故意扔纸巾考验她,于佳禾立刻纠正并给奶奶上了一堂垃圾分类课,展现出良好的学习成果。奶奶翟晓兰欣慰地说,孩子通过参与志愿活动,锻炼了意志,养成了好习惯,每次参加完活动都非常开心,还期待下次继续参与。

“最小居民”是基层治理重要源动力

近年来,大吉巷社区立足青少年家庭特点,依托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平台,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合作,以“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结对共建模式,开展社区历奇、科技体验、大院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并针对家长关心的孩子心理健康等问题,组织家长沙龙、心理讲座等,擦亮“巷阳少年”志愿服务品牌。社区还同步开展“一米花箱”绿地认养、“关键小事”监督员等社会实践活动,让社区“小不点”变身“小太阳”,“小手拉大手”带动家长参与社区事务。

曾经有居民因周边大厦晚上不熄灯影响休息而频繁向社区反映问题,后来其孩子加入“巷阳少年”志愿服务队,在亲子志愿服务活动中,该居民逐渐理解社区治理需要共同参与。如今,他不仅在社区群里为社区建设积极发声,帮助解决城市光污染难题,还成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骨干,带动家人参与社区无偿献血等工作。田琼表示,社区积极回应居民诉求的同时,引导居民参与议事协商,有效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真正有效的群众动员,往往始于对‘最小居民’的尊重。”田琼认为,当孩子们踮起脚尖参与治理,牵动的不仅是家庭的力量,更唤醒了社区共同体的精神基因。基层治理的密码,或许就藏在那些稚嫩却炽热的童心里。当志愿服务从“单向付出”转变为“双向成长”,基层治理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记者任钗宁文

来源:北京西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