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章丘到黑土地:不老的江村,永远的党报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14:33 2

摘要:为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实践,梳理山东新闻干部“北上”支援东北党报事业的红色脉络,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党支部作为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在追访辽东党报事业先行者白汝瑗的革命事迹后,接续探寻这段从沂蒙承转至黑土地

为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实践,梳理山东新闻干部“北上”支援东北党报事业的红色脉络,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党支部作为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在追访辽东党报事业先行者白汝瑗的革命事迹后,接续探寻这段从沂蒙承转至黑土地的新闻薪火。

8月7日至8月9日,团队成员王咏梅教授、高级工程师徐迎春、硕士生秦朔桐和周旸聚焦从山东章丘走出的“龙江党报改革家”江村,开展采访调研,期间参观了黑龙江日报原社址,采访了江村的女儿、原《黑龙江农村报》副总编辑江红云和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田雷教授。

抗战胜利后,1945年冬天山东解放区的新闻干部分批“北上”,肩负着开辟东北报业舆论新阵地的使命。江村,就是其中的一员。

青年时期的江村夫妇

这位1921年出生于山东章丘的青年,个子高挑,口音浓重。1937年,日军逼近济南城,江村所在中学被迫停课,回到了家乡章丘县水寨村。战火烧到家门口,国民党韩复榘部未发一弹仓皇溃逃,成千上万的民工与无辜乡亲在轰炸下殒命。江村目睹这一切,被深深刺痛,空有悲愤却报国无门。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来到水寨村,召集村民宣传抗日道理,在发动群众会上宣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观点,这使得江村看到了光明,下定决心独自一人离家出走,寻找这支共产党游击队。

“父亲最初投身革命源自一种清醒而坚定的判断,他小时候在私塾,成绩拔尖又考到济南中学,他那时候就常常分析形势,觉得共产党才有出路。”女儿江红云回忆着父亲走上报纸工作的经历:“因为有文化,父亲被选送到地委参加党训班学习,后来被派做随军记者,对这个职业产生了兴趣,就一直干下去。”

江村女儿江红云女士接受采访 徐迎春摄

1940年江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大众日报》开启新闻报道生涯。期间他写下《“打马虎”——日照纸坊区群众反恶霸斗争》《一个新型的大学校——庄户学》等一系列很有分量的通讯报道。1941年至1942年,60万日军回师华北,对中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烧光、杀光、抢光”三光式的残酷大扫荡。直到1942年前后中共山东根据地发动群众,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减租反霸运动,抗日形势才得以好转。时任山东《大众日报》驻分局机关报记者的江村,在深刻了解党的路线后深入到沂蒙山区与佃农交流,实地踏查感受,把减租减息运动、庄户教育写进报纸,也写进农民心里,“农民运动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这是江村在《大众日报》时期最深的体会。“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就是《大众日报》的宗旨。

刊有江村稿件的《大众日报》版面

1946年,江村在我党“向北发展”战略方针的指示下,随第三批新闻干部北上,成为《辽东日报》记者,后任《辽南日报》通采科长。在那里,他既是记者也是战士——他奔走在前线采访,报道国民党军的暴行,宣传我军的群众工作和战果。黑龙江大学田雷教授说道:“江村先生在《大众日报》期间积累了重要的群众工作经验,带着早期经验和办报理念北上‘闯关东’,写下的抨击国民党的作品,很好地发挥了战地宣传的作用。”

黑龙江大学田雷教授接受采访 徐迎春摄

新中国成立后,江村先后主持《辽东大众报》《群众日报》《哈尔滨日报》《黑龙江日报》,逐渐走上省级党报的核心领导岗位。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为宣传救国冲锋陷阵的随军记者,而是一位思考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办好报纸的“党报改革家”。

1961年江村在任《哈尔滨日报》总编辑期间,经省市委批准,《哈尔滨日报》改名为《哈尔滨晚报》,成为全国首家由日报改为晚报的省会党政机关报。为了办好这张新型报纸,江村提出了地方党报要坚持“地方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三性”原则,并主张新闻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既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为“三性”理念过于突出,1966年江村很快成为“第一批被揪出来的人”。江红云说:“那些艰难的日子里,父亲做检查时,写下的第一句话总是‘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不管做什么检查第一句话永远是这句。”相信群众,给群众理解真相的时间,相信运动、混乱是暂时的,前景是光明的。这种近乎倔强的坚持,正是江村一生信仰的写照。

1978年江村调进《黑龙江日报》,在版面改革中开辟“群言堂”专栏,反对官僚化宣传和“独家之言”;在《黑龙江农村报》(《黑龙江日报》下属小报)积极推进报道“高产丰收”等各类典型事例,走在宣传改革开放的前列。“农村报当时邀请专家成立农业顾问团,为农民服务,有什么问题找专家解释,农民也特别欢迎,发行量一度增至60万份,农民真正把报纸当成了‘自家人’,这都是父亲当年的改革。”在女儿的记忆里,江村一直在循着真理,想办法、搞创新,办真正具有党性、群众性的报纸,并执着地朝这个方向看得更远一些。江村女儿、原《黑龙江农村报》副总编辑江红云循着父亲的脚步,接过了父亲的笔:“父亲的新闻理念和他干工作这种执着劲儿,也一直影响着我成为了一名记者、编辑,很骄傲继承了我父亲的职业。”

江村晚年

在《九十感言》中,江村谈到:“可以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办党报,我只想当一名拨乱反正的马前卒和投石问路的小石子。”信仰坚定、执着如一、敢为人先,无论是战火中的随军记者,还是改革年代的总编辑,他总是相信党,相信群众。今天,我们看到黑龙江日报社门前“为人民服务”的社训依旧闪亮,它不仅成为江村等老一辈新闻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引领和规范着我们这群追随山东新闻干部“北上”的学子们的思想和行为。无论时代怎样风云激荡,党报的初心,永远是人民!

文/秦朔桐 王咏梅

图/徐迎春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