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9日清晨,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病房里,40天大的小诺诺躺在保温箱里,身上连着输液泵与引流管,却在看见奶奶的一瞬间弯起了眼睛。那一抹笑被手机镜头捕捉,不到一小时就冲上了社交平台热榜。镜头外,诺诺的爸爸、22岁的申先生正笨拙地按着右腹20厘米长的手术刀口,
8月29日清晨,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病房里,40天大的小诺诺躺在保温箱里,身上连着输液泵与引流管,却在看见奶奶的一瞬间弯起了眼睛。那一抹笑被手机镜头捕捉,不到一小时就冲上了社交平台热榜。镜头外,诺诺的爸爸、22岁的申先生正笨拙地按着右腹20厘米长的手术刀口,努力弯腰去确认女儿的心电监护数字——48小时前,他的左半肝刚刚被移植进女儿体内,成为父女俩共同的心跳。
“黄疸一直不退,谁也没想到是基因问题。”诺诺的妈妈、21岁的陶女士回忆,女儿出生后第三天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县医院说“新生儿黄疸很正常”,可到了第20天,眼白已呈铜绿色。夫妻俩抱着孩子一路从常德、长沙辗转到上海复旦儿科,最终确诊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Ⅱ型”,肝脏已出现纤维化、硬化迹象,唯一活路是肝移植。
00后父母第一次听说“肝移植”时,连“供体配型”四个字都写不全。医生告诉他们,亲体移植最快,排异最小。申先生几乎没等医生把话说完就举手:“抽我的。”配型结果出来,父女血型一致、体重差刚好在可移植区间。那天,申先生把微信名改成“诺诺的备用零件”,在朋友圈写下:“她还没学会叫爸爸,我得先学会救她。”
8月26日早上7点,申先生被推进手术室。麻醉前,他拉着陶女士的手说:“如果我先出来,孩子还没醒,你就告诉她,爸爸把最好的那部分先给她了。”13小时后,左半肝顺利植入诺诺体内,小家伙的胆红素从术前的423μmol/L降至术后12小时的78μmol/L。主刀医生说,那是他见过“最鲜活的黄变粉”。
手术第二天,ICU允许奶奶进去探视。老人穿着隔离衣,轻轻喊了一声“诺诺”,保温箱里那个插着气管、腹引、静脉三管的小人儿,居然对着奶奶咧开了没牙的嘴。短短三秒的视频被申先生发在社交平台上,配文:“她可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她知道有人爱她。”视频播放量两小时内破千万,点赞超120万,网友自发在评论区贴上支付宝、微信捐款码,却都被申先生一一婉拒:“手术费已经凑齐,爱心留给下一个小朋友。”
陶女士告诉记者,截至29日中午,诺诺已拔除气管插管,转入普通病房,预计两周后可出院。她和丈夫给孩子取名“申诺”,谐音“深诺”,寓意“深深一诺,一生守护”。被问到未来,她说:“等诺诺长大,我会告诉她,她的第一次笑,是送给爸爸的勋章。”
病房外,医院走廊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肝移植科普。申先生捂着肚子慢慢走过,屏幕上正好闪出一句话——“亲体肝移植长期生存率可达90%以上”。他停下拍了一张照片,又对着屏幕比了个剪刀手,像在跟未来的自己提前合影。
故事至此未完。诺诺的生命时钟重新滴答,而申先生的人生被提前按下快进键——他学会了冲奶粉、换尿片,也学会了看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氨指标。22岁的肩膀,从此扛着两个人的未来。
采访结束,记者离开医院时,夕阳正好照在肝胆外科的指示牌上。指示牌下方,不知谁用便利贴写了四个字:父爱如山。风吹起贴纸一角,像有人在轻轻说——
“别怕,爸爸在。”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