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纯视觉的核心说透了并不复杂。就是把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翻译成机器语言,再放进大模型里面去训练出一套驾驶行为。这套模式几乎成了行业默认选项,但你可能没有想到过,目前排全球前五的语言大模型,清一色全来自美国公司。
为什么现在很多车企沉迷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却对激光雷达敬而远之?表面上看是技术路线之争,背后却是一场关于控制权与生存权的争夺争。
纯视觉的核心说透了并不复杂。就是把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翻译成机器语言,再放进大模型里面去训练出一套驾驶行为。这套模式几乎成了行业默认选项,但你可能没有想到过,目前排全球前五的语言大模型,清一色全来自美国公司。
这就很有意思了。选择纯视觉,不仅仅因为它结构简单、成本可控,更意味着你不得不依赖别人搭建的模型底层。说白了,用别人的规则算法跳舞,你就是跳得再好看,绳子还是捏在别人的手里。
所以当大部分车企沿着现成道路快速推出“自动驾驶”功能时,华为偏偏选了那条没人敢轻易走的路。自研ADS系统,坚持融合感知+激光雷达,背后其实是进行了一场豪赌:拒绝在核心感知层受制于人,哪怕眼前困难重重、骂声不断。
华为ADS如今的进展已经让很多人把嘴闭上。城市NCA、机械车位自动泊车,这些曾经被嘲“画大饼”的功能正在路上真实的跑起来了。它证明了一件事:中国人不是做不出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只是愿不愿意扛住前期被质疑的压力。
用纯视觉是活在别人的梦里,做激光雷达是醒在自己的现实里。梦里面是轻松,但容易突然被叫醒;现实是艰难,但路能越走越宽。
当前这个时间点尤其微妙。语言大模型和自动驾驶技术加速融合,谁掌握感知与认知的闭环,谁才能定义下一个十年的出行规则。华为逆流而上,不是在挑战某一家车企,而是在争夺整个智驾的发言权。
问题从来不是“纯视觉和激光雷达哪个更好”,而是“我们能否接受关键技术上再次被长期卡脖子”。华为ADS也许还没完美到碾压所有对手,但它至少打开了一个口子: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构建自主智驾技术栈。
智驾这场马拉松,才刚刚跑出第一个弯道。现在谈胜负还太早,但能不能坚持到最后,看的不是你此刻是否光鲜,而是你究竟有没有鞋穿。
来源:益者三友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