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全国道德模范到“驻村第一书记”,周维忠带着国网电力人的严谨热忱与模范人物的精神底色,扎根我市新城镇沿江村。他不止于破解乡村发展的物质难题,更以“点灯精神”为核心,用躬身实践播撒文明种子,以机制创新涵养文明风尚,让精神文明的光芒照亮乡村每个角落,推动沿江村从“
从全国道德模范到“驻村第一书记”,周维忠带着国网电力人的严谨热忱与模范人物的精神底色,扎根我市新城镇沿江村。他不止于破解乡村发展的物质难题,更以“点灯精神”为核心,用躬身实践播撒文明种子,以机制创新涵养文明风尚,让精神文明的光芒照亮乡村每个角落,推动沿江村从“外在焕新”走向“内在提质”,成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板。
一灯照心
用“长久真心”筑牢文明信任根基
“有困难,找老周。”这是村民张锦林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刚到村时,吕庄组路灯少、光线较暗,村民晚上出行不便,坑洼的土路常有人摔跤。周维忠看在眼里,悄悄自掏腰包两万多元,装了24盏路灯。灯亮起来的那晚,村民们聚在灯下拉家常,有人问起路灯的事,他只笑着说:“这是村里该办的事。”
周维忠用一盏灯的温暖,点燃了村民心中向善的火种。如今,陈庄组爱心企业家主动出资为乡亲装太阳能路灯,跃进组老党员陈锦其主动扛石子填平坑洼道路——这些自发的善举,皆是周维忠“点灯精神”的传递与延续。他以行动为标杆,让“为民、向善”从个人选择变成村民共识,让文明信任的根基在沿江村深深扎根,为后续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凝聚了最坚实的民心力量。
一制显风
以“积分超市”映照文明乡风底色
周维忠总说:“开设‘积分超市’不是为了用物质奖励换取善行,而是想让大家的每一份善意被看见、被认可。从积分逐年增加可以看出,村民们已经把‘做好事’融入了日常。”
“多帮邻里、参与集体活动,心里踏实,还能攒积分。这积分就是‘善行账本’,换米换油是额外暖心。”“热心人”村民施玉珍常跟邻里分享,她的话道出了“积分超市”的意义。超市管理员林慧记录积分一丝不苟:“周书记反复跟我们说,积分只是工具,让大家主动做好事、养成好习惯才是大事。”
每年积分发放数字的背后折射出沿江村乡风文明的喜人进步。三年间,3600余名村民做好事赚积分、兑物品,参与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百余次,累计发放29万积分。积分从来不是目的,背后的互助、奉献与担当,才是沿江村最动人的文明底色。
一人带群
让“蒲公英效应”催生文明新风尚
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是“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周维忠的善举,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在沿江村的每个角落,带动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向善队伍”,让文明从“一人行”变成“众人行”。
“我跟周书记是邻居,见他天天在村里忙,帮这个修水电、帮那个解难题,我也想跟着学。”村民王志刚开着浴室,却总随身带着水电工具,谁家跳闸、哪里漏水,只要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今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村民谷玖惠家做饭时突然断电,王志刚放下刚端起的碗筷就赶去维修,换零件分文不取。他总说:“都是举手之劳,周书记能做到,我们也能。”
如今的沿江村,“向善”已成常态:有人免费给村里老人理发,有人主动牵头清扫公共道路,有人当起 “和事佬” 调解邻里矛盾…… 这些暖心事每天都在发生。周维忠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他时常提醒村干部,要为这些“小事”记上爱心积分,让村民的点滴善意被看见、被认可。“不是要给大家什么奖励,而是要让‘做好事’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让文明新风越吹越旺。”
从“一盏灯”到“一片光”,周维忠以“点灯精神”为内核,让沿江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既有温度、又有力度。如今,这份文明力量还在不断向外辐射——新城镇以“点灯精神”为指引,开展“文明有礼” 活动、推广积分制、组建志愿服务队,向善新风融入全镇;记录他事迹的小说《点灯》、电影《光明使者周维忠》走向全国,让“点灯精神”成为更多地方基层治理的“精神养分”。正如周维忠所说:“一盏灯亮不了多大地方,但千万盏灯能照亮一片天。”而沿江村,正是燎原星火下最温暖、最鲜活的缩影。
来源:永远的热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