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人都是农村出生的,徐某因为小时候被爆竹炸伤手指,变得自闭,只能在家待着。
前几天看到的一个新闻,让我毛骨悚然。
31岁的朱先生被人在地下车库残忍杀害。
经过调查,杀害朱先生的不是别人,而是他曾救助过的发小徐某。
两人都是农村出生的,徐某因为小时候被爆竹炸伤手指,变得自闭,只能在家待着。
而朱先生选择外出打拼,闯出一片天地。
一次偶然机会,徐某的家人请求朱先生拉徐某一把,可因徐某的自身原因,只能把他劝回家。
徐某因此怀恨在心,他给朱先生发威胁短信、砸坏公司玻璃、破坏朱先生家门,更是在地下车库蹲点两个月,最终残忍杀害了这位曾经帮助自己的发小。
多么令人心疼。
可人性是如此的幽深复杂,你对他好,换来的不一定是感激。
01无独有偶,在2023年夏天,某沿海城市发生令人心悸的凶杀案。
42岁的企业家陈某在自家别墅门口被连刺七刀身亡。
令人震惊的是,凶手竟是他资助十年的远房表弟李某。
两人从小在渔村长大,陈某早年丧父,曾在李某家借住三年。
后来陈某白手起家创办海鲜加工厂,成为当地著名企业家,而李某始终碌碌无为。
陈某不仅安排李某到公司任职,还为其购置婚房。
但因李某多次挪用公款,最终被调离管理岗位。
惨案发生前半年,李某开始在社交媒体发布隐晦的威胁信息,多次驾车撞击陈某的座驾,最终在雨夜实施了谋杀。
现场勘验显示,陈某的手机界面停留在与儿子视频通话的页面,对话框里还有未发送的生日祝福,第二天就是他女儿的六岁生日。
这起悲剧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心理学现象:贫困思维与富裕思维之间的鸿沟,往往会滋生致命的嫉妒与仇恨。
就像黑暗中待久的人,不仅无法感激带来的光明,反而会憎恨光明刺痛了他们的眼睛。
02这与数年前震惊全国的“博士杀友案”形成可怕呼应。
2016年,某名牌大学博士刘峰在实验室被挚友张帆下毒致死。
两人来自同一个贫困县,曾是互相鼓励的学业伙伴。
刘峰一路读到博士,而张帆因沉迷赌博多次被劝退。
在最后一次同学聚会上,刘峰当面劝说张帆戒赌,并愿意为其介绍工作。
这番善意却被扭曲为“施舍与羞辱”。
案发后警方发现,张帆的日记本上写满了:“凭什么他就能功成名就?”“我要让他付出代价”。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张帆通过自学化学知识,历时半年精心策划了这起谋杀。
庭审时他坦言:“每次看到他朋友圈发科研成果,我都想毁掉这一切。”
两起案件折射出相同的人性暗面:当一个人深陷困境时,往往不会反思自身问题,而是将失败归咎于成功者。
他们宁愿拉着别人一同沉沦,也不愿见证别人实现自己无法企及的梦想。
03社会学家李教授在其著作《圈层突围的陷阱》中提出“深渊效应”理论:
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会形成独特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否定成功者的价值来维护自我尊严。
这种机制往往演变为对身边成功者的集体绞杀。
某电视台《案例聚焦》栏目曾报道过一个真实故事:返乡创业大学生王敏,带领村民种植有机草莓致富。
就在基地准备扩大规模时,突然被举报使用违禁农药。
经过半年调查,发现散布谣言的竟是她的亲姑姑。
动机令人心寒:“以前大家都穷得好好的,现在她带着几家富起来,其他亲戚都来骂我为什么没跟上。那我只好大家都别富了。”
这印证了《东邪西毒》中的经典台词:
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做嫉妒。
04《为何不该让老家人知道你的真实收入?》一文记载过这样的案例:某互联网公司高管每年回乡前,都会特意租一辆旧车,换上朴素的衣服。
他曾因开路虎回村过年,三天内被借走87万元,车辆被划伤,还有人造谣他的钱来自非法交易。
中国乡村社会学家郑教授指出:传统熟人社会正在经历剧烈撕裂。
当有人突破圈层成功时,原有的社会平衡被打破,会激发集体性焦虑。
这种焦虑往往以道德绑架、流言蜚语等方式宣泄。
心理学上的“相对剥夺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人们不介意陌生人飞黄腾达,却无法忍受身边人突然跃升到自己无法触及的高度。
你的成功反而成了照见他人失败的镜子。
05当然,这并非主张完全割裂旧有关系,而是提醒要保持清醒认知。
东汉名臣吴汉发迹后,面对蜂拥而至的乡亲,命人抬出十坛美酒与百斤肉食,宴罢直言:“诸君且饱食而去,勿复相扰。”随后闭门谢客。
吴汉的睿智在于深谙人性本质。
正如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的“隧道效应”:当人们困在黑暗隧道中,看到有人找到出口时,第一反应不是跟着寻找出路,而是想把对方拉回黑暗。
我们要明白:善良需要带有锋芒,帮助需要把握分寸。
真正的智慧在于既保持悲悯之心,又不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06那么该如何应对这种困境?
建议采取“梯度守护”原则:
第一层:对核心家人保持适度透明。
第二层:对普通亲友进行必要信息过滤。
第三层:对泛泛之交保持礼貌距离。
第四层:对明显怀有恶意者坚决隔离。
同时牢记三个“不”:
不主动展示财富差距。
不轻易承诺无法兑现的帮助。
不试图拯救自甘沉沦者。
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我们要做的是搭建自己的防护墙,而非测试人性的承压力。
真正的善良应该像播种阳光,既要温暖需要的人,也要避免照亮那些见光即化的阴暗角落。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既要保持心中的良善,也要学会识别那些会吞噬善意的黑洞。
毕竟,保护自己不被黑暗吞噬,才能持续发出更多光明。
来源:错位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