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反诈宣传嵌入传统文化!贵州开放大学播下“文化+安全”的种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12:36 2

摘要:8月末,安顺市平坝区塔南社区乡村振兴夜校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黔韵屯堡反诈先锋队”以国家级非遗——屯堡文化为纽带,将反诈宣传嵌入地戏唱腔、方言顺口溜、短剧演绎与手工体验,不仅守护了群众的钱袋子,更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上播

8月末,安顺市平坝区塔南社区乡村振兴夜校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黔韵屯堡反诈先锋队”以国家级非遗——屯堡文化为纽带,将反诈宣传嵌入地戏唱腔、方言顺口溜、短剧演绎与手工体验,不仅守护了群众的钱袋子,更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上播下了“文化+安全”的种子。

信息工程学院“黔韵屯堡反诈先锋队”走进社区。

文化赋能让反诈知识“活”在乡音里。“刷单是诱饵,先甜后下钩!”身披战袍的“地戏卫士”手持长枪,将反诈口诀融入铿锵唱词。儿童在地戏传承师傅的指导下,模仿“挥手拒绝”程式动作,吟诵“反诈安全记心间”短句,传统非遗技艺瞬间成为传递安全理念的桥梁。手工坊里,居民亲手制作漆染团扇与拓印帆布包,用染料书写“不轻信、不透露”,拓印“陌生链接不点”,这些日常用品就此化身“流动宣传员”。一位嬢嬢笑称:“自己做的扇子天天用,反诈知识记得比儿子还牢。”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本,而是化为守护生活的温暖力量。

儿童在地戏传承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表演。

服务下沉让反诈行动“沉”到家门口。“反诈轻骑兵”穿梭在社区巷道: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操作“国家反诈中心”APP,演示来电预警功能;通过模拟演示,帮助商户清晰掌握收款码防替换技巧;还将真实案例改编成生动的屯堡反诈短剧,以贴近生活的表演还原诈骗套路,深入浅出地传递防骗要点,让群众在共鸣中增强警惕性。活动惠及社区众多家庭与沿街商铺,老年人对反诈工具的使用能力明显提升,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也逐渐在邻里间传开。更可贵的是,团扇悬挂厅堂、帆布包用于赶集,形成“人人是宣传员、户户是反诈点”的氛围,安全服务从“一阵风”变为“常驻景”。

队员们向老年人进行反诈讲解。

青春聚力让反诈力量“聚”在实践中。青年师生组成的“黔韵屯堡反诈先锋队”全程深度参与,用青春力量扛起基层安全守护责任。标注高风险群体,打磨地戏唱词,设计手工模板,确保内容“接地气、有温度”。活动现场,学生分工明确:表演组演绎短剧,地戏组传承技艺,录制组引导方言创作,手工组带领居民体验传统工艺。一位老人感慨:“这些孩子不光会演会讲,还会教我们做手工,反诈变得有意思了。”学生们也在实践中理解了乡村振兴的使命。形成的“文化+反诈”资源包,为后续宣传提供可复制范式。

队员向学生讲解反诈知识。

非遗基因激活乡村振兴安全密码。当漆染团扇映出“不贪小便宜”的警醒,当帆布包印下“守住钱袋子”的承诺,非遗正以新时代的方式焕发生机。这场实践证明:守护群众财产安全,既要靠技术革新,更需以文化认同为滋养。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深化“文化+”服务模式,推动非遗资源融入乡村治理,让安全防线既有科技“硬核”,又有文化“柔性”。

当青年智慧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当非遗技艺成为现代治理的桥梁,乡村振兴的安全图景正被一笔笔绘就——这不仅是反诈宣传的创新,更是文化自信与时代命题的交响。

贵州教育报记者 张恒新

编辑 陈茜茜

二审 廖波

三审 赵宏斌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