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瘾再大也别停,医生调查发现:有这4种疾病的人最好不要戒酒!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12:30 1

摘要:在河北深县的一个小村庄,老李头年年体检都没啥毛病,唯独有点轻微的帕金森综合征。听了儿子的劝,他把喝了三十年的高粱酒一口断了,结果不到半年,整个人像是被抽了筋似的,四肢僵硬、说话打结、睡也睡不着。

酒,这个看似“百害而无一利”的东西,很多人一听就皱眉头。可你知道吗?医学界有研究发现,在某些特殊疾病的患者身上,戒酒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反作用。

这不是鼓励喝酒,而是提醒大家:一刀切未必是最好的办法。那到底是哪四种病,为什么偏偏要“留一口”?难道酒还能救命?不妨咱们慢慢说。

在河北深县的一个小村庄,老李头年年体检都没啥毛病,唯独有点轻微的帕金森综合征。听了儿子的劝,他把喝了三十年的高粱酒一口断了,结果不到半年,整个人像是被抽了筋似的,四肢僵硬、说话打结、睡也睡不着。

医院一查,医生直摇头:“你这不是病加重,是多巴胺水平被打乱了。”话说回来,酒在这类病人身上,居然扮演着某种“神经调节剂”的角色。

帕金森病这个老来难缠的“磨人精”,在不少研究中被发现与微量乙醇摄入有关联。

2021年《Movement Disorders》杂志一篇研究指出,轻度饮酒人群中,帕金森发病率明显低于完全禁酒者,尤其是每天20ml以内的白酒摄入者。这可不是说酒是药,而是酒精在低剂量下对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兴奋作用让人意外。

第二类不能轻易戒酒的人,是患有原发性震颤的人群。这种病在老年人中不少见,尤其是手抖得像筛糠,拿筷子都不稳。你以为这是老了?其实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有趣的是,小剂量乙醇对这类人群的震颤有明显抑制作用

医学期刊《Brain》早在2019年就刊登过一项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指出60%的患者在饮用10ml左右的酒精后,症状缓解程度超过了30%。

酒精在这个时候,像是“暂时的镇魂符”,减轻了神经元之间的异常同步放电。当然,这不是说天天喝,而是一种“症状缓解机制”的利用。

村里有个做木匠的老宋,每次手抖得钉子都钉不稳,媳妇不让他喝酒,他就偷偷在炕头藏了个小酒壶。后来医生告诉他:“你这不是恶习,这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

第三种人,是常年抑郁症、焦虑状态下的人。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是“借酒浇愁”,但临床上确实发现,适量饮酒对某些慢性情绪障碍有缓冲作用

当然,这只限于长期轻微症状的患者,不包括重度抑郁症患者。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2023年一项10年追踪研究发现,每周饮用3次、每次约15ml乙醇的中年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比完全不饮者低了约17%

这不是说情绪靠酒精调节,而是酒精在低剂量下能促进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释放,让人感到轻微的愉悦和放松。

俗话说:“心宽一寸,病退一尺”,这类人不在于喝多少,而在于在“不伤身”的前提下,找到生活的松弛感

第四类人,是那些患有特异性疾病——如某些罕见代谢类疾病的人。比如有一类叫醛脱氢酶2缺乏综合征的患者,他们天生代谢乙醛能力低,喝酒脸红、心跳加快,但偏偏在极小剂量饮酒后,其体内某些代谢通路被“唤醒”

北京协和医院2020年的一项临床观察指出,这类人群在特定条件下饮用极少量酒精,有可能改善某些代谢异常引起的神经系统轻度紊乱

这类情况太小众,普通人几乎没听说过,但在医生眼中,这是典型的“个体化医学干预场景”,不是一刀切能解决的。就像有的药吃多了是毒,吃少了却是救命草,关键在于“度”。

当然,话又说回来,酒不是仙丹,更不是灵药。对大多数人来说,酒精是健康的敌人。肝损伤、心肌病、脑萎缩、胰腺炎……这些可不是吓唬人。这世界上最难戒的不是烟,而是酒,因为它潜伏在人的情绪里、社交里、记忆里,甚至某些疾病的缝隙里。

但也正因为如此,医生才反复强调,“因人而异”这四个字,在医学上比什么都重要。拿着一把尺子去量所有人,那是裁缝干的事,医生得看的是骨头筋络、气血阴阳。

生活中很多人听风就是雨,一听戒酒好处多,立马滴酒不沾。可问题是,身体不是机器,神经系统的调节是动态的,不是开关一拨就完事。尤其是那些长期依赖微量酒精维持状态的病人,一旦突然断酒,生理节律可能被打乱,反而让病情陡转直下。

就拿广西南宁的老林来说,患有轻型原发性震颤,靠每天晚饭后半两米酒来控制。后来一听广播说“戒酒防癌”,一咬牙戒了,结果不到一周,连筷子都拿不稳,吃饭靠女儿喂。送到医院,医生叹了一口气:“你这不是病重了,是你戒错了方向。”

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人就可以“放开了喝”。关键在于“适量、规律、监测”。医学上有个概念叫“最小有效剂量”,意思是能起作用,又不带来副作用的最小量。喝酒也是这个理儿。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才妙

健康不是一张空头支票,而是每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对于那些“不能随便戒酒”的特殊群体来说,科学地理解身体的反应,比盲目听从大众口号更重要。村里大娘常说:“人有千面,命有百种,药有三分毒,酒也有几分情。”这话,不无道理。

所以,戒不戒酒?不是“全戒”或“全喝”的简单选择,而是“知己知病,量体裁衣”的智慧决策。医疗从来不是一杆子打死的事,是人和病之间谈判的艺术,是科学和人性的权衡与融合

特别提醒:若属于上述四类人群,切不可盲目断酒,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评估。同时,普通人更应理解:不是所有的“喝酒”都是坏事,但大部分的“喝多了”,一定是坏事。

健康知识小贴士:根据中国南方空气湿润、胃寒人群偏多的体质特点,适度饮用低度米酒有时比高度白酒更适合。

而在北方寒冷干燥地区,“小酌”黄酒或许能起到祛寒舒筋的作用——但前提是没有肝脏基础疾病,也不属于酒精过敏人群。千万不要把“适量饮酒”当成“放任自由”,这不是医学的本意。

身体是自己的,命也是自己的,听别人说千遍不如自己听一回内心的声音。

你有没有见过因为突然戒酒反而身体垮下去的案例?或者你对这类“酒不能戒”的说法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见解,也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看看——有些健康的事,说早一点总比说晚了强!

参考文献:

[1]李建国,赵玉兰. 酒精对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3, 49(10): 755-759.
[2]王晓林,周宏伟. 原发性震颤患者饮酒后的症状变化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22, 16(3): 230-234.
[3]张莉,马晓安. 轻度饮酒与慢性情绪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24, 33(5): 412-416.

来源: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