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中国】“数据+”让民生方案落地生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07:15 1

摘要:黔山映翠,“数浪”新起。2025年8月28日至3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如期而至,让贵阳再度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瞩目的焦点。

央广网贵阳8月30日消息(记者栾小琳 任振国)黔山映翠,“数浪”新起。2025年8月28日至3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如期而至,让贵阳再度成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瞩目的焦点。

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式现场(央广网记者 栾小琳 摄)

作为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国际展会,历经十年的探索和积淀,数博会已不是单纯的“技术秀场”,而是越来越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展台”。在贵州,从便捷政务到教育发展,从农业增收到安全保障,数字技术正以更接地气、更“智慧”的方式,走进百姓的生活。

“数字优化”惠政务 服务精准更便捷

“我要办理二手房过户,需要哪些材料?”

“我需要查公司的社保缴纳记录,怎么办?”

……

过去,群众办事查询往往需要掐着上班时间跑到办事大厅办理、询问;如今在贵州,只要打开政务服务网,AI助手回答得又快又清楚,同时还会自动弹出流程、所需材料清单。

部分流程复杂、涉及部门多的事项,还可以通过“边聊边办”功能,让原本需要跑多个部门、提交十几份材料的事项,变成了“像聊天一样轻松”。

“贵人智办”AI助手(来源:贵州政务服务网)

这个集智能咨询、查询、办理于一体的平台,就是今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的“贵人智办”AI助手。该系统基于国产政务云和国产算力底座,实现了通用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构建“问—导—办—查—评”全流程闭环服务体系。

通过“贵人智办”AI助手查询业务(来源:贵州政务服务网)

政务流程变得简单,让政策条文变得温暖。“贵人智办”AI助手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对话内容,自动识别所需材料;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自动关联相关数据,减少重复填写;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还会自动切换到“语音引导”模式。

“通过AI技术,我们不仅提高了事项搜索精准度,还创新构建了‘边聊边办’模式,引导群众通过聊天对话的方式完成材料填报。”贵州大数据集团项目经理李文翰介绍道,“贵人智办”AI助手在大模型语言推理能力基础上,支持用户方言和口语化表达,进一步消除政策术语与群众语言的鸿沟,事项搜索精确度较传统搜索提升70%。

“和传统办事体验相比,‘贵人智办’AI助手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办事效率。”李文翰说。

2025数博会E1馆贵州大数据集团展台展示“贵人智办”AI助手(央广网记者 任振国 摄)

每一次提问与回复的背后,都是大数据在精准匹配需求,让政务服务从“群众跑腿”变成“数据跑路”。截至8月29日,“贵人智办”AI助手已累计提供智能解答115万次,服务查询16200次,办理“边聊边办”办件273个。

“数字加持”助教育 学校有了新动能

“以前备课要抱着厚厚的资料跑办公室,现在掏出手机,名师课程、教学备案操作指南随时看,很方便。”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红星路小学,一位老师边演示线上教育平台操作,边笑着说。如今,这样的“智慧教学场景”,已成为该校师生的日常。

指尖轻点,就能完成教学备案的手机端操作;遇到教学难点,可以“点单”播放名师课程借鉴经验……一台小小的手机,串联起备课、授课、教研、管理全环节,让教学工作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这背后,是‘金州教育云平台’的大数据力量在支撑。”该校副校长何琴介绍,依托这一平台,学校管理告别了传统的“纸质化台账”模式,转向智慧化、精细化运作;师生则拥有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学环境。

学生正在操作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央广网发 潘成迪 摄)

线上名师课与线下课堂互补,学、教、研、训、评测全流程在平台上无缝衔接,不仅让老师的教学效率大幅提升,也让学生能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学习,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如今,高速网络与大数据在学校织就了一张“智慧教育网”。这张网不仅为师生带来了看得见的便利,更在悄然改变着教学模式,为黔西南州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数字动能。

“数字赋能”护农业 田间撑起“保护伞”

“以前看虫情全靠眼睛瞅、凭经验,现在有了‘新科技’,虫子一进设备,马上就能知道是啥品种、该咋治!”在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的一片稻田里,农户王师傅指着田埂上的物联网设备,笑着介绍。如今,这样的“田间智慧助手”,正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标配”。

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在田间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央广网记者 栾小琳 摄)

这些外形小巧的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是贵州省农科院信息所交出的“科技答卷”。它们像一个个“数字哨兵”,通过特殊光源吸引害虫“自投罗网”,一旦虫子进入设备箱体,内置摄像头便启动“抓拍模式”,将清晰的虫体照片实时上传至云端,再由后台系统开启“智能识别”,短短几分钟就能精准判断害虫种类。

“我们在数据大屏上可以清晰看见从田间传回的虫情照片,通过数据分析,系统会自动生成‘防治处方’,从用药种类到喷洒剂量,都会科学配比,再通过无人机进行喷洒,就能高效除虫。”贵州省农科院信息所主任李莉婕说道。

不止虫害防治,数字技术还悄悄“渗透”到作物生长的每一个环节。贵州省农科院信息所通过搭建智能化监测平台,实时追踪作物叶片长势、土壤湿度;水肥一体化管控系统则像“智能管家”,根据作物需求精准“投喂”水分和肥料,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效益。

在数据大屏上田间管护情况实时呈现(央广网记者 栾小琳 摄)

在地形复杂的贵州山地,这些数字技术正打破传统农业的“靠天吃饭”,用科技的力量破解管理难、效率低的难题。随着更多“智慧农业”成果落地,田间地头还将迎来更多“科技惊喜”……

从城市里的智慧服务到乡村间的科技赋能,数字技术的每一步前进,都在朝着“让百姓生活更美好”的方向发力。

未来,随着更多大数据的“民生方案”落地生根,数字红利将继续化作百姓脸上的笑容、手中的便利、心中的安心,绘就一幅“科技为民、民生向暖”的中国画卷。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