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太仓市民政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等特殊困难群体需求,持续强化基层民生服务能力,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细落实。太仓市社工站(民服站)对标民政政策导向,充分发挥专业服务优势与平台枢纽作用,积极投身于个案帮扶一线,近期围绕
近年来,太仓市民政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等特殊困难群体需求,持续强化基层民生服务能力,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细落实。太仓市社工站(民服站)对标民政政策导向,充分发挥专业服务优势与平台枢纽作用,积极投身于个案帮扶一线,近期围绕社会救助、残障康复、青少年服务等多个重点领域,在关爱特殊群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夯实民生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构建更加完善、更具温度的民政服务体系注入新动能。
赋能与重生:
照亮克罗恩家庭的向阳之路
城厢镇社工站(民服站)社工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五年级学生晓雨罹患罕见克罗恩病,肠道功能紊乱,只能靠有机小米和特殊奶粉维生,体重骤降且被迫休学,性格也从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她来自单亲家庭,母亲拒尽抚养责任,全家仅靠父亲微薄工资过活,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虽务农打零工补贴家用,却远不足以承担高昂医疗费。一家人辗转广州、上海多地求医,晓雨病情仍反复,家庭深陷身心与经济双重困境。
心理疏导与同伴互助
针对晓雨家庭照护者的情绪压力与支持缺口,社工基于已建立的信任关系,运用“心理疏导+同伴支持”的服务策略。一方面,针对照护者因晓雨病情波动与经济负担产生的焦虑、无助感,社工积极运用倾听与同理心的沟通技巧,搭建无评判、零压力的安全情感宣泄空间,通过“情感树洞”式的专业陪伴,有效缓解照护者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社工精准链接本地克罗恩病患儿家庭,搭建区域性互助支持网络并组建互助群,使晓雨父亲在同伴互动中获取实用的照护策略、重获照护信心。
优势视角与拼图赋能
社工运用优势视角理论,以晓雨对拼图的兴趣为心理支持切入点,聚焦其潜能与可利用资源。深入挖掘其在拼图中展现的专注力、耐心等内在优势,通过拼图的方式为其构建安全的自我表达空间。社工采用非指导性陪伴技巧,不主动干预或追问,鼓励晓雨分享拼图思路与感受,让其在自主掌控活动节奏中收获成就感,逐步释放因疾病与休学累积的压抑情绪。随着互动深入,晓雨从沉默拼搭转为主动表达,性格逐渐开朗,家庭压抑氛围缓解,实现“以优势促改变”的服务目标。
资源链接与信心重建
为解决晓雨家庭在生活、医疗与经济等方面的困境,社工整合多元资源开展精准帮扶。在生活层面,精准对接晓雨特殊饮食需求,定期链接爱心企业提供必需的有机小米,保障其基础营养供给;在医疗层面,搜集最新的克罗恩病治疗资讯与就医渠道,并协助家庭申请医疗救助补贴,减少因信息闭塞导致的无效医疗支出,缓解高额医疗费压力。同时,社工定期入户跟进晓雨病情变化、饮食护理情况,提供持续的健康指导与心理支持,确保帮扶成效可持续。
如今,晓雨家人的照护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晓雨也在社工的关怀下摆脱封闭状态,重拾开朗,这个家庭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忱与期待。
轮椅上的希望:
点亮康复之路
城厢镇社工站(民服站)社工在入户走访时发现,李伯因小儿麻痹症致肢体残障二级,确诊肺癌后处于放疗阶段。化疗后行动能力显著下降,需轮椅出行。尽管性格开朗、积极面对治疗,但李伯仍面临诸多困难:就医过程中的交通、挂号、智能设备操作复杂,且女儿因工作无法全程陪护,家庭支持受限。李伯期望获得就医陪护、交通支持、医疗事务协助、心理疏导及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等支持,以缓解家庭压力,增强治疗信心。
需求评估与专业引导
在首次上门服务中,社工运用个案工作技巧,逐步引导李伯表达其需求。通过耐心引导,李伯明确表达了其主要需求:就医陪护、交通支持、医疗事务协助、心理疏导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提升。这些需求的明确为后续制定详细服务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社工进一步提供针对性支持奠定了基础。
资源链接与专业陪护支持
社工通过资源链接协调本地专业陪护机构,为李伯安排了经验丰富的陪护人员,提供全程接送和陪诊服务,确保陪护人员了解李伯的具体需求。这一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李伯就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减轻了家庭陪护压力,增强了家庭支持系统,为李伯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支持与情绪疏导
针对李伯因化疗导致行动不便而产生的沮丧和焦虑情绪,社工采取了一系列心理支持措施。通过定期的上门访谈和电话回访,运用倾听和同理心技术,为李伯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平台,让其充分表达内心的困扰,同时给予积极反馈,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社工还教授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放松技巧,进一步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这些专业服务有效缓解了李伯的心理压力,促使其从最初的沮丧转变为积极面对治疗,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社工的专业服务不仅解决了李伯的实际困难,还从心理和家庭支持层面为其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服务成效。通过资源链接和心理支持,社工帮助李伯克服了就医过程中的多重障碍,提升了其心理调适能力,增强了家庭支持系统的功能,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
“心灯重亮,岁月回暖”
为失独老人点亮希望
服务对象孙奶奶,今年86岁,是一名失独老人,早年丧偶,女儿又于2022年因病不幸去世。因未能见到女儿最后一面,孙奶奶长期被低落情绪笼罩,自我价值感也随之降低。健康状况方面,孙奶奶左眼失明,右眼视力模糊,并曾有脑梗和肠梗阻病史,需长期服药维持治疗。经济上依靠养老金生存,基本生活帮扶主要来源于邻里和社区的支持。由于与女婿关系较为疏远,孙子又因工作繁忙探望次数有限,因此,孙奶奶身边长期缺乏至亲的陪伴与照料。城厢镇社工站(民服站)社工在入户走访时发现问题后,立即采取行动。
“陪诊服务”织密就医帮扶网
面对孙奶奶就医时的诸多不便,社工积极联动社区志愿者开展服务,主动将陪诊工作扛在肩上,为孙奶奶撑起就医“保护伞”。就诊前耐心讲解就诊流程;就诊时全程搀扶,细心记录医嘱;取药时反复核对用法用量。考虑到孙奶奶视力不佳、腿脚不便,社工负责接送并陪诊,让孙奶奶的就医更为便捷。
“生活关怀”温暖相伴抵心间
孙奶奶出院居家休养期间,社工定期上门帮助晾晒被褥,购买并更换老旧床上用品;仔细检查家中药品,及时清理过期药物,保障她的用药安全;面对夏季高温,社工还为她送上防暑包。这些渗透在日常点滴里的关怀,不仅解决了孙奶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更让她在独居的日子里切实感受到“老有所依”的踏实与温暖。
“邻里互助”心灵疗愈共相伴
针对孙奶奶长期积压的孤独情绪,社工通过定期陪伴,耐心倾听她对女儿的思念,帮助她宣泄内心的悲伤。同时,社工引导她回忆年轻时独立坚强的经历,逐步重建她的自我认同感。此外,社工还积极发动社区志愿者和热心邻居,鼓励她们多上门陪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孙奶奶的情绪逐渐好转,身体也慢慢恢复,脸上开始浮现久违的笑容。
“结伴而行”筑牢社会支持网
为帮助孙奶奶扩大社交圈,在评估其身心状况具备参与条件后,采用陪伴式的工作方法,协助孙奶奶逐渐恢复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日常参与。在服务过程中,重点引导孙奶奶重建健身操等规律性健康行为,同时促进其与朋辈群体的良性互动。这种持续性的社会支持介入,不仅有效提升了孙奶奶的社会功能,更通过增能赋权帮助其重建自我认同感与社会归属感。
经过社工持续的介入与帮扶,孙奶奶的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情绪状态明显改善,开始主动参与社区活动。最令人欣慰的是,她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常常说:“谢谢你们!党的光辉照耀着我,让我心里暖暖的。”
从迷茫到绽放
点亮青春微光
小梦,15周岁,目前辍学在家,随务工父母租住于沙溪镇的老旧房屋内,居住空间狭小,但基本生活设施齐全。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小梦自河南迁居沙溪后未能接续学业。初到新环境,因性格较为内向,她难以快速适应新的生活,加上缺乏有效的社交途径,逐渐产生焦虑情绪。经辖区志愿者小组长转介后,小梦向沙溪镇社工站(民服站)社工求助。
优势发掘,助力成长
沙溪镇社工站社工主动提供上门服务,陪同服务对象一同回顾其生活经历。通过具体事例,引导服务对象认识到自身在家务管理、美妆自学及游戏直播方面的能力与特长。在分析环境资源时,双方探讨了来自家庭、邻居和社区的支持,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对象潜在的发展机会。
规划引领,明确方向
社工开展职业规划普及,介绍美妆、网络直播等行业特点,引导服务对象深入思考自身优势与职业的匹配度。同时,与服务对象一同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及职业规划,提供相关的书籍和网络资源,并积极链接社区企业和爱心商铺,为服务对象争取潜在的学艺机会。
家庭沟通,化解隔阂
社工分别与服务对象及其父母单独面谈,了解双方诉求。随后组织家庭会议,营造和谐氛围,让双方坦诚交流。社工现场示范沟通技巧,并安排模拟练习,促进双方理解。服务对象感受到父母的期望与关心,期待未来的改变和成长。
心理疏导,融入社群
社工邀请服务对象参加心理健康小组活动,活动中服务对象分享了面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与焦虑,并通过团队游戏增进了与他人的情感联结。在户外拓展活动的团队合作游戏和才艺展示环节,服务对象逐渐放开自己,积极参与。活动结束后,社工鼓励其与新朋友保持联系,巩固社交成果。
经过社工提供的个案服务,服务对象逐步建立自信,掌握基本社交技巧,与父母的沟通明显改善,家庭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在社工的资源链接下,服务对象在烘焙工作室学习新技能,逐步迈向新旅程,也成功融入社区生活。
“银龄守护者”
让独居老人的生活更有温度
孙老伯,69岁,终身未婚无子女,长期独居。其父母均已过世,虽有一位兄长,但因年事已高,仅能偶尔探望,无法提供日常照料。加之孙先生患有高血压与脑血栓,需长期服药并监测血压,目前面临缺乏贴身照护与情感支持的双重困境,孤独感如影随形。城厢镇社工站(民服站)社工在入户走访时发现问题后,随即采取行动。
回溯人生,重拾价值
建立良好专业关系之后,社工通过“回忆疗法”,引导孙叔叔分享年轻时的经历。孙叔叔动情地回忆起当年在家务农的艰辛岁月,社工认真倾听,并称赞他“以血肉之躯对抗自然,一代人吃两代人苦”,是“时代的英雄”,肯定他积淀的农事知识和社会阅历是宝贵财富。这番共情与认可,让孙叔叔深受触动,表情渐渐舒展,话也多了起来,重新找回了自我价值感。
贴心关怀,健康护航
考虑到孙叔叔独居且需长期监测血压,社工帮助他建立“用药-监测-饮食”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如今,孙叔叔已经养成了坚持遵医嘱规律服药、每日定时测量血压、严格控制食盐摄入的健康生活方式。
链接资源,温暖相伴
社工积极链接资源,一方面,增加孙叔叔与其哥哥的互动频率;另一方面,与居家养老工作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引导工作人员在提供日常照料时,多与孙叔叔聊天互动,缓解他的孤独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务,孙叔叔的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情绪显著改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自我价值感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孙叔叔不仅掌握了科学可持续的健康管理方法,还深切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关怀,整个人都焕发出新的活力。
“暖心助老”
多维度帮扶高龄老人走出生活困境
双凤镇社工站(民服站)社工在入户走访时发现,年事已高的赵奶奶,年老体弱且基础疾病缠身,却需寸步不离照顾精神3级残疾、患有抑郁症的小儿子。小儿子终日闭门不出,仅愿与她接触;大儿子虽住隔壁却帮扶甚少,母子关系紧张。一家人靠微薄退休金和低保度日,居住的老旧平房漏水、无自来水、水井无遮挡,安全与卫生隐患重重,赵奶奶长期孤独焦虑,对未来充满担忧。
倾听共情,缓解情绪困扰
社工多次入户,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为基础,引导赵奶奶倾诉照顾压力与对小儿子未来的担忧。通过反思性沟通技巧,改变其“照顾无意义”的不合理信念,用“精神残疾不恶化已是成效”等话语帮她重建认知,释放压抑情绪,精神状态逐步好转。
安全守护,改善居住环境
社工与赵奶奶一同排查居家隐患,通过图文案例科普防跌倒知识,链接志愿者上门改造,清理杂物、修补窗户、遮挡水井,消除跌倒、坠井等风险,同时提醒她按时服用高血压药物,关注自身健康。
化解矛盾,重建家庭支持
针对赵奶奶与大儿子的隔阂,社工分别沟通,帮双方理解彼此难处。引导母子面对面交流,鼓励大儿子多陪伴、协助照顾小儿子,赵奶奶也主动表达情感需求,母子关系破冰,家庭情感支撑得以巩固。
现今赵奶奶认识到自己大儿子、社工对自己的关心,增强了对外交流的意愿,自身也在情感方面得到支持,心态也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在个人与环境之间建立新的平衡,能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面对小儿子病情更坦然,情绪稳定,与大儿子的母子关系愈加稳固,以乐观态度感染家人,实现从消极回避到积极面对的转变。
乐享康宁帮扶个案
科教新城社工站(民服站)社工在入户走访时发现,高龄老人夏奶奶自70岁的老伴离世后一直独居,面临养老支持不足的困境。由于缺乏家庭照护,其居住环境日益恶化:凉席上污渍斑斑,餐桌上堆放着隔夜饭菜;高温天气下风扇、空调依旧闲置;换洗衣物也无处晾晒。整体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存在多项健康与安全隐患,亟待关注与改善。
心灵的倾听:缓解压力与重拾信心
社会工作者耐心倾听服务对象困扰,并以自身家庭经历为切入点,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情感支持的同时,让服务对象明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现实意义,引导其将注意力更多投向自身的心理与身体健康。在这一过程中,社工逐步缓解了服务对象的焦虑与低落情绪,增强了其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
知识的普及:健康传递与自我成长
针对服务对象的健康需求,社工联系了其家属,在家属协同劝说的基础上,通过上门走访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让服务对象明白食用未经冰箱保鲜的隔夜饭菜的潜在危害,并建议合理使用风扇或空调以改善生活环境。这样的健康信息共享,不仅是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健康传递,也促进了服务对象的自我管理与成长。
环境的改善:链接资源与安全升级
社工在评估了服务对象的居住环境后,发现家中存在衣物无处晾晒等问题。通过对接社区资源和社会公益项目,社工为服务对象申请了晾衣架和凉席等改造物资,并组织多名社工上门协助安装。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服务对象居住的生活质量。
通过专业介入,服务对象的心理压力与低落情绪得以缓解;健康知识普及得以提升服务对象对自我健康的管理,维护其身体健康;服务对象的居住环境改善后,解决了没有地方晾晒衣物的困扰,生活品质也有所提升。
拟稿人丨市社区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审核人丨浦春燕 、王歆怡、黄婷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