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消费赛道里,河南老乡们直接承包了半壁流量。比如,蜜雪冰城的张红超不用多说,他靠着极致的性价比,硬生生从下沉市场杀出一条血路,跻身为餐饮界顶流;再比如,泡泡玛特的王宁,其旗下LABUBU火到离谱,8月28日上线新品时,直播间十分钟就涌入了近150万人,开售即售
最近,河南籍企业堪称“显眼包天团”,它们在不同赛道各自封神。
新消费赛道里,河南老乡们直接承包了半壁流量。比如,蜜雪冰城的张红超不用多说,他靠着极致的性价比,硬生生从下沉市场杀出一条血路,跻身为餐饮界顶流;再比如,泡泡玛特的王宁,其旗下LABUBU火到离谱,8月28日上线新品时,直播间十分钟就涌入了近150万人,开售即售罄。
这边新消费玩得风生水起,那边传统赛道里的河南企业也没闲着——尤其是河南前首富、“养猪界的顶流”秦英林、钱瑛夫妇,一直是养猪行业的焦点。
8月底,夫妻两人创办的“中国猪王”牧原股份,更是凭借一份强劲半年报以及“大手笔分红”点燃了大众的热情。
“猪王”牧原股份
01
分红50亿,夫妇拿走一半
2025年8月21日,牧原股份交出的这份半年报堪称“炸裂”,先看一组牧原利润的对比数据:
2024年上半年净利8亿,2025年直接飙到105.3亿,利润翻了十几倍。
此外:
营收同比涨了34.46%,飙升至764.63亿元;净利润直接干到105.3亿元,同比暴涨了1169.77%。
根据牧原股份半年报,牧原股份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为764.63亿元
这组数字看着抽象,换算一下更直观——上半年一共181天,相当于牧原每天净赚5818万元,每天一睁眼,半个小目标就到手了。
赚了钱的牧原也没藏着掖着,紧接着就官宣了大手笔分红方案:
总分红额50.02亿元,占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47.5%。
值得指出的是,作为牧原创始人的秦英林夫妇,因为持股比例高,所以这次能直接拿走27.5亿元的分红,相当于半个分红池都进了他们的口袋——这是真正的“养猪致富”。
但有一件让外界十分疑惑的事情:最近猪肉价格明明在往下走,甚至不少小型的猪场还在为成本发愁,怎么牧原反而能赚得盆满钵满呢?
全国活猪均价(元/公斤)
要知道,牧原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它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整个行业的神经。它能在猪肉降价周期里逆势赚取高额利润,要么是成本控制到了极致,要么是养殖效率甩出同行一大截,而不管是哪种,它都给其他猪企上了一课。
牧原股份首席财务官高曈在半年报的交流会上就透露了,上半年牧原养殖成本下降完全踩在预期节奏上。光说符合预期还不够直观,数据显示,1月牧原的养殖成本还是13.1元/公斤,到7月已经降到了11.8元/公斤,部分优秀场线甚至能做到11元/公斤以下。
当然,牧原的半年报里不只有“降本”这一个亮点,还藏着一个大动作——主动调减了能繁母猪存栏。能繁母猪是养猪业的“产能发动机”,调减存栏相当于主动给产能踩刹车。这既是响应行业整体的产能调控,避免大家一起内卷到亏损,也体现了牧原作为头部企业的行业担当,不是只想着自己扩产能,还顾着整个行业的生态。
但你以为牧原只满足于在国内“降成本、调产能”吗,那就错了。它早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试图在国际市场找新的增长空间。
今年4月15日,牧原直接官宣要发行H股,去港交所上市。消息一出来,行业就知道:牧原要大搞国际化了。
今年5月,牧原食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拟在主板上市
02
把成本压到骨头里
在很多人眼里,猪饲料就是堆杂粮混合物,玉米、豆粕、麸皮、面粉,再撒点微量元素,听着跟我们做面食的配料表似的。
但是,其实这里面的关键材料是玉米和豆粕。尤其是豆粕,它是绝对主角,堪称养猪产业链上的“战略级原料”。这背后隐藏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我国自己产的大豆不够用。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进口大豆1.05亿吨,光养殖业就啃掉了近四成。这意味着,养猪的利润分了很多给进口的大豆。
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行业里的人比谁都清楚这滋味有多不好受。所以,2025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给全行业划了线:到2030年,饲料里的豆粕占比必须砍到10%左右。
事实上,现在养猪早不是“喂饱就行”的年代了,竞争也早已脱离“粗放扩张”的阶段。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其投入基本都是明牌,真正的竞争就像菜市场砍价,核心是怎么把成本压到骨头里。
牧原通过智能化探索,实现科技养猪
猪场选址要算土地的成本,育种要抠每一代猪的生长速度,就连饲料里的每一粒玉米、每一勺豆粕,都得反复计算——差一分钱,在规模化养殖里就是百万级的差距。
就在全行业还在琢磨怎么实现10%的目标时,牧原在2025年7月扔出的数据直接把行业炸懵了:他们的豆粕占比居然降到了4.9%。
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换算到单头猪身上,就是少用31公斤豆粕,饲料成本直接省15块。更恐怖的是规模效应,牧原一年出栏7160万头猪,这么算下来,一年能省2.34亿,还能少用200多万吨大豆。这哪是降成本,简直是给行业重新定了规矩。
有人问,是不是牧原运气好?其实早有伏笔。
创始人秦英林大学里学的就是畜牧营养,相当于一入行就带着“饲料优化”的基因。1992年,他开始下海养猪,第二年就开始琢磨怎么少用豆粕了。事实上,那时候进口大豆还没现在这么紧张,他就已经在想“不被豆粕绑架”的事。
牧原创始人秦英林
后来,他在访谈里说,当年为了搞清楚猪日粮里最佳的蛋白含量,团队做了无数次测试,早在2003年就把猪需要的营养体系摸得门儿清。更狠的是秦英林的那句话:“从技术上来说,我们已经可以完全不用大豆做猪饲料。”
这话背后是既能省大豆、又能减少氮排放的双重收益;既解决了粮食安全的痛点,又踩中了环保的要点。相当于把两个难题,揉成了一个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现在的牧原养猪,早已不是大家印象里“又脏又臭”的样子。水、饲料、猪舍里的空气,全靠智能系统管理;猪粪处理、臭气治理用上了智能设备,处理得干干净净;就连猪舍的温度湿度,都能通过调控让猪一年四季都待在“春天”里——猪舒服了长得快,还能减少病害,这又是一笔隐性的成本节约。
很多人会问,养猪这种传统到骨子里的行业,怎么跟“新生”挂钩?秦英林养了30多年猪,他最清楚:智能时代不是只给互联网行业送红利,而是给所有传统行业换了个赛道。
单元内智能巡检机器人
以前养猪拼的是体力和经验,现在拼的是数据和算法。
牧原在智能化上光研发团队就有1200多人,这规模赶上不少互联网公司的技术部了。更关键的是有数据支撑:1000多个养殖场,每天产生10亿条数据。算法越练越精,猪吃得更少、长得更快、生病更少,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说到底,牧原的做法给所有传统行业提了个醒——不是传统行业不行了,是没找到用科技改造的路子。与其纠结“猪价什么时候涨”,不如沉下心来研究护城河,照样能把传统行业变成现代产业、未来产业。
03
看谁能熬到最后
前几年,养猪行业的惨状,现在再回忆起来还是能让外行人惊掉下巴,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作坊,基本都在亏损的泥潭里打滚,财报上的红色数字能连成串。但如今,头部猪企非但没收缩,反而跟打了鸡血似的逆势扩张,建猪场、扩产能,说白了,就是咬牙血拼,看谁能熬到最后。
有人说,这是疯了,都亏成这样了还敢砸钱?其实这群企业家并不傻、并不莽撞,他们赌的不是眼前那点盈亏,而是整个行业的未来。
养猪看着土气,但有个绕不开的底层逻辑:只要人们还吃猪肉,这个市场就倒不了。
虽然这个行业有烦人的“猪周期”,一会儿价格飙到天上,让猪场赚得盆满钵满,一会儿又跌到底部,让大家亏得怀疑人生,但得想明白,猪肉不是可有可无的零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硬刚需”,就算偶尔少吃两口,整体需求也不会大起大落。
更关键的是,市场对“物美价廉”的追求从来没变过。不管经济好不好,大家都想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肉,这个需求比什么都确定。所以说,不像有些站在风口上的“人工赛道”,今天火、明天凉,养猪其实是一个难得的“好赛道”,它就稳稳地扎根在老百姓的菜篮子里。
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肉,这个需求从未变过
当然,闯入这个赛道不是随便混就能赚钱的。它的核心逻辑特别简单:谁能把效率提上去、把品质做扎实、把成本压下来,谁才能在周期里活下来,才能赚到真金白银。
同样养一头猪,就算行情不好,别人亏的时候你能少亏,行情好的时候你就能多赚。那些现在咬牙扩张的头部企业,本质上就是在练“降本提效”的内功,等周期熬过去,市场自然会给熬得住的人发“大红包”。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咱们天天吃的猪肉背后,藏着个跟芯片一样扎心的问题,在养猪最核心的环节——种猪,曾经长期依赖进口。
不是我们不想自己搞,实在是外国种猪太“能打”:吃同样多的饲料,人家能长更多肉,瘦肉率高,产仔数多。但问题的关键是,一头进口种猪看着厉害,但它的黄金繁殖期就三五年,这些外来的“效率王者”,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但种猪育种这事儿,急不来,更没法走捷径。它不像做互联网产品,几个月就能迭代一次;也不像开猪场,有钱就能快速扩产能。这是个需要“熬”的活——选种、配种、观察生长数据、优化基因,一代又一代地试,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才能见成效。
现在行业里都明白,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手里有自己的好种猪,心里才能不慌,养猪业的腰杆才能真的硬起来。
在这件事上,牧原算是下了血本。他们打算砸60亿,建一个全球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
别觉得60亿是小题大做,对于育种这事来说,这点钱可能只是开始——毕竟要跟国外的技术积累掰手腕,没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根本玩不转。
牧原做这个平台,目标也特别明确,不是简单“追上”国外水平,而是要“超越”。他们想让种猪的基因表达准确度做到90%甚至95%以上,也就是说,要让猪的生长速度精准地快,瘦肉率精准地高,还得把肉的香味也精准地保留住。
很多人都吐槽,现在的猪肉没小时候的香,牧原想把那股“儿时的香味”找回来。但这还不是最终目的。牧原真正的野心,是想借着这个平台,帮中国种猪育种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变成咱们自己定义种猪标准,不用担心“猪芯片”被卡脖子。
回过头来看,不管是卖奶茶、做潮玩,还是养猪,河南企业这次集体出圈的背后,其实都是“把一个赛道做到极致”的逻辑:蜜雪冰城把性价比玩到极致,泡泡玛特把潮玩IP运营到极致,牧原把养猪的成本和效率抠到极致。
也正是这种“一根筋干到底”的狠劲,让他们在各自的赛道里从“河南选手”变成了“世界冠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