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24日讯(通讯员 王卉)世界昏迷日(每年3月22日)由全球昏迷联盟(Neurocritical Care Society’s Curing Coma® Campaign)发起,旨在提升全球对昏迷及意识障碍患者的关注,推动昏迷相关的研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24日讯(通讯员 王卉)世界昏迷日(每年3月22日)由全球昏迷联盟(Neurocritical Care Society’s Curing Coma® Campaign)发起,旨在提升全球对昏迷及意识障碍患者的关注,推动昏迷相关的研究、治疗与护理进展。目标是通过提高公众和医疗界对昏迷及意识障碍的认知,推动治疗方法的创新与改进,进而推动昏迷患者的康复预后和生活质量提升。今年3月22日是第五届世界昏迷日,主题为“精评细调,全程管理”。
【被“困住”的青春,终于等到破晓时刻】
39岁的小张静静躺在病床上,睫毛偶尔颤动,仿佛在努力挣脱黑暗的枷锁。半年前,他因车祸导致重度颅脑损伤,成了家人眼中“沉睡的植物人”。妻子带着他四处求医,直到来到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康复科昏迷促醒团队。一根细如发丝的电极通过微创手术植入小张的颈髓,随着电脉冲的持续刺激,奇迹发生了——术后第21天,小张的眼睛第一次对妻子的呼唤做出了回应!如今,他不仅能识别亲人,还能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肢体训练。“这是医学的力量,更是多学科协作的胜利。”主刀医生方松感慨道。
【2毫米电极打开“意识开关”】
在我国,像小张这样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约有50万至100万人,每年新增约10万例。他们睁着双眼却无法感知世界,保有呼吸却丧失交流能力,被称为“医学界最残酷的生存状态”。神经外科方松医生解释道: “医学上所称的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是大脑皮层广泛受损而下丘脑、脑干功能保留的一种临床状态。患者虽有呼吸心跳,却丧失认知和交流能力,这些患者中,约30%其实存在微意识,就像被关在玻璃房里,能听见外界却无法回应。”
“脊髓电刺激促醒手术”只需在患者背部切开5毫米切口,通过穿刺将电极精准植入高位颈髓,利用特定频率的电脉冲激活休眠的神经网络。这相当于给大脑装了“重启键”。方松介绍说,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三大突破:
1. 微创高效:手术45分钟完成,患者当日就可回病房,不需住ICU;
2. 费用直降90%:治疗成本从数十万元降至1-2万元;
3. 精准调控:术后可体外调节电刺激参数,个性化促醒。
【从“促醒”到“重生”的全程守护,康复科全程护航】
【时间就是希望:抓住黄金救治期】
“每耽误一个月,神经修复难度就成倍增加。”康复科主任周璐强调,1-3个月,促醒成功率超50%,需强化神经修复;3-6个月,窗口期逐渐关闭,但仍存20%逆转可能;超过1年,需结合多模态评估定制方案。医院团队创新研发“意识障碍AI预警系统”,通过脑电、fMRI、NIRS、ERP等数据建模,可提前预判苏醒概率,为家庭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让更多家庭受益,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康复科率先开通“意识障碍救治绿色通道”,在医院神经外科与康复科的联合诊疗中心,“脊髓电刺激技术”正在改写现代医学的边界。在这里,科技的温度与医学的仁心交织,正为为更多的家庭重新点亮希望的灯塔。
来源: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