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是错的?医生劝告:气温回升,6件事最好不要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4 14:39 1

摘要:”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似乎是祖辈们在生活中总结出的“养生真理”。而随着现代医学的普及,“春捂秋冻”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2. 中华医学会《健康科普知识手册》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小时候,我们常听长辈教导:“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似乎是祖辈们在生活中总结出的“养生真理”。而随着现代医学的普及,“春捂秋冻”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特别是在春季气温回升的背景下,这句老话是否仍然适用?医生多次强调,人们在春季气温逐渐回暖时如果不注意生活细节,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解析春季生活中那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并揭示“春捂秋冻”的科学真相。

春天是疾病的高发季节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温暖的阳光和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让人心情愉悦。而从医学角度看,春天也是一个“多事之秋”。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春季是呼吸道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时段。每年3月至5月,感冒、流感、支气管炎、哮喘以及皮肤过敏等病例明显增多。

春天的昼夜温差较大,很多慢性病患者的病情也容易在这个季节复发。

值得注意的是,春季气候的多变性对人体的影响十分显著。

早春时节,白天温暖如夏,但夜晚却寒冷如冬。这种剧烈的温差变化会让人体的免疫系统“措手不及”,导致感冒、发热等问题的发生。

除此之外,春季空气中的花粉、尘螨等过敏源大量增多,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来说,春天无疑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季节。

在这个特殊的季节里,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下6件事,医生反复强调,最好不要做!

第一,不要急于脱掉厚衣服。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很多人一感到天气变暖,就急于脱掉厚衣服,换上轻薄的春装,甚至有人迫不及待地换上短袖短裤。

而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对外界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过程,过早减少衣物可能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进而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的风险。

特别是在早晚温差较大的情况下,过早“减负”可能导致感冒、咳嗽甚至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医生建议,春季的穿衣原则是“上薄下厚”。

也就是说,可以适当减少上半身的衣物,但一定要注意下半身的保暖,尤其是腰腹部和双脚。中医认为,“寒从脚起”,脚部受凉会导致全身血液循环变差,增加患病的风险。

春季尽量选择保暖的鞋袜,避免长时间赤脚或穿凉鞋。

对于老人和孩子这类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更需要注意衣物的增减。

老年人由于血液循环较差,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低,更容易因受凉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孩子的新陈代谢较快,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也容易因穿得过少而感冒。

第二,不要盲目进行户外锻炼。

春天阳光明媚,很多人喜欢到户外进行锻炼,例如跑步、爬山或骑行。

而春季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来说,户外运动可能诱发一系列过敏性反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或皮肤瘙痒。

春季的空气湿度较大,尤其是在清晨,空气中的雾气含有大量的细菌和有害颗粒物。如果选择在雾气较重的时段进行晨练,反而可能对健康不利。

医生建议,春季户外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在阳光明媚、空气流通的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避免清晨和傍晚雾气较重时段的锻炼。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外出时可以佩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减少过敏源对呼吸道和眼部的刺激。

锻炼结束后,应及时清洗面部和手部,清除附着的花粉和尘螨,以降低过敏反应的风险。

第三,不要随意长时间开窗通风。

在春天,很多人喜欢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而长时间开窗可能导致室内温度下降,增加人体受凉的风险。

特别是在早春时节,室外的空气温度较低,长时间开窗通风可能让老年人和孩子受凉感冒。

正确的做法是每天早晚各开窗通风15分钟即可,避免长时间开放窗户。

在开窗时可以选择室外空气质量较好的时段,尽量避开雾霾天气或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

第四,不要忽视过敏源的防护。

春季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期,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炎等。根据中华医学会的数据显示,每年春季因过敏就诊的患者人数显著增加。

过敏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例如哮喘发作或喉头水肿。

为了预防过敏,医生建议过敏体质的人群尽量避免接触花粉、柳絮等常见的过敏源。在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和帽子;回家后及时洗脸、洗手,清除附着在皮肤表面的过敏源。

可以定期清洗家中的床单、被套和窗帘,减少尘螨的滋生。

对于已经出现过敏症状的人群,建议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

切勿自行使用激素类药物,以免产生副作用。

第五,不要盲目尝试“春季排毒”或“清肠”。

近年来,很多健康理念提倡春季进行“清肠”或“排毒”,鼓励人们通过禁食、喝果汁或吃特定的排毒食品来“清除体内垃圾”。而这种做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消化内科医生指出,人体本身具有完善的代谢功能,肝脏和肾脏是高效的“排毒器官”,并不需要额外的“清肠”或“排毒”。

盲目节食或只喝果汁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肠胃功能紊乱。尤其是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过度追求“排毒”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正确的饮食方式是保持营养均衡,多摄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

第六,不要忽视传染病的防控。

春季是流感、水痘、麻疹等传染病的高发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每年春季因流感而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病例数居高不下。

特别是在幼儿园、学校和养老院等人群密集的场所,传染病的传播速度更快。

预防传染病的关键是接种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的习惯,并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隔离,以免传染他人。

科学看待“春捂秋冻”,用智慧保护健康

“春捂秋冻”虽然是一句流传千年的俗语,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在现代医学的视角下,我们更需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来制定科学的健康管理方案。

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但也是一个潜藏健康隐患的季节。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的风险,让春天真正成为一个健康的季节!

来源:余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