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选美赛事上,俄罗斯和它的斯拉夫兄弟们确实经常独占鳌头。数据显示,俄罗斯人在世界选美比赛中一直表现出色,例如已故的Kseniya Alexandrova就是2017年俄罗斯小姐选美比赛的亚军,并代表俄罗斯参加了2017年环球小姐比赛。
深邃的蓝色眼眸、立体的五官轮廓、高挑的身材——俄罗斯人的美貌似乎已成世界公认的事实,但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基因秘密?
在国际选美赛事上,俄罗斯和它的斯拉夫兄弟们确实经常独占鳌头。数据显示,俄罗斯人在世界选美比赛中一直表现出色,例如已故的Kseniya Alexandrova就是2017年俄罗斯小姐选美比赛的亚军,并代表俄罗斯参加了2017年环球小姐比赛。
但问题是:同样作为欧洲白种人的德国人,在颜值竞赛中为何似乎落后了?是不是俄罗斯人与黄种人的混血历史造就了这种优势?
俄罗斯民族的主体是东斯拉夫人,属于欧罗巴人种(白种人)中的特殊类型。俄罗斯国内共有194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占77.7%,其余主要是鞑靼人、乌克兰人、巴什基尔人等少数民族。
从人种学角度看,俄罗斯人通常具备欧罗巴人种的基本特征:浅色皮肤,柔软波状发,男子胡须和体毛发达,鼻窄且高高隆起,唇薄,面部轮廓清晰。
南北俄罗斯人在外貌上还有差异:北方俄罗斯人属白海-波罗的海类型,身材较高,头型较长,鼻子高突,发色和眼珠颜色较浅。南方俄罗斯族则属中欧类型,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头型宽短,面阔,鼻高且大,发色淡黄并呈波状。
德国人则主要属于日耳曼民族,虽然同样属于欧罗巴人种,但在面部特征上可能没有斯拉夫人那么柔和与符合现代审美。
历史上,俄罗斯与亚洲民族有着深厚的混血历史。1237-1240年间,鞑靼蒙古族征服了古罗斯地区,并统治该地区长达240年之久。这场征服不仅改变了俄罗斯的政治格局,也在基因池中留下了深远影响。
正如一些观察者指出:“俄罗斯是白种人,但是历史上匈奴和蒙古的几次入侵,现在俄罗斯人或多或少的混有黄种人血统,其特点就是面部轮廓没有日耳曼白人那么刚毅和凸出。”
这种混血消除了斯拉夫人一些过于尖锐的特征,使面部轮廓更加柔和。俄罗斯还生活着部分蒙古族、鞑靼人等黄种人群体,当他们与俄罗斯主体民族结合时,就产生了融合东西方容貌优点的混血儿。
反观德国,虽然也有移民和历史变迁,但总体上缺乏与黄种人大规模混血的历史契机,保持了相对纯粹的日耳曼基因特征。
我们不能忽视文化输出对颜值评价的影响。俄罗斯通过选美赛事、模特行业大力推广了斯拉夫式的美丽标准。俄罗斯影视作品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力,2019年俄罗斯电影票务销售位居欧洲首位,观众购买影院门票2.194亿张。
俄罗斯艺术和文学对世界影响广泛,这种文化影响力不经意间提升了人们对俄罗斯人外貌的认可度。
德国人则以其哲学、工程和科学成就闻名于世,而非外貌优势。德国表演艺术注重思辨性、哲学性,追求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揭示,而非外在表现。这种文化形象的差异,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两个民族颜值的主观评价。
审美是具有主观性和文化差异性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的审美观念,而俄罗斯在这方面的国际传播确实更为成功。
数据提供了支持“混血优势”的证据。根据全球选美赛事和文化影响力研究,拉丁美洲混血人群和斯拉夫人常居前列。
俄罗斯混血宝宝颜值高的原因在于:俄罗斯本身就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国家,俄罗斯女性大多数皮肤白皙通透、身材高挑、五官立体。这些外貌优点非常符合主流审美标准。
具体来说,俄罗斯人有以下特征:非常白皙的皮肤,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眼窝深邃、鼻梁挺拔小巧、五官立体;金发碧眼的外观特征。
当这些特征与黄种人特征结合时,往往会产生更加吸引人的面貌。中德混血常呈现白皙肤色与立体骨相,如杨颖的四分之一德国血统赋予其标志性的混血感。
从遗传学角度看,混血外貌的吸引力通常源于不同人种基因的互补性。基因多样性可能通过几种机制提升外貌吸引力:
显性基因互补:例如高鼻梁(显性)与杏眼(隐性)的组合;面部对称性增强:远缘基因结合降低遗传缺陷概率;肤色与发色差异化:如浅瞳色与黑发的对比度提升视觉冲击。
俄罗斯人与黄种人的混血正好实现了这种基因互补。俄罗斯人的白皙皮肤、立体五官与黄种人的柔和轮廓、细腻肤质相结合,产生了更为吸引人的面容。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混血宝宝都长得漂亮聪明。也有些混血宝宝生下来就非常平庸甚至丑陋的,甚至呆傻的也不在少数。但我们不能以个别案例否定整体趋势。
走在莫斯科街头,你会发现俄罗斯人的颜值并非千篇一律。北方俄罗斯人的修长身材和精致五官与南方俄罗斯人的宽阔面庞和较高颧骨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多样性正是俄罗斯人多民族多血统融合的结果。从哥萨克人到鞑靼人,从乌克兰族到巴什基尔人,俄罗斯的194个民族都在这个国家的基因池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颜值评价终究带有主观性,但俄罗斯人多民族混血的历史确实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面孔多样性。
来源:少数派地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