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蒋介石政府的卖国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的怒潮。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蒋介石政府的卖国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的怒潮。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组织下,举国上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毕节各族人民也在黔西北发出了抗日救亡的怒吼。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毕节,激起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愤慨,很多进步教师和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抗日宣传,连一些平时不问政治的人士,也参加到街头演讲等活动中来,抵制日货,为抗战募捐等爱国活动,遍及毕节城乡。各种进步书籍如《生活周刊》《大众哲学》等,成为爱国青年争相传阅的读物。
尤其在贵阳读书的秦天真等人回到毕节后,这里的抗日救亡运动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并逐渐锻炼出一支思想进步,行动勇敢的骨干力量。
秦天真利用在毕节中学任教的有利条件,组织家乡的爱国青年成立“抗敌后援会”,进一步开展抗日宣传。通过活动,联系了徐健生、邱在先、熊蕴竹、宁起鲲、王树艺、孙师武等一批抗日救亡的积极分子,从而为中共毕节地下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群众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毕节人林青也在上海参与成立朝阳音乐社,以音乐为武器,在沪东、沪西工人区进行抗日宣传。
1932年,林青被逮捕判刑,出狱后,找到原在上海沪西区委工作的缪正元。缪正元亦为毕节人,曾与林青同学,也刚出狱不久。
1933年冬,两人一起回到毕节。两人回来后,立即投身于家乡的抗日救亡活动中,与秦天真一起团结进步青年,在原“女子初中班”和“抗敌后援会”的基础上,于年底创建了抗日救亡团体——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并积极为建立毕节地下党的组织创造条件。
1934年1月,在毕节文庙后山上,由林青介绍秦天真加入中国共产党,缪正元任监誓人,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组成了中共毕节地下党支部。党支部的建立,成为毕节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史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共毕节支部建立后,作为新兴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团体之一的草原艺术研究社,冲破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的围攻,以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分子为基础开展革命活动,到1934年春,成员已发展到二百人左右。
草原艺术研究社的青年,在毕节县的大街小巷和公共场所挂满了用美术体书写的标语,上书“提倡十字街头的艺术,打倒封建余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誓死收复东三省”等口号,并进行了公开的文艺演出。草原艺术研究社的爱国进步活动,震动了毕节山城,激发了当地群众抗日救亡的热情。
除了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宣传外,草原艺术研究社还与毕节中学的进步师生一起,发动了学潮。毕节中学是当时毕节县的最高学府,该校学监是反动统治当局的忠实爪牙。
一次,这个学监在课堂上公开传播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大肆攻击和谩骂共产党,禁止中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当场遭到学生们的反驳。在毕节地下党支部和一部分青年教师的号召下,进步学生王树艺、高大光等率领同学们发起了抗议活动。最后将这名反动学监赶出了校门。
党支部和草原艺术研究社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驻防毕节的军阀犹禹九积极筹划对毕节的革命活动进行镇压。为保存党的组织和力量,1934年6月,党支部决定支部成员和草原艺术研究社骨干全部撤离毕节,立即转移去贵阳。
草原艺术研究社公开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们宣传抗日的歌声和话剧,轰动了边远闭塞的毕节县城,激发了人们抗日救亡的热情。
附:《高原之鹰》作品摘录
《高原之鹰》作品摘录
作者宁启鲲
你们回来了,
回到这座巍峨险要的山城。
带着战斗的气息,
带着历史的使命,
带着正义和真理,
带着斗争的风云。
毕节,是川滇黔的枢纽,
自古以来,兵家必争。
你们是久别家园,驰骋沙场转移阵地归来的战士。
故乡在变迁,故乡在觉醒,
这是座点火就要爆炸的山岳呵,
山城已不再沉默,已不再平静。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
大小军阀连绵不断的战祸,
封建地主的残酷掠夺和欺凌,
激怒了人民,唤醒了人民。
革命志士、爱国学生开始凝聚,
新书刊新思潮向山城涌进,
他们在呐喊,他们在抗争。
“九一八”事变不久,
从贵阳先回来了秦天真,
他学生时代就是个共产主义的追求者,
曾几次冒险到湘桂黔边界找过红军。
他是抗日数亡的急先锋,
出色的学生领袖,
贵阳抗日救国团的创始人。
为了开辟新的斗争道路,
回到家乡以中学教师的公开身份秘密活动,
在他周围团结了大批进步教师、青年学生。
他结识了一些农民武装领袖,
联系着有正义感的反军阀的官兵。
他已意识到城市与农村配合,
公开运动与秘密工作结合,
才能打开反动统治的缺口,
才能救出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他同几个战友日夜辛劳,
城市兴起反封建反旧礼教的浪潮,
响起反对内战、团结抗日的呼声。
农民武装奋起反抗苛政,
受苦受难的干人弟兄,
活跃在深山密林,抗捐、抗税、抗粮、抗租…
袭击土豪劣绅,实行打富济贫。
为广阔的斗争打下基础,迎接你们的来临。
你们回来了,
在这紧要的时刻,
两股激流汇合,巨浪汹涌奔腾。
像天空投下巨大的磁石,把斗争的智慧和力量吸引;
像宝刀飞出了金匣,
使坚强和勇敢锋刃更锐;
像雨后初霁的蓝天挂悬一道长虹,把搏击的雷电风云联结紧;
像夜空闪耀着启明星,前进的方向越发清明。
千百群众的拥护,
形成了你和秦天真、缪正元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
你们周密计议,确定了斗争的策略方针:
首先是充分发动广大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抗日救国、反封建迷信,旗帜要鲜明。
以中小学为掩体,建立新的文化社团,开展公开合法的宣传斗争。
深入农村进行启蒙教育,继续加强同农民武装的联系,
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反霸抗租的农村革命。
为了巩固扩大阵地,
把积极骨于分子分布到城市和农村,
一时,星火燎原,
有如势不可挡的狂飚,
古城内外卷起漫天的风尘。
你们回来了,
山在笑,水在唱,
树更葱笼,花更芬芳。
灵峰古寺的殿堂呵,为什么这么兴旺?
不是善男信女来此朝拜上香,
而是一场罢课游行,在此讨论酝酿。
驻军军官侮辱女生事件,引起公愤,群情激荡。
响水轰雷的瀑布放射万缕银光,
为什么呵,今天吼声这么嘹亮?
原来是九天飞落的瀑布轰鸣,
伴奏着几百青年男女排练大合唱。
梓潼阁战风斗雪的腊梅呵,
为什么今天格外幽香?
原来是百年古树迎春的花朵,
为迎接“草原社”的成立,
驱散寒雾,绽苞怒放。
你们回来了,
山城庄严宣告“草原社”成立。
意气风发的成千青年男女,
第一次唱起无产者的心声——国际歌,
唱起战斗的进行曲——“草原青年”之歌。
打破千年沉寂的一声春雷哟,
激荡人心,震撼山河。
男女同台演出《暴风雨中七个女性》,
撕碎封建礼教的面纱,
把豪门乡绅的肚子气破。
男男女女,成群结队,上街下乡,宣传演说,
高呼打倒日本强盗,中国人不买东洋货。
先进的大姐姐们,带领觉悟了的妇女同胞,
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包办婚姻,
不少名门闺秀也冲出了闺阁。
要民主、要自由、要男女平等。
奋勇挣脱封建礼教的网罗。
像片片彩霞飞满郊村城廓。
新颖鲜明的木刻,讽刺尖锐的漫画,
像利剑像匕首,反映真善美戳穿丑与恶。
革命的文艺书刊,马列主义的理论,像远方蔓延烧来的野火,
照红了人心,照红了梯田,照红了丘陵山坡。
你们回来了,
乌江奔腾擂战鼓,乌蒙磅礴红旗舞。
高原五岭传喜讯,
山城建立起第一个党支部。
从此,千百万劳苦大众的斗争开山劈岭,披荆斩棘,
有党的旗帜来领路。
“草原社”的力量发展壮大,
读书会、研究会群众外围组织发展迅速。
城乡掀起有声有色的群众运动,抗日救亡宣传如火如茶。
深入滇黔边界联络农民武装,
在深山老林拉起一支由党领导的游击队伍。
四面火山喷发,八方风云密布,
一场熊熊烈火,焚烧着地主的殿堂,
一场狂风暴雨,扑击着古城的门楼。
浩大的声势,打乱了军阀官绅的阵脚,
群众的威风,动摇着反动派统治的基础。
敌人如疯似狂,惶恐万状,
千方百计要扑灭烧到门前的烈火,策划一个阴谋,
妄想让你们一齐落入大网。
我们的同志探知这险恶的消息
你们秘密转移去远方。
迂回丛林,出入草莽,
把革命的种子撒向穷乡僻壤。
任火海刀山,岂能把革命阻挡?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你们风餐露宿,辗转在安顺、遵义道上。
哪里有你们的足迹,
哪里就有革命的新芽萌发生长。
注:作者宁启鲲,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上世纪90年代创作了红色长篇叙事长诗《高原之鹰》。
编 辑|杨 莉
责 编| 张惟一
编 审|张丽莎
监 制|孟性荣
总 监制| 朱光伦
作 者|毕节市史志办 吴南剑
投稿邮箱:bjtvysbj@163.com
来源:云上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