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岛内的很多人没想到,大陆会在这个时间点,把一封通告递过来,而且不是发给台当局,是直接面向2300万台湾同胞。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有时候,一张纸的分量比一场演讲还重。
台湾岛内的很多人没想到,大陆会在这个时间点,把一封通告递过来,而且不是发给台当局,是直接面向2300万台湾同胞。
这样的操作,让赖清德措手不及。
你说,这封信到底承载了什么,让人心里掀起了多少波澜?
八十年的时空跨度
今年的九三,意义很特别。
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也是台湾光复八十周年。
两个“八十”放在一起,就像拉起时空的长镜头,把人一下子送回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
台湾人在那场战争里的角色,不是课本上三言两语的附录,而是真真切切的参与者。
史料记载,1944年以后,不少台湾青年从南洋、东南亚战场辗转回国加入抗战部队,还有反日义勇队打着青天白日旗在太平洋岛屿上作战。
他们中很多人再没回到家乡,长眠在异国的战地墓园。
1945年,日本天皇广播投降,在联合国宪章、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支撑下,台湾回到中国的版图,这就是“台湾光复”。
而今八十年过去,这个节点不单是历史书上的一句话,它意味着两岸曾经同步呼吸过的记忆。
一封信打破惯例
熟悉政治节奏的人知道,以往大陆的重大活动,多是邀请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而这一次,北京的做法是,把一封信直接寄向“家门口”,甚至绕过了台当局。
据国台办发布的公开消息,这封邀请,是向台湾的抗战老兵、文化艺术界代表、社会团体负责人等多方人士发出的。
没有苛刻前提,没有附加条件,甚至不要求举行任何会谈,只希望他们来坐在长安街的看台上,看一看这场纪念八十年的盛典。
对于熟悉台湾内部政治叙事的人来说,这是个很巧妙但同时很有象征性的动作。
它等于在告诉台湾民众:不管政坛怎么吵,历史是我们共同的,门会一直开着。
赖清德的“防守”
赖清德上任以来,对两岸历史表述做了不少调整,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在公开讲话和文件里,用“终战”替代“光复”,淡化日据时期结束与回归中国的联系。
岛内部分舆论质疑,这种语言选择不是偶然,而是有意将岛内的历史认知慢慢同中国分离。
面对大陆的邀请,赖清德反应迅速。
主管部门内向基层发出“口头建议”和“注意事项”,对某些有意赴京的老兵、退休官员、艺人进行了劝阻通知,有的还被暗示如执意前往,可能面临资源、曝光上的“冷处理”。
这种做法,在很多老兵和文化界人士眼中,是冷酷甚至不近人情的:一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活动,凭什么不让去。
更值得注意的是,赖清德的这套阻挡姿态,不只是单次应对,而是延续了他过去一年多来在两岸事务上的惯性。
台当局对各种官方、半官方及民间交流一律设限,不仅限于政治领域,还波及体育、影视、学术等。
岛内舆论的暗流
有趣的是,这种政策未必能赢得普遍认同。
台湾社会中,想“降温对立”的声音正在变多。
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2024年底的民调,倾向于“维持现状并加强与大陆民间往来”的民众,占比超过五成,而且这个数据比去年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
这背后的现实原因并不复杂,关于经济和生计。
很多在大陆有生意往来的台湾商人直言,如果两岸关系继续恶化,他们的市场和订单都会受影响,年轻人则更关注就业和发展机会。
尤其是疫情开放后,不少台湾年轻求职者亲赴大陆,体验到真实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视频,和岛内部分媒体渲染的氛围,简直像是两个世界。
邀请函的出现,在这一背景下,就不再只是一份纸面通知。
它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明确的善意信号,一个突破僵局的机会。
日本的小动作
事情不仅在两岸发酵,外部也有人不乐意。
最近日本多名内阁和国会高层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本身就引起亚洲多国关注,紧接着,日本外务省一些高官陆续拜访多国驻日使馆或通过外交渠道,建议对方别派代表出席北京的九三纪念活动,理由是“避免刺激反日情绪”。
但在国际舆论看来,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广岛、长崎的原子弹轰炸纪念,日本每年照办不误,还邀请外国政要出席,反之,中国纪念抗战胜利,也是在缅怀二战的牺牲者和反法西斯的历史,怎么就成了“挑衅”?
这种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一种不愿正视历史的心理。
更现实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在东亚影响力增长的担忧,害怕阅兵场面只是一个展示,更深层的是中国经济、军事、科技全方位崛起所带来的区域力量对比变化。
阅兵的“看台效应”
对于受邀的台湾同胞来说,九三阅兵不只是军队的队列展示。
坐在看台上,可以感受到的有很多层:整齐划一的步伐、现代化武器装备、表情自信的年轻官兵,还有街头巷尾普通人的秩序与笑容。
这种“现场感”,是任何电视画面都传递不到的。
一位曾参加过2015年阅兵的台湾退役军官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说,亲眼看到了大陆几十年发展的成果,也看到了维护和平的坚定立场,“那种震撼不是言语能形容的”。
对于两岸关系来说,这种真实的接触,比无数次在屏幕上的隔空辩论更有穿透力。
它旁路了政治加工,让人直面另一侧的真实样貌。
赖清德的两难
赖清德对外一再强调要与“理念相近”的国家合作,但过去一年事实证明,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优先级有自己的算盘。
美方对赖清德的一些过境安排采取了低调甚至冷处理,这让他不得不把更多筹码押在日本。
但日本在涉华议题上,从来是把台湾视为一张牌,而不是平等的伙伴。
这种局面,让赖清德的对外缓冲空间越来越窄。
如果他全力拦阻台湾民间参与大陆的盛事,不仅会得罪一部分民众,还可能在国际上显得格局狭隘。
更重要的是,两岸的交流,不完全是政治驱动的。
亲属探访、学术合作、商业往来,这些日常的、低调的渠道,其实一直在运转。
一道封死的门,并不能堵住信息和情感的流动,反而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
历史与未来的交叉点
放眼整个东亚,今年的气氛都很敏感。
俄乌冲突、巴以局势,让世界对战争的恐惧有所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选择用一场纪念活动强调和平与发展,显得分外鲜明。
对于台湾民众而言,这也是一次重新接触历史的机会。
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对“台湾光复”这四个字没有太多直观感受,但如果去看看1945年的老照片,会发现那时的台北街头,真的是披红挂彩、锣鼓喧天,人们都知道自己回家了。
而在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份“回家”的情感不该被人为抹掉。
它是一种历史延续,也是文化和血脉的纽带。
写在“门口”的话
那封来自大陆的邀请函,既不像外交文书那样生硬,也不带审问意味。
它更像是一封情感信,告诉2300万台湾同胞:你们是家人,不论隔着海峡多少风浪,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等你们来。
对岛内不少人来说,这样的声音很久没听到了。
政治的喧嚣容易让人忽视,彼此其实还在同一段历史的时间线上,记得同样的痛、同样的希望。
或许赖清德没想到,这封信的力量,不在于它能立刻改变什么政策,而在于它像一颗石子投入水面,会随着一圈圈涟漪,把沉在水底的记忆慢慢泛上来。
等到九三那天,在长安街的看台上,有人会看到自己老父亲当年抗战的照片,有人会重新认识大陆的今天。
那时,回应的可能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你来了”。
但有时候,这句话的分量,比任何标语都更重。
参考资料:中国台湾网——赖清德当局,“倚美谋独”枉费心机,注定失败。
国际在线——国台办: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来源:科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