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前夜:安史之乱中唐朝为收复长安做了哪些准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09:24 3

摘要:至德二载九月,距离唐廷驻跸凤翔、唐军发动战略大反攻已经 过去了 7个月,距离长安沦陷于燕军之手更已长达15个月。虽然 在战场上败多胜少,但是唐帝国这大半年来依靠政治优势占据了主动权,逐步将关中燕军逼入了被动局面。

至德二载九月,距离唐廷驻跸凤翔、唐军发动战略大反攻已经 过去了 7个月,距离长安沦陷于燕军之手更已长达15个月。虽然 在战场上败多胜少,但是唐帝国这大半年来依靠政治优势占据了主动权,逐步将关中燕军逼入了被动局面。

此时在关中战场的唐军和燕军都已徘徊在崩溃边缘。唐军虽然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但由于关中西部的主力军队同其他物资、后勤基地的道路都被切断,唐廷国库已经濒临耗竭,关中唐军后勤补给能力到了极限,很难熬过这个冬天。郭子仪出征前明确留下了“不成功,便成仁”的豪言,此次唐军可谓孤注一掷。

回过头再看长安燕军,局势大约更差:河东地区被唐军收复并坚守,陕郡的大量物资储备全部在几个月前杨务钦 反正时被河东唐军夺走或破坏,洛阳的燕军无法向关中输送人力钱粮。而且燕军在长安之外的关中地区寸步难行,遭到民众支持下唐 军的不停骚扰,只能在长安城内困守、坐吃山空,同样难以熬过这个冬天。

所以,无论是唐军还是燕军的主帅,都迫切想要在一次决定性 战役中和对手一决高下。对燕军来说,只有重创唐军关中主力,才能抽出力量重占河东地区,恢复洛阳与长安之间的运输。而对于唐军来说,收复长安能让唐廷重新获得关中平原的产出,并且顺势进 军洛阳。双方都清醒认识到,一场野外大会战即将在长安城郊某处爆发,这一战将会是决定唐燕两国国运的豪赌,可谓成王败寇。

一年多来唐军和燕军正面战场的主力会战中,唐军仅仅在郭子仪的指挥下赢过嘉山会战,而且此战并非严格意义的野战,而是依托于城池、工事和山脉所进行的防守反击。其他的所有决战,都以唐军大败告终。这很大程度是因为燕军总能发挥出自己的骑兵优势,然而唐军依靠政治优势却越挫越勇。随着回纥精锐骑兵的加盟和西域精兵的到达,燕军不但在数量上继续居于下风,连骑兵优势也基本丧失了。

我们先来看看唐军有多少人。《新唐书》给了两个数据:《郭子仪传》称唐军主力有15万人;而《肃宗本纪》的数字更大,20 万。大家解读这两个数据时都倾向于认为唐军拥有 15 万大军,号称 20 万。

问题在于,在前两章介绍了半年来连续不断的战事后,我们知道郭子仪和王思礼会师时,唐军总数不过7万到 8 万人。后来有西域的援军加入,但唐军也经历了清渠之战的惨败,兵力怎么会突然翻倍?何况,唐廷此时的财政连回纥骑兵的报酬都只能欠着,让他们到时候自己抢,根本不可能供养起这么庞大的军队。那么,史书中的这两个数字如何理解呢?那就得细细算下唐军的各组成部分了:

朔方军年初有近 5 万人,但在河东地区留下了部分驻军,又经 历了永丰仓和清渠两次惨败,此时大约剩下3万人,很可能还略少于此数。西域过来支援的部队中,安西、北庭各有1.2万精锐,这 2.4 万精兵战斗力极高,还包含了李嗣业、段秀实、马璘等今后威震华夏的名将。这5万多部队可谓是唐军的精华。再加上4 000 最精锐的回纥骑兵,郭子仪麾下现在共有约6万精兵,是唐军的核心力量。

唐军还有河西残部、陇右残部、禁军残部、关陇民兵等众多杂牌军,这些杂牌军的数量大约在2万和3万之间。除此之外,于阗国王尉迟胜带来了 5 000 人,还有以拔汗那(费尔干纳)为代表的 一些中亚城邦小国派来的雇佣军,其中一部分打着他们名义上的宗 主国阿拉伯人的旗号。但这批雇佣军总数并不多,一般认为总共不过数千人,后来的实际战局中几乎没什么表现。

除此之外,南诏象征性派出了一小支部队,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这支部队人数恐怕比中亚佣兵更少,与其说是来打仗的,不如说是借此表达自己和唐朝改善外交关系的愿望。也就是说,在 6 万精锐之外,唐军还有大约 3 万到 4 万杂牌军。

这么算来,唐军的总兵力大约 10 万。唐军是客场作战,需要从凤翔、武功一带出发去长安周边战斗。那么按照当时的比例而 言,客场作战的唐军征发大约 5 万民夫保障后勤运输,完全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唐军此次对长安的作战调动了15万人,这个数字是真实可信的,只是其中包含了大约5万民夫,还算入了在凤翔唐肃宗身边留守的小部分军队。

至于肃宗本纪中的“20 万”,自然是出兵时官方的“号称”了。而唐军在一线真正可以投入的作战兵力,大约能有 7 万到 8 万人。

我们再来看看燕军有多少兵力。《旧唐书》记载燕军有 10 万人,我们不妨来分析下这个数字。燕军第一批进入关中的兵力大 约 2万人,但是阿史那从礼带走了其中5 000 名精锐。燕军占领长安后收编了 2 万到3万灵宝之战被打散的唐军,陈涛斜之战燕军损失较小,此战之后关中燕军有近4万人。在阿史那从礼叛出后,李归仁从河南带来部分援军。李归仁所部5 000 名精骑于三原之战被 全歼后,他在未来战役中仍能统率大量精骑,那么李归仁带来这批军队大概 1 万人,且大部分都是骑兵。

也就是说,至德元载的年底,关中的燕军大约有 4.5 万到 5 万的兵力。唐军发起反攻后这大半年,由于朔方军在反攻初期控制了河东地区,洛阳的燕军基本无法再对关中进行增援,而关中燕军在一系列战役中至少损耗了 1 万人。

到这次决战前,关中的燕军总兵力大约还剩 3.5 万,最多不可能超 过 4 万,大约是唐军战斗兵力总数的一半。

由于燕军是防守方,就在长安城外野战,也不存在需要动员大量民夫保障后勤。所以“10 万”这个数字更可能摘抄于唐军战报,以突显唐军胜利的不易,综合对燕军兵力的分析,其可靠性值得商榷。

唐军此时无论在部队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居于绝对上风。不过燕军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经历了连续作战,此时安守忠、李归仁等人无论是在整体战役指挥,还是战场相互配合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算得上一个整体。而唐军虽然数量有优势,但很多军队要么是败兵,要么刚从遥远的西域赶来,部队指挥调度的统一性比不上燕军。尤其是一些杂牌残部已经经历多次溃败,很容易在战局胶着时帮倒忙,像灵宝之战时的中央军那样成为燕军的突破口。

对唐军的统帅郭子仪来说,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扬长避短,发挥兵力优势, 避开组织协同劣势,把唐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胜利。

以上内容节选自张诗坪 胡可奇:《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8月。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