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撕开“懦夫”和“英雄”的标签之后,才发觉两人的选择,早已被蒋介石的战略,以及时代洪流所裹挟。一份最新解密的蒋介石密电,揭示复杂的真相:唐生智,或许只是一个无奈的“背锅侠”。
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再次将“弃城将军”唐生智推上舆论关注的焦点。南京数十万军民遭遇屠杀的悲剧,似乎都成了他一人之过。
但历史从不非黑即白。
网友们经常想着,贵为陆军一级上将,为何张自忠选择身中七弹、壮烈殉国,流芳百世?唐生智却选择下达那道混乱的撤退命令,背负千古骂名?
当我们撕开“懦夫”和“英雄”的标签之后,才发觉两人的选择,早已被蒋介石的战略,以及时代洪流所裹挟。一份最新解密的蒋介石密电,揭示复杂的真相:唐生智,或许只是一个无奈的“背锅侠”。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后,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地理特点,决定必然处在被日军合围的绝地。当时,驻扎在南京的守军,大多是淞沪败退的残兵,一些新兵连枪都握不紧。
蒋介石在日记里写得明白:“南京守势不能持久”。但他知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道理。南京保卫战也是首都保卫战,直接关系到国际形象。如果一开始就放弃南京,在国际上也是懦夫胆小怕事的形象。
如果坚守南京,给国际留下骨气硬、英勇顽强的勇者形象,能获得国际舆论上的同情,争取国际援助。
南京地形
这场注定失败的南京保卫战,在蒋介石心中,就成了一场给国际社会看的“表演赛”。
于是,在1937年11月,蒋介石召开国民党将领的军事会议上,讨论“守不守南京”?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大多数将领反对坚守南京。
蒋介石沉默不语……
唯有唐生智主动请缨,慷慨激昂道:“南京是首都,就算只剩一兵一卒,也得打!”
唐生智的话,正中蒋介石的下怀。蒋介石于是立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保卫战的最高指挥官。但是他又不想损失太多,背地对唐生智说,南京只要坚守一段时间,向国际社会做坚决抵抗模样就可以,保存有生力量,这些在唐生智晚年回忆录中记载。
据《唐生智回忆录》记载,他在南京上任时候,在中山陵前以死殉国的发誓。同时,下令收缴各部队渡江船只并烧毁,仅留一艘指挥船备用 —— 这一“破釜沉舟”的操作,后来成为他被骂为逃跑,但结合蒋介石“相机撤退”的模糊指令,这一行为更像是做给外界看的面子
后来,日军大举进攻南京,一切如预料一样,南京是守不住的。最新公布的史料显示,在南京城门13日破门之前的下午,蒋介石确实曾通过密电向唐生智发出指示:
这也表明了,蒋介石是允许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不要求他战死沙场当英雄。但是,这“相机”也就是把撤退的主动权交给了唐生智,也就是由唐生智自主决定如何撤退,怎么撤退。
因此,蒋介石的“相机撤退”模糊指令,缺乏具体实施方案。唐生智接到指令后,却是犹豫不决,犹豫了至少三个小时才下达撤退命令。而且命令传达时候,一部分守城部队也没接到命令。
最糟糕,就是守城门的第36师没接到撤退命令,就这样奉命撤退的部队与36师在城洞前发生冲突,守城士兵甚至认为撤退部队是逃兵,开枪射击,乃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场面可谓非常混乱。
同时,当涌到下关码头江边的士兵和南京市民们,却发觉由于事先船被焚烧,无船可渡,只能被困在江边,最终被日军俘虏或者屠杀。
但是,唐生智却在晚上九点坐船逃跑了,渡江后第一时间给蒋介石发电报,请求 “自请处分”,但蒋介石没处分,根据台当“国史馆”藏《蒋介石致唐生智电文》及唐生智回忆录佐证,南京保卫战本就是‘象征性抵抗’,唐生智已完成‘向国际展示决心’的任务”。
可以总结,唐生智的撤退和逃跑,乃是蒋介石既想展示抗战决心,又缺乏死守决心的矛盾结果。唐生智本人不想做英雄,也是因为蒋介石不想要他做英雄,需要他做面子工程。结果南京守军付出了代价,做到了!唐生智也做到了,结果却成为背锅侠!
从“华北头号汉奸”到“抗战军魂”,张自忠如何以死雪耻?相较唐生智的艰难撤退,张自忠面临的是需以死回应的另一种战场困局。从张自忠的履历来看,他的殉国不是傻,却是被 “汉奸” 骂名压出来的 “以死明志”。张自忠曾经被骂为汉奸,乃是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宋哲元被蒋氏派到保定“指挥全局”,把北平城交给张自忠镇守。
之后,身为北平市长兼第29军副军长—张自忠,被南京国民政府指派与日军周旋,试图通过谈判的方式保全北平古城文物和伤员。蒋介石这么秘密安排,也是为了拖延时间,掩护北平守军撤退,乃是委曲求全的做法。
在张自忠与日本人谈判期间,下令城内守军不抵抗,坐视日本占领北平,最后他自己逃入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2个月后化妆逃出北平。
当时新闻媒介不知道幕后的真相,却认为张自忠的谈判乃是一枪未开丢掉了北平!于是,《北平晨报》刊登文章骂他 “汉奸”,很多报纸都发文骂他是“卖国求荣”,南京街头甚至出现“打倒张自忠”的标语,甚至29军内部也有人质疑他的忠诚。
这样,张自忠瞬间从抗日英雄沦为千夫所指的“汉奸”。甚至有人往他家里扔石头,他的儿子在学校里被同学骂 “汉奸的儿子”。
正所谓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张自忠知道民众不知道自己的苦衷和真相,乃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唯有以死殉国,才能洗清冤枉!
之后,1938年张自忠重返前线后,每一次战役都是身先士卒。在临沂战役中,他率部与日军部队—板垣师团血战七昼夜,粉碎了日军“铁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但这一切还不够,在他心理,只有战死在战场上,才能让所有人相信,他是抗日的。
武汉会战日军占领武汉之后,为了迅速灭亡中国,为了打通到重庆的西南方向通道,于1940年5月,大举进攻湖北襄阳一带枣宜,枣宜会战爆发。
对于中国方面来说,枣宜会战中国军队一旦被歼灭,长江防线就会彻底奔溃,日军轻松进入长江,陪都重庆就岌岌可危。
1940年5月1日,日本兵分三路沿襄阳的襄河北上,对枣阳形成合围之势,将中国军队围歼于枣阳。
日军攻势凶猛,5月5日攻占桐柏,7日又攻占了唐河县城。8日,日军占领枣阳,完成了对枣阳的包围,形势危急。
5月15日下午,在指挥部中国第33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看着地图,思索下一步的计划。突然间,张自忠做出一个令所有人反对的决定,那就是带2个团,大约2000人的主力,去日军后方打游击。这样能吸引日军主力,给主力争取突围的时间。
旁边的参谋立即反对,直喊道日军包围圈有三万人,二个团才2000人,这样做是白白送死!
但是,张自忠却是平静整理东西,把随身携带的钢笔、手表交给副官:
张自忠这一番话,也是诀别之言。之后,张自忠率领第 38 师 113 团、114 团的2000人组成敢死队,夜晚趁着夜色从襄河东岸偷渡,专挑没人走的山林小道,悄悄摸到日军第 3 师团的后方。
第二天16日凌晨,张自忠下令进攻日军的补给站,日军以为遇到了中国军队主力,立即调回三万兵力回防,把张自忠的 2000 人都围困在南瓜店。
之后,在日军三万兵力的包围下,张自忠的部队乃是寡不胜众。在战斗中,张自忠的左臂被子弹击中,血染红了军装,但依然奋勇进行枪战。
但最多还是人多势众,在下午两点时候,日军冲到张自忠的50米处,张自忠最后也身中七弹,踉跄倒在地上,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那是他早就写好的遗书:
张自忠牺牲了,但日军敬佩他为国英勇献身的精神,符合日本武士道的忠勇,都集体脱帽致敬,破例为他进行军礼的厚葬。
后来,38师师长黄维纲奉命带领敢死队,夜间突袭南瓜店抢回了张自忠的遗体,运回到重庆举行国葬,蒋介石和冯玉祥等军政要员以及人民群众纷纷送行。延安《新中华报》发表社论:“张自忠之死,证明中国军人宁死不屈之精神。”毛泽东也为他题写 “尽忠报国” 四个大字。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现在全国23个城市也有张自忠路。
张自忠将军,就这样用生命洗清了“汉奸”的骂名,用马革裹尸的方式,履行了军人报效国家的责任。
张自忠背负汉奸的骂名,自然觉得唯独牺牲,才能洗清委屈和冤白,以及换来胜利。同时,蒋介石和国家也需要张自忠当英雄为标杆,借此激起中国将士和民众的抗日热情。张自忠背负汉奸的骂名,自然觉得唯独牺牲,才能洗清委屈和冤白,以及换来胜利。同时,蒋介石和国家也需要张自忠当英雄为标杆,借此激起中国将士和民众的抗日热情。
唐生智的弃城逃跑,其实也是一种难题。如蒋介石在指示唐生智时候,指出南京保卫战做模样就可以,为了获得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他的誓言虽然被后人诟病为作秀,却也完成了保卫战面子工程的重任。
所以,我们也没必要以张自忠殉国的标准,也要求唐生智牺牲在南京保卫战为英雄。抗日战争的残酷,也不能用懦夫或者英雄来定义人性。张自忠以死殉国是英雄,唐生智的面子工程也是为了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张自忠墓地
唐生智后来也为南京悲剧愧疚,辞去一切高官,隐居乡下开学校宣传爱国主义。在1949年。唐生智与湖南国民党将领程潜争取了湖南和平起义,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建国后担任湖南省省长,为新中国建设鞠躬尽瘁,用余生弥补遗憾。在去世之前,也床上遗言是遗憾没看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看完唐生智和张自忠的故事,朋友们你们认为,在抗日的绝境中,唐生智烧船留一艘的逃跑行为,“自私”,还是蒋介石‘面子工程’的代价?张自忠 2000 人硬撼 3 万日军的‘决绝’,是洗清骂名的唯一出路吗?如果当时蒋介石指示唐生智明确的撤退方案,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会减少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