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成“悌”,“忠义”改为“忠顺”:《礼记》这膝盖跪下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07:33 1

摘要:刷过历史剧,尤其是清宫剧的人都会有一个印象: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前管百官臣属,后管佳丽三千。凡是天底下的事情,哪怕是相互怄气的小事,皇帝都要一管到底。

刷过历史剧,尤其是清宫剧的人都会有一个印象: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前管百官臣属,后管佳丽三千。凡是天底下的事情,哪怕是相互怄气的小事,皇帝都要一管到底。

之所以后宫争风吃醋的妃子喜欢将自己鸡毛不算皮的事儿上升到陷害巫蛊之事,并一定要捅到日理万机的皇帝那边,主要原因还是看中了皇帝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因为只要皇帝哼一句,原本嬉皮笑脸的皇后和妃子都得战战兢兢跪下,听候决定生死的发落。

所以说,编剧之所以频频上演清宫剧,主要还是看中了清朝皇帝的权力大过天,等级制度森严恐怖,让沉湎于“人上人”梦幻的宅男宅女看得真叫一个爽。

1. 中华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跪拜在了统治阶级脚下

(1) 元明清,中华文明开始崇尚跪拜之风

虽说清朝因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且距离现代最近,给人一种中华文明一出生便专制的错觉,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晓,中华民族并不一开始就跪拜在了统治阶级脚下,中华文明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信奉跪拜之风。

中华民族相当一段时间并没有跪拜的礼仪规定,很长时间里大臣和皇帝都是坐着议事。

熟悉北宋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典故,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时,群臣都是坐着的。久而久之宋太祖觉得非常不爽,因为很多时候自己来了,这些大臣都堂而皇之坐着,没有站起来起身迎接他。

于是赵匡胤以自己视力不好为由,让大臣将奏折递到他的眼前。大臣没办法只好起身离席,回去一看才发现座位被撤走了,从此,大臣只能站着议事。

虽说宋太祖为了一己之私剥夺了大臣坐的权力,但至少说明了两点:宋朝之前大臣和皇帝都是“平起平坐”,地位上差别不大,最不济也是站着议事,还没有跪下去。

那么大臣什么时候面下统治者跪下了呢?据鲍鹏山教授透露,是元朝。也正是因为元朝带了一个十分不好的头,中华民族便有了跪拜统治者的恶习,之后的明清皆为如此。

所以鲍鹏山教授得出结论:文明并不总是进步的,也会退步。

(2)唐以前,统治者政令可以被驳回

元朝以前,不仅官员大臣用不着跪拜皇帝,就连后世皆知的圣旨,在唐以前都只是普通的政令,而且也不叫什么圣旨,而是为“大唐皇帝令”。

不得不说,这又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次较为严重的文明倒退事故。

又是清宫剧的功劳使得我们得知,圣旨的开篇这样表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老天给皇帝托梦,让他去办一件事。从孔子口中得知,老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因此它老人家的意志是神圣不可违背的。

既然皇帝的政令代表了老天的意思,自然也就是神圣不可违背的,故美其名曰“圣旨”。但圣旨有多可笑呢?《宰相刘罗锅》中给出了解答:乾隆皇帝为了抢大臣刘墉的美貌老婆,特地下了一道圣旨……

在唐朝时期,因为没有假冒老天之名,冠以神圣之意,因此“大唐皇帝令”可以被驳回的。即便是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唐皇帝令”,发到门下省时,官员们觉得不合理一样予以驳回。

太宗皇帝尚且如此,子孙后代自然也得照做,唐德宗时期也发生过“大唐皇帝令”被驳回的事件,时候唐德宗不但不生气,反而予以褒奖,大有太宗皇帝虚心纳谏良臣魏征之风范。

2.为何中华民族跪下了呢?《礼记》先将膝盖跪下

(1)中华文明“跪下去”之文明倒退的原因探析

为何唐宋都能履行皇帝和官员平等议事的做派,且留下了强唐富宋的美名,引得邻国日本争相效仿,却在元明清时期走起了下坡路?

当然我们可以将这一切归咎于非中原出身的少数民族“倒行逆施”下的结果,夹在中间的明朝虽然本为中原汉人出身,但架不住元朝的榜样作用,故而勉为其难搞起了跪拜之礼。

除了一如既往怪少数民族之外,另一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原来主导中原文化的儒家早就有向统治者跪拜之意,而且这个时间点极其早,早在汉朝时期,儒生们就准备面向统治者下跪了。

(2)《左传》:孝敬忠义为吉德;《礼记》:孝悌忠信之行立

由于中华文明一出生便被贴上了“群体动物”标签,因此相比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将目光聚焦于“人”和“人心”实属不可避免之举,这也是中华文明义无反顾踏上君主和君主专制道路的根源所在。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君主?如何让百姓安享治理成果并愿意奉自己为领袖,是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国君关心的事儿。换句话说,此时的文化界偏重于对君主提要求,而非治下百姓要遵守什么三纲五常。

《左传·文公十八年》对于有志于走治国之路的人提出了“德”之要求:孝敬忠义为吉德,由此可见,此时的人对于跪拜是没有概念的,一个“敬”字和一个“义”,更多的阐述了相互之间的平等互信。

但是到了汉朝的《礼记》时,则完全改变了,《礼记·冠义》有云:孝悌忠顺之行立,可以为人,然后可以治人。

“敬”成“悌”,“忠义”改为“忠顺”,原本《左传》中倡导的平等互信关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等级意味浓厚的听命和顺从(悌本意是心中将自己认定为弟弟)。

既然这么明显得将自己当成了低人一等的弟弟,以及对君主的绝对服从,《礼记》显然是想将这膝盖牢牢跪下。

既然《礼记》都这么倡导,将儒学上升为国教的明清,让百姓和大臣下跪,哪儿有错?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