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热播的电视剧《生万物》和前几年播出的电视剧《白鹿原》感觉有一比,究竟谁的艺术性更高,谁的教育意义更深,谁的故事情节更能撬动观众的心,不敢妄加评论。对《生万物》原著赵德发,也不太了解,但对《白鹿原》的原著陈忠实却印象深刻,这源于他那一句“你懂个锤子!”
现在热播的电视剧《生万物》和前几年播出的电视剧《白鹿原》感觉有一比,究竟谁的艺术性更高,谁的教育意义更深,谁的故事情节更能撬动观众的心,不敢妄加评论。对《生万物》原著赵德发,也不太了解,但对《白鹿原》的原著陈忠实却印象深刻,这源于他那一句“你懂个锤子!”
陈忠实,著名作家,被誉为陕西“三驾马车(陈忠实、路遥、贾平凹)”之一。1998年,其5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当选作协主席。有一次去省里开会,一位省里的大官非常傲慢地说:“小陈啊,怎么写完《白鹿原》就不写了?一定要深入群众才能有好的创作嘛!”陈忠实随即没好气的说:“你懂个锤子!”
文人自有文人的秉性,无论你是多大的官,也从不对你奉承、谄媚和攀附,只靠笔杆子、靠本事吃饭。他们的性格大多倔强,任性,痴迷,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那份恬淡和执念。而对极少数权贵的那种高高在上和指手画脚往往会产生反感或抵触。
原本那位官员的话并没有什么大毛病,只是从语气上有目空一切、盛气凌人的感觉,还颇有教育人的味道。陈忠实是什么人?大作家,什么不懂,什么不知道?还需你这个外行谆谆教诲?
其实,那位官员的潜台词也许是在鼓励陈忠实要继续写下去;也许是怀疑陈忠实已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好作品来了。不管怎么说,陈忠实不吃这一套。官员的那段官腔也好,陈忠实的回怼也罢,分别映衬出各自的心态和理念的不同。
要说起来,陈忠实也是当过官的。他曾任西安灞桥区区委副书记,可以说当时也算官场得意,顺风顺水。虽然官不算太大,但凭他的才情,如果继续干下去还是有很大上升空间的。1986年他却决然毅然辞官回家,就是为了要写一部长篇小说。临走撂下一句话:“这书要是写不成,就不当作家了,回村养鸡去!”经过6年的呕心沥血,1992年3月底,《白鹿原》终于完稿。正是:官场长有陈忠实,民间永无《白鹿原》。
无独有偶,说到陈忠实,就不得不提王蒙。王蒙曾任文化部部长,正部级,可谓高官厚禄。50年代创作的现实主义力作《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影响了几代人,1956年引发了全国大讨论。如今,已91岁高龄。50岁时就当上了文化部长,81岁时还创作了《这边风景》。1989年9月,辞去部长职务。
为什么陈忠实和王蒙同样都会自动辞职,其主要原因很简单,一是没有“官瘾”对权力不感冒。二是作家的主攻阵地是文学领域而不是官场。公务在身,亊务繁杂,就没有精力和时间搞文学创作。当作家就别做官,做官就别当作家。作家就是作家,他们不会被世俗带偏。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他人无法窥视的潜质和赋能、有着常人难以达到的思维和判断,更有着众人攀登不到的境界和高峰。
由上切记,和谁过不去,也不要和作家过不去。否则,只能自讨无趣。作家的笔,是投枪,作家的嘴,是匕首,谁也惹不起。
“你懂个锤子!”这句话,我仔细查了百度,原来是源自四川方言的网络流行语,用于表达对他人观点的强烈否定或不屑,其语义功能类似普通话中的“你懂什么”,但带有强烈的方言色彩和情绪强化效果。
网络上有人提出质疑,认为陈忠实做为曾经的官员,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理由是,如果他说话这样随意,不注意场合和影响,是很难当上官的。我认为,如果从官职上讲,他不会也不该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从作家的角度看,以作家的性情,是很有可能说这样的话。陈忠实究竟说没说这句话,已无从证实了,因为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写于2025·8·30·星期六
来源:不忘初心Z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