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掘伦敦塔下的遗骸,他们会是中世纪黑死病的首批感染者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22:44 2

摘要:伦敦塔一代人以来最大规模考古发掘,揭开古堡中世纪历史面纱。此次发掘发现了一处可追溯至14世纪的集体墓葬,这里或许就是黑死病早期部分受害者的最终安息之地。| 国家地理图片集

地球是一个奇迹

历史|英国

伦敦塔一代人以来最大规模考古发掘,揭开古堡中世纪历史面纱。此次发掘发现了一处可追溯至14世纪的集体墓葬,这里或许就是黑死病早期部分受害者的最终安息之地。| 国家地理图片集

自11世纪70年代起,伦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便矗立在泰晤士河畔,静静见证着处决、叛乱、瘟疫等一幕幕历史瞬间。

这里曾关押过英国史上诸多臭名昭著的人物——其中不少人再也没能走出这座堡垒,同时也是历史上诸多悬案的发生地,比如两位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年轻王子的失踪之谜,他们的结局至今无人知晓。

尽管近千年来,无数生命在伦敦塔内悲惨落幕,但这座堡垒中也始终洋溢着常驻居民的生活气息,卫兵、文书及其家人在此世代居住。

一直以来,伦敦塔居民的中世纪生活细节,以及伦敦塔本身更为久远的历史,都笼罩在迷雾之中,缺乏详实记载与深入研究。不过,一项由英国历史皇家宫殿组织(Historic Royal Palaces)监督、近期刚刚完成的考古发掘,为我们揭开了中世纪居民生活与死亡的神秘面纱。

“这是至少40年来在内区开展的规模最大的发掘工作,也是至少二三十年来伦敦塔范围内整体规模最大的考古项目,”主导此次发掘的伦敦塔历史建筑馆长**阿尔弗雷德·霍金斯(Alfred Hawkins)** 如此表示。

“白塔” 是由 “征服者威廉” 在黑斯廷斯战役获胜后不久下令建造的。| 国家地理图片集

圣彼得锁链堂的千年过往

此次考古发掘的核心区域是圣彼得锁链堂,这座教堂曾是伦敦塔在职居民的教区教堂。

如今我们看到的教堂建筑,是在亨利八世(Henry VIII)时期委托建造、于1520年完工的,而这片土地上的教堂历史却从未中断,可追溯至更遥远的年代:“这里的教堂传承令人惊叹,最早或许能追溯到9世纪,不过可以确定的是,12世纪时这片土地上就已经有教堂了,”霍金斯说道。

目前,发掘出土的文物正由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进行进一步检测。这些发现不仅在逐步解开伦敦塔最古老的谜团,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世纪伦敦人如何与这座城堡共处,还透露出诸多重要信息:

曾在圣彼得锁链堂礼拜的富裕居民的生活轨迹、中世纪的丧葬仪式细节,以及在伦敦塔地基深处被匆忙掩埋的瘟疫受害者的相关线索。

不止于“阴森古堡”

如今游客眼中的伦敦塔,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失真”了:“它看起来整洁有序,但这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对遗址进行修复与规整后的结果,”霍金斯解释道。

伦敦塔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时间自然演变:建筑与空间不断扩建、改造,每一代人都会根据新的需求调整其用途。如今伦敦塔的核心建筑——极具标志性的白塔,是由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在1066年取得历史性胜利后不久下令建造的,这也是他快速巩固诺曼人对英格兰统治的重要举措之一。

此后,扩建工程便马不停蹄地展开:幕墙、塔楼、设施完备的皇家住所相继建成。伦敦塔逐渐成为伦敦天际线上不可替代的标志性建筑。要知道,中世纪伦敦的大多数房屋只有三层高,而伦敦塔矗立在高地上,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四周环绕着坚固的城墙与护城河,防御严密且难以靠近。

圣彼得锁链堂内部景象。| 国家地理图片集

“它在当时绝对是极具存在感的建筑,”密歇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中世纪英国史教授凯瑟琳·弗伦奇(Katherine French)说道。 这座城堡不仅是王室绝对权力的象征,其优越的战略位置与坚不可摧的建筑结构,还让它成为国王在动荡时期的“避难所”。

比如1381年农民起义期间,理查二世(Richard II)就曾逃到伦敦塔寻求庇护。伦敦塔保住了理查二世的性命,却没能救下他那位声名狼藉的大法官(Lord Chancellor)——此人被民众拖到附近的塔山斩首。

除此之外,伦敦塔还曾作为关押权贵的监狱,15世纪的亨利六世(King Henry VI)就曾被囚禁于此,最终在塔内离奇死亡。

不过,除了这些充满戏剧性与血腥色彩的时刻,伦敦塔还是整个英格兰的行政中枢:这里设有皇家铸币厂,数个世纪以来,全英国的货币都在此铸造。

霍金斯说:“伦敦塔内部相当阴冷,布满灰尘,布局也不算规整,因此一直很适合用作行政办公与仓储场所。至于真正的皇家宫殿,则分布在威斯敏斯特、格林威治等其他地方。”

在这段动荡的历史中,圣彼得锁链堂所在的区域始终承担着宗教功能,这让它成为伦敦塔中极具特殊性的遗址:“关键在于,它从始至终只做一件事——作为教堂存在,”霍金斯强调。

伦敦塔的其他建筑用途则繁杂多样,既当过仓库、监狱、住所,甚至还曾被改造成大象馆。但这座教堂始终坚守着最初的功能。“它似乎一直是这座堡垒的教区教堂,”霍金斯说,“由于宗教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这座教堂,我们能拼凑出伦敦塔各个历史阶段的完整故事。”

考古发掘的重大突破

历史学家早已知晓,都铎王朝时期的这座教堂,是在一座13世纪教堂的废墟上重建的——那座13世纪的教堂在16世纪10年代毁于火灾。但鲜为人知的是,13世纪的教堂并非这片土地上的第一座教堂:它很可能取代了更早的一座教堂,甚至可能是多座早期教堂。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四座可能具有重要地位的中世纪建筑遗迹,它们很可能就是此前建在这片土地上、层层叠压的早期教堂,”霍金斯说道。

尽管人们早就知道圣彼得锁链堂的地下埋藏着数百年前的遗骸,但直到此次发掘前,这里从未进行过系统性的考古挖掘。此次发掘的契机,是为了给教堂加装电梯,以提升这座历史遗址的无障碍通行能力。

凭借此次发掘,考古学家得以触及13世纪早期的历史地层。“能获得这些珍贵的历史信息,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霍金斯感叹道。

霍金斯表示,考古学家“出土的文物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细小的珠宝碎片、彩色玻璃残片,到极为罕见的裹尸布碎片,应有尽有。纺织品质地脆弱,即便刻意保护也难以留存,通常只有在无氧环境下才能保存下来。

而此次发现的裹尸布碎片能完好留存,似乎是因为它们在黏土中的埋藏位置极为特殊:“按常理来说,它们根本不可能在那个地方保存下来,”霍金斯说道。通过进一步研究,考古学家将能还原这些织物的编织工艺与制作手法,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丧葬习俗。

爱德华一世(Edward I)于 1239 年至 1306 年担任英格兰国王。伦敦塔内的这座教堂颇具特殊性:与堡垒中的其他建筑不同,它自始至终都被用作宗教礼拜场所。| 国家地理图片集

这对香炉的年代可能介于1150年至1250年之间。它们是此次发掘中尤为重要的发现 —— 因为在英国,随葬品在当时十分罕见。| 国家地理图片集

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22具完整遗骸,以及大量骸骨堆”,年代跨度从13世纪一直延续到16世纪。从这些遗骸的埋葬方式中,能看出许多人身份地位不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用棺材安葬的(而非当时更常见的裹尸布),而且最下层的遗骸最初似乎葬在更早期的教堂内部——这一细节也暗示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按照当时的丧葬传统,葬得离教堂越近,身份越尊贵;葬在教堂内部,身份就更为显赫;而葬在祭坛下方的,往往是地位最崇高的人,”霍金斯解释道。

在所有发现中,最引人关注的或许是那些埋藏最深、年代最久远的遗骸旁的随葬品:一对丧葬用香炉,其年代可能在1150年至1250年之间。这类发现极为罕见:“在中世纪英格兰,随葬品并不常见,”霍金斯说。

当时的文化中,几乎没有在墓葬中放置随葬品的习俗,而类似的“gravpottes(香炉,考古术语)”在英国境内仅在牛津与各发现过一次。这一发现表明,墓主人很可能来自法国北部或丹麦——在这些地区,随葬品是丧葬仪式中的常见元素。

如果香炉中的木炭碎片足够大,英国历史皇家宫殿组织(Historic Royal Palaces)或许会邀请考古植物学家还原当时香炉中燃烧的香料成分。

从骨骼中读取中世纪生活密码

关于中世纪伦敦、伦敦塔及其居民的故事,历史文献虽提供了丰富的记载,但仍有许多空白亟待考古学来填补。“我们知道当时伦敦的贸易情况,但这些信息无法告诉我们普通人每天吃什么,也无法说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饮食差异有多大,”弗伦奇说道。

“长期以来,伦敦塔的历史叙事中,一直缺失‘骨骼中的人类故事’——因为此前几乎没有出土过相关遗骸,更鲜有对遗骸的系统性分析,”卡迪夫大学考古科学家、参与遗骸分析的团队成员理查德·马奇威克(Richard Madgwick)表示,“这些遗骸能让我们从个体层面,还原这些人的籍贯、日常饮食,以及他们生前的健康状况。”

该考古项目的前期工作始于2019年,当时考古团队挖掘了一个试验性探沟,目的是对遗址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团队在探沟中发现了两具遗骸,并将其送往卡迪夫大学进行专业分析。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包括对骨骼的宏观分析(以确定遗骸主人的年龄、性别、是否患病及整体健康状况),以及同位素分析等,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同位素分析涉及复杂的科学原理,但核心逻辑其实很简单,”马奇威克解释道:“‘人如其食’,‘人如其食源之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的饮食方式也会体现在身体中’。”

食物与饮品会在人类的头发、牙齿、骨骼等身体组织中留下独特的化学痕迹。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化学组成也存在差异——比如,伦敦地区的硫与锶含量就有特定范围。借助这些化学痕迹,考古学家能够精准还原中世纪伦敦人的居住地点与饮食习惯。

卡迪夫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其中一具遗骸的主人是一位中年女性,死亡时间大致在1480年至1550年之间。从埋葬方式与饮食痕迹来看,她的家境可能较为富裕:她是用棺材安葬的,而且日常饮食中包含糖——在当时,糖是极为稀有且昂贵的食材。

通过分析她牙齿中的化学痕迹,研究人员还发现,她并非土生土长的伦敦人,且很可能曾迁居至少两个不同的地方——可能是西南半岛、康沃尔郡、德文郡,甚至是威尔士。

另一具遗骸的主人是同一时期的一位年轻男性,年龄大致处于学徒阶段。从化学痕迹来看,他可能来自英格兰北部,也可能来自离伦敦较近的地区,比如肯特郡。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位年轻人生前曾经历严重的童年生存压力;他的饮食不如那位中年女性丰富,而且很可能是用裹尸布安葬的。

这些发现共同表明,伦敦塔居民的生活经历存在显著差异。

黑死病的隐秘线索

2019年的试验性发掘仅触及了历史的“表层”,如今,卡迪夫大学的研究团队将对最新发掘出的遗骸进行同样细致的分析。

“目前我们已经梳理出两份完整的‘个人生平档案’,”马奇威克说,“这两具遗骸的信息,暗示了葬在伦敦塔的人们有着动态的迁徙轨迹与多样的人生经历,但接下来的研究更令人期待——我们想知道这两具遗骸是特例,还是能代表葬在这里的人们更普遍的生活状态。”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此次考古,解开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伦敦塔工作人员的籍贯究竟来自哪里?

“这是一个核心疑问:伦敦塔的社群究竟是一个稳定的聚居群体,还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流动性极强的人的临时集合?”霍金斯提出了这样的思考。

伦敦塔社群的独特构成,让这个研究项目更具价值——据卡迪夫大学团队成员、牙科人类学家与生物考古学家凯蒂·费莱斯(Katie Faillace)介绍,研究人员此次关注的群体,本质上是一个中产阶级社群。

尽管有少数人采用了棺材安葬,但“葬在这里的大多数人并非社会最顶层的精英。我们此次研究的中产阶级群体,在以往的考古研究中并不常见,因此具有重要的填补空白的意义。”

通过对牙本质的分析,研究人员还能了解这些人童年时期的断奶时间与断奶食物等细节。此次发掘还发现了多具幼儿遗骸,这不仅反映了当时极高的婴儿死亡率,也为我们了解伦敦塔内中世纪家庭的生活状态提供了难得的视角。

进一步的科学分析,还将帮助我们解答一个关键问题:这些遗骸的主人中,是否有人死于1348年开始席卷伦敦的黑死病?

“我们发现了7具来自14世纪中期的遗骸,从埋葬方式来看,当时的安葬过程十分仓促,”霍金斯说道。如果DNA检测能在这些遗骸中发现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 bacteria)的痕迹,那么这些安葬案例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因为据史料记载,中世纪的伦敦人很快就意识到,鼠疫死者需要特殊处理,当时的当局专门开辟了紧急墓地来安葬鼠疫受害者,其中两处墓地就位于伦敦塔附近。而这些被葬在圣彼得锁链堂、而非鼠疫专用墓地的人,对研究人员而言极具吸引力——他们很可能是黑死病爆发初期的受害者。

如果这一推测成立,那么这一发现将让我们得以一窥黑死病爆发初期的社会状况与人们的应对方式。

2025年发掘出的遗骸,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被送往卡迪夫大学进行进一步检测。 “说到底,我们挖的坑其实并不大,对吧?”马奇威克说,“但它带来的研究价值却极具变革性——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伦敦塔内居民的生活与城堡的运作,还能为我们揭示当时的技术发展、贸易往来,以及英格兰境内乃至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这一切都让人充满期待。”

撰文:Kelly Faircloth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