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这位因贪赃枉法被判死刑的陈州刺史,为何让后世文人推崇备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06:03 2

摘要:说起中国古代史,最令人心动的还是唐朝,不仅因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外交活跃,而且在书法、雕塑、绘画、诗文等文化艺术领域,亦是人才辈出,令世人瞩目,进而造就了唐装、唐人等历经岁月沉淀的词汇。当然,说起唐朝怎么也绕不开唐诗。

说起中国古代史,最令人心动的还是唐朝,不仅因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外交活跃,而且在书法、雕塑、绘画、诗文等文化艺术领域,亦是人才辈出,令世人瞩目,进而造就了唐装、唐人等历经岁月沉淀的词汇。当然,说起唐朝怎么也绕不开唐诗。

大唐时期诗人云集,竞争激烈,欲成为诗坛明星已属不易,而要成为明星中的偶像,更是难上加难。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竟然就有这么一位文采并不出众的人,却成为众多诗坛巨匠仰慕的偶像,这些粉丝包括但并不限于李白、杜甫、崔颢、高适……

众所周知,这些诗人随便拎出一个,若置于其他朝代,皆足以名震四方,声动天下。但骄傲如他们,崇拜的偶像竟出乎常人意料。因为他们崇拜的这位偶像平生写的诗不仅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真正让后人耳熟能详的几乎没有。那他为何让这些大诗人们倾心相随呢?

李邕(675—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他的父亲李善,乃是当时名士,著有《文选注》一书。古代中国有“注以文传,文以注显”的说法,而《文选注》位列“四大名注”之一,可见其文字功底相当了得。生在书香世家的李邕自然也被潜移默化。

李邕自幼聪敏好学,渐长后,又受家庭文艺氛围的熏陶,少年即有文名。后经举荐被授任左拾遗,开始步入仕途。虽然书生意气风发,但因其性格直爽豪放,不拘细行,再加官场派系繁杂,争斗频仍,所以,李邕始终未进入国家权力中心,官位不显,且仕途数度沉浮。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时任陈州(今河南淮阳)刺史的李邕,得知唐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禅回归长安,车驾路过汴州(今河南开封)。他急忙从陈州赶过去谒见,并接连献几篇辞赋,深得玄宗赏识。于是李邕就有点飘飘然,竟自我吹嘘凭自己的才华当居相位。

这种轻薄浮躁、狂妄自大的言辞,恰好让中书令张说听闻,不久,李邕在陈州任上因挪用公款之事败露,张说便将旧账端出,两笔账一块算,下狱鞫讯:罪当死。没曾想,这时候竟有个与李邕素未谋面的许州人孔璋写出《救陈州刺史李邕奏》,仗义上书玄宗皇帝。

孔璋的这篇奏疏写得确实出色,不仅概括了李邕的生平功过,其情深意切的文字和代其受刑的真诚,更深深打动了唐玄宗。于是,玄宗帝下诏免除李邕死罪,贬为钦州遵化县尉;孔璋也因此被流放岭南后,客死。孔璋这种义薄云天的行为也为“士为知己者死”作出最好的注脚。

李邕生性刚直激烈,快人快语,喜好结交名士,由于从小家庭优越,养成挥金如土、日食万钱的陋习,生活放荡不羁,追求奢侈豪华;此种性格有利亦有弊,有利的是交友多,有弊的是恨钱少。朋友们自然愿意与这种性格的人结交,尤其是在诗人生活困顿的唐朝时期。

官场不得意,社交却频繁,当时比他年轻很多的著名诗人都对其趋之若鹜,就连后来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因与其相交而深感荣幸。这种毫无节制的花销终究要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本事,而在挣钱方面,坦白地说,李邕确实也颇具实力。

李邕的《李思训碑》

李邕结交名士也为他挣钱提供了资源。史载:“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邕能文养士。”李邕虽然诗词较弱,但他的书法及碑铭颂文却名动天下。其书法自成一体,别具一格,人称“书中仙手”;由他亲自撰文甚至凿刻的书丹碑刻达八百余通,并开创行书入碑的先河。

由于李邕这种超乎常人的技能,也让他在业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当时有很多社会名流及寺庙道观,争相请他题字撰碑,李邕来者不拒,并且收取很可观的费用。至于他此项收益的丰厚程度,杜甫曾在《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一诗中,充分展现了李邕穷奢极欲的生活状态。

“丰屋珊瑚钩,骐驎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意思说:高大的房屋中挂着名贵的珊瑚帐钩;地面铺着麒麟图案的织物;马厩多匹紫骝马,案几摆满名剑,讲义气不虚度岁月。《旧唐书》也说,李邕接受的馈赠“多至钜万,时议以为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由此观之,李邕应是个不缺钱的人,且是个不珍惜钱的人。他钱财除维系自己豪华奢侈的生活外,有时也周济些失意文人。由于对自己的收入和开支缺乏清晰的规划和审度,他的收入极难维持挥霍无度的消费方式,辛苦所得的丰厚报酬最终竟显得杯水车薪。

加之为别人撰文的事也不是络绎不绝的,总有手头拮据的时候。每逢这种时候,他就把手伸向了州府的官银。若钱财系通过正当手段获得,无论怎样挥霍,皆属个性使然,他人亦无可厚非;但若通过收受贿赂或贪赃枉法获取,则涉及品德品行的严重问题。

他的小迷弟李白虽然在消费观念上与他相似,但在获取钱财方面则有本质区别。李白的资金来源于家族产业、婚姻纽带及资源变现,首次出川下扬州时怀揣三十万金,不到半年即花费精光。即使“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他也从未将手伸向官银。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当李邕不知收敛再次将手伸向官银时,也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或许此次挪用和贪污未必将他致死,但他平时恃才傲物,得罪不少同僚,加之遭遇奸相李林甫的落井下石,最终被朝廷派员到北海郡将七十高龄的李邕就地杖杀(即用棍棒活活打死)。

对于偶像的惨死,杜甫悲痛欲绝,他哭道:“坡陀青州血,羌没汶阳瘗”;李白亦感叹之极,大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邕生前诗词名不见经传,而他死后众多迷弟高手吟咏他的诗词竟名留青史。

当然,能够让众多后生倾心仰慕的李邕除了他推心置腹的交友、出手阔绰的买单之外,他的才华也是令众人所津津乐道的,他的文章、书翰、公直、词辨、义烈、英迈皆过人,在当时被称为六绝;他的文风铺排豪放,行楷沉雄俊迈。

李邕《岳麓寺碑》

李邕作为盛唐早期书法变革的关键人物,其体势似欹反正,笔力遒劲舒放;他还大胆提出“学我者死,似我者俗”的书学思想,鼓励创新;其书风及书学思想对苏东坡、赵孟頫等后世书家影响深远。传世的名碑有《岳麓寺碑》、《东林寺碑》、《李思训碑》等。

李邕《久别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邕在《岳麓寺碑》、《东林寺碑》等碑文中特意署名“前陈州刺史李邕书”,不知是当年孔璋舍身相救的情景令他终生难忘,还是他对在陈州任职时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心生愧疚,进而对陈地及其子民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虽然他的政治生涯因贪婪财富而终结,但在文化艺术方面却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撷生活点滴 汇世间精华

玄子原创作品 图片源于百度

来源:大婷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