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务员终极福利:伺候百岁老人直接入编!现代打工人破防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4 12:02 2

摘要:从免税配保姆到子女封官,甚至死刑犯都能回家尽孝,今天咱们就穿越回长安城,看看唐人如何把尊老做到极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唐朝可不是虚话!

这个盛世王朝对百岁老人的照顾堪称古代天花板!

从免税配保姆到子女封官,甚至死刑犯都能回家尽孝,今天咱们就穿越回长安城,看看唐人如何把尊老做到极致!

您知道唐朝老头有多金贵吗?

开元年间长安西市茶馆里,一群白胡子老翁喝着茶比嗓门:“我儿子昨天又被刺史塞了5匹绢!”

“这算啥?县太爷上个月给我家送了两筐岭南荔枝!”

这可不是炫富现场,而是唐玄宗搞的“敬老内卷”——活过百岁直接触发国家顶级养老套餐!

当年《东封敕书》刚颁布时,衙门差役挨家挨户登记老人年龄,家里要是有个百岁翁,第二天准有5个壮汉堵门口报到。

这些“侍丁”可不是普通佣人,个个领着朝廷俸禄,逢年过节还能从官仓领布料做新衣。

最绝的是侍丁名额能世袭——张家老爷子活到103岁,他家曾孙现在还在吃高祖留下的编制福利!

要说唐朝人伺候老人有多拼?

武则天那会儿洛阳城出过件新鲜事:波斯商人重金求购百岁老人穿过的旧鞋垫!

为啥?

原来长安“寿星坊”搞了个奇葩规定——商户雇百岁老人当吉祥物能免税!

有个胡商更绝,把自家102岁的汉人岳母供在店铺二楼,丝绸生意愣是做到西域36国。

您别以为这些侍丁都是苦力活。

天宝3年有个叫王二狗的长安混混,因擅长讲荤段子被选为百岁李太爷的专属陪聊,3年后居然混成县衙书吏!

这事儿还催生出《侍丁速成手册》,教人按摩捶背、斗蛐蛐、说评书等18般武艺。

更离谱的是,有人专门给老人喂西域葡萄酒续命,就为蹭个“孝子”名头好考科举。

唐朝司法系统对老人的偏爱简直突破天际!

听说过死刑犯请假回家尽孝吗?

贞观年间洛阳大盗刘黑子,判了斩立决硬是改成“带枷尽孝”,因为他家有个101岁的老娘。

这厮每天戴着20斤枷锁给老娘熬药,街坊们居然集体上书请求减刑。

最后武则天特批:等老太太百年之后再行刑!

结果您猜怎么着?老太太吃着儿子煮的粥多活了12年,刘黑子从青年囚犯熬成了中年孝子。

官员们更把养老当政绩密码。

陇西太守张文瓘的操作堪称一绝——他派人把辖内90岁以上老人的画像挂满衙门,美其名曰“寿星墙”。

有次唐德宗巡游看到这面墙,当场赏了他3级俸禄。

后来这哥们发现个BUG:把80岁老人年龄改到90岁就能冲业绩!

要不是户部查账发现某村80老翁集体“返老还童”,这骚操作能骗到退休。

要说最会钻政策空子的还得是民间。

开元7年幽州爆发“假爹风波”,地痞无赖们专挑孤寡老人认干爹。

有个叫赵四的混混,3年认了8个爹,硬是靠“孝子”名声混成里正。

这事儿闹到朝廷,官员们却吵翻了天——礼部说败坏风气该禁止,户部说养老率提升该鼓励,最后还是玄宗拍板:认爹可以,但得给老人养老送终!

长安黑市还流通着“侍丁指标”,明码标价转让伺候老人的名额。

天宝年间西市牙行里,1个侍丁指标能换3头牛!

更魔幻的是催生出“养老仙人跳”:专门有团伙教老人装痴呆,就为多骗几个侍丁名额。

直到某次大理寺卿微服私访,发现某“百岁老人”居然偷偷去平康坊嫖妓,这灰色产业链才被捅破。

盛世余韵

那些被5个侍丁扶着逛曲江池的唐朝老寿星们,吃着胡商进贡的葡萄干,听着龟兹乐师弹的琵琶曲,估计做梦都想不到

自己多活1年,儿孙就能多领1年免税田;自己多咳一声,衙门就得派太医来请脉。

从波斯商人供奉的鞋垫到刑场特批的尽孝假期,唐人硬是把养老做成了全民运动。

如今西安出土的唐三彩里,那些坐在胡床上的含笑老翁像,倒像是给这个把敬老刻进DNA的王朝,留下了最鲜活的注脚。

来源:小羽和园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