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创作从审美需求开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03:21 2

摘要:王选民大师盆景造诣精深,讲座中深入剖析了审美需求与盆景创作的内在关联,系统阐述了“审材立意”“取势定势”“枝法表现”“章法布局”“留白”等核心环节的审美意蕴。

盆景创作从审美需求开始

王 选 民

编者按:2025年4月24日,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选民在南京盆景乐园直播间以《盆景创作从审美需求开始》为题,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

王选民大师盆景造诣精深,讲座中深入剖析了审美需求与盆景创作的内在关联,系统阐述了“审材立意”“取势定势”“枝法表现”“章法布局”“留白”等核心环节的审美意蕴。

现将讲座精华整理刊发,以缴读者。

王选民做《盆景创作从审美需求开始》讲座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审美需求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一种,通过审美,人们可以“寄情于物”,从而激发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使心灵得到安宁和愉悦。所以说审美可以提升生活质量。

一、审美:盆景创作的基石

(一)发现美

人类具有天生的感知能力,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等生理感官接收外界事物的形状、色彩和声音等美的信息。然后进行理性的欣赏判断、评价分析,最终产生对美的向往和需求。

盆景是典型的审美对象。盆景人既懂得审美,也需要审美,他们具备发现美的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形成的,它需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体验,对美的事物保持兴趣并具备敏感性,同时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善于发现美、捕捉美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法自然”,即研究造化之理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深入研究审美对象,才能获得正确的认知,在盆景创作中才会有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因此,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是提升创作水平的基本保证。

陕西黄帝陵盘龙岗上的“龙角柏”,其枯死后经千年风化,木质纹理成为欣赏的重点。从局部到整体,木质的风化程度有深有浅、有虚有实,线条之美出神入化

云南丽江古城木府的一棵直干圆柏,它高耸挺拔,健壮有力,富有刚劲之美

(二)创造美

创造美是审美需求的自我实现过程。其特点是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创作对象和表现形式,并且合理选用创作方法,来实现作品的自我欣赏和肯定,从而获得情感愉悦。

就盆景创作而言:首先,作者要有明确的思想指导与精神内涵;其次,需选择适宜素材。素材选择至关重要——它既是创作对象,也是激发灵感与创作欲望的动力。素材丰富多样,作者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素材的形象特征与内在质感必须符合创作目的与审美标准,这是实现形象创造愿望的基础。至于创作方法与技巧,则应依据素材的特点与艺术形式的具体要求而定。

河南嵩山嵩岳庙的一棵千年古柏,其树干直径约2m。木质的自然风化以及树干上的疤结、洞穴,是这棵古柏的审美重点

二、盆景的创作规律

从盆景艺术的特性和创作规律来看,盆景创作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它始于审美需求与创作欲望:当作者获得理想素材后,会对其分析评估,进而激发创作灵感与欲望。接着,构思并确定创作方案与制作方法,再依方案逐步制作。在此过程中,通常需要在各个环节合理运用造型技法,如整形、修剪、雕刻、嫁接等,以实现理想造型。造型技艺与方法固然重要,但真正的难点并非技术本身,而在于作者进入创作状态时,是否具备所需的综合创造能力。

□河南省登封市嵩阳书院著名的古柏树“二将军”,树龄4500多年,树干直径约4m。其古朴沧桑之美震撼人心,是盆景学习者必须观摩的一棵“神树”

这棵黄山松的拍摄角度非常好,可以欣赏学习松树枝干的天然美:大枝千的伸展力和小枝叶之间自然分布的层次感。站在大树下,能感受到生命气息的力量是多么神奇

这棵树的树形和枝叶的色彩所呈现的自然气息,宛如一幅画。我们要关注的,是树干的自然过渡,以及枝叶之间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留白,这正是学习章法的天然教材

具体而言,作者首先要依据创作规律确立主题与指导思想。在特定艺术主张与精神的主导下,通过深入剖析素材的条件与特点,确立满意的创作方案。该方案应明确艺术形象、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继而,选定具体的制作方法与造型技术。

尤为关键的是,作者能否运用章法布局指导形象创造。章法至关重要——缺乏其指导,每个造型环节都难以达成目标。若脱离章法在局,枝法便无法合理定位,枝法定位失准,将导致树势间架结构陷入无序状态(表现为杂乱、不自然或不美),进而使层次结构失调,最终无法呈现理想的树势。

因此,盆景创作必须遵循其法则,每一步都应力求有理有据、有章可循,此乃每一个盆景作者应恪守的准则。

在长期实践中,我将多年创作经验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审材立意”,然后是“取势定势”。接下来,当开始动手制作时,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枝法表现”了。枝干的定形定位离不开章法的指导,因此,“章法布局”是实现艺术形象创造的基本保证。

这棵饱经岁月磨砺的高山柏,其树龄难以估计。我们重点学习欣赏其枝千的丰富变化,以及枯死部分的风化现象。绿色枝叶的自然结顶也是非常重要的看点。这些天工造化的奇特之美,令人百看不厌,能引发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共鸣

(一)审材立意

盆景制作所需要的素材包括各种树桩毛坯及各种天然纹样的、具备审美特质的石材。由于树种的不同,树形更是千姿百态。素材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作者需要对其进行认真审视研究和分析构思。通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繁中求简等方法,把优点提炼出来,即古人所言“度物象而取其真”。这个“真”就是作者所需要的、具有审美价值的部分。例如:树桩的形态如何?苍老程度怎样?根盘结构如何?树干过渡是否自然?枝干出位是否得当?树干有无疤结、洞穴或人工截锯痕迹?枝干线条是直是曲?其形质属巧或拙?呈现刚健雄浑之美,还是婀娜多姿之态?这些具体到每一棵树上的形象特征,兼具美丑。作者须经深思熟虑,方能决定取舍。

以侧柏为砧木,嫁接圆柏枝条,改良品种

这是嫁接整形5年后的效果,尚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复整。成形后,再更换一个合适的观赏盆

经过精心研究,作者需要进一步确定制作方案,即进入“立意”阶段。这一阶段涵盖诸多要点:如何充分发挥素材的优点,以及怎样改造弥补素材的缺点;构思未来作品的形象;明确制作过程中要运用的造型技法,比如是否需要采用嫁接、雕刻等工艺;是否有需要特殊整形的枝干;预估该作品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制作完成,同时规划第一个阶段应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后续每年的连续性作业如何有序安排。为保障整个制作流程的顺利推进,这一切都必须制订详细且合理的作业计划。

这是一棵苗培黑松素材(摄于2007年),准备制作成一棵高干松

经过十几年的养护与创作,树高125cm,树干已显得苍老许多,枝法的表现亦进入观赏期,命名为《形瘦神气远》(摄于2020年)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个方案的产生是由素材激发创作灵感而引发的。从艺术反映论的角度来看,这是由创作素材所引发的情感。作者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热情是“心感物”的结果,是在素材的激发作用下产生的创作动力。而这一动力源于创作者的审美需求和愿望,它能够推动创作步骤进一步向前发展。通常来说,这个创作环节和过程是无法绕开的。

这棵黑松是笔者2003年获得的素材。经过十几年的制作,树高120cm,塑造出高山斜干松的树势。树干与各级过渡枝已臻成熟,进入观赏佳期。整体树势舒展豪放,枝干充满张力,命名为《云寒势未收》(摄于2020年10月)

(二)取势定势

取势定势是继审材立意之后,深化作形象的重要步骤。它包含构建具体的姿态体势作为理想的表现形式,即确定要创造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在具体形象上,还要表现出作品的势态特征。也就是说,从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到内在的气质精神都要定格定调,这就是作者努力而为的取势定势。正常情况下,能够进入这个阶段的作者,说明他已经“胸有成竹”了。

这棵高干圆柏原本叶性不佳,后经嫁接改良了品种。经过十余年的整姿造型,枝干成熟度已臻佳境,进入最佳观赏期。高干古柏在审美上独具魅力,首先树态须具苍古特征,如树干木质坚硬而风化自然,水线饱满且富有生命力。此树整体树势昂扬向上,又侧倾一方,具有明显的伸展力,舒展豪放而又飘逸酒脱(摄于2022年)

那么接着可能要问:确立一个理想的树势需要哪些条件?决定树势的依据又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作者的综合素质最为关键。这包括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审美经验,以及其对作品所寄托的精神内容的把握。按常理来说,作者在审材立意之前,已经对自然景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自然美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经验。由此可以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才是取势定势的根据和契机!尽管素材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树姿千变万化、神采各异,但作者都能做出符合自己思想情感需求的正确选择。这种树势姿态特征一定是自然景物典型化的结果,也一定是作者审美情感和个性的流露,是精神气质的寄托。

在艺术形象的创作实践中,古人早已有理论经验总结。清代管重光在《画签》中指出:“得势则随意经营,一偶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皆非。”这精辟地点明了“取势之法”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关键作用。清代钱杜在《松壶画忆》中亦有“树无他法,只要枝干得势,则全幅振起”的记载。此处的“得势”,既指取势的方法,更强调艺术形象表达的准确性。可见,取势定势在艺术形象创作与表达过程中的地位何其重要!

以盆景为例,一件成功的作品既能准确表现景物外部形象的态势,又能借助有形的树势来抒发作者的胸中之势。这正是“取势定势”所追求的效果和目的。

(三)枝法表现

何谓枝法?枝法是树木盆景中枝与干造型的具体表现手法,是枝干形象创作的法则。该术语源自中国传统绘画中描绘树木的技法。

树木的形态结构包含根、干、枝、叶。从根基到主干,再至枝叶,树木呈现由下而上、由粗渐细的层级递变。无论枝干是直是曲,这种由粗至细的渐变过渡是其生长的基本规律。枝干的奇特或怪异形态,通常是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异常发育现象。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怪拙和奇特同样属于美的范畴,对盆景创作者来说,它们往往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审美价值—作者深谱其背后蕴藏的自然规律与自然美本质。正是凭借这种审美认知与意趣,方能创作出具有险奇之美的枝干效果。

那么,在取势定势之后,作者接下来就要选择合适的枝法来具体塑造枝干形态。此阶段至关重要,不仅考验作者的造型能力,更检验其创作毅力。因为有些主要观赏枝的造型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次整形就能达到理想效果。很多时候,需要经过数年时间和多次整形才能呈现理想造型,这在盆景创作中是很常见的。因此,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高超的技术手段,还要求其技术全面。最终,枝法的美观程度与“功力”的深厚与否,是评判的关键。“功力”在此体现为:枝干造型的合理性、干是否老道,以及是否具有古树的沧桑韵味等。

清·王石谷《江干七树图》,画面中间的两棵树是松柏两边是落叶的杂木树。这些树木的枝法表现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点

小枝的枝法表现是盆景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小枝指树枝的末端,即枝梢。不同树种的枝性、芽性和叶性各不相同,它们的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也各有特点。这要求作者对每一树种的特性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例如,松树与柏树存在明显差异,而品种繁多的杂木树种也各具特色。然而,尽管树种各异,它们作为树木的基本特征和共性是一致的。

这是一棵璎珞柏的垂枝式造型,其枝法表现酷似垂柳,值得参考

在审材立意、决定枝法表现时,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各树种小枝的个性。这些个性特征具有独特的典型性。唯有深刻领悟“师法自然”的真谛,方能在创作中避免表现失当,杜绝“张冠李戴”。

这棵五针松树高112cm,从素材到作成形耗时12年。创作重点在于枝法的表现和树的整体布局。高干树顶端枝叶向上生长,体现了植物的向阳性与顶端生长优势,这是植物生长的自然现象。而下面的弱枝下垂或下挂现象,则是由于这些小枝缺乏生长优势。在造型时,处理这些下垂小枝有一定难度:一是要求下垂枝的长短、粗细过渡自然;二是要使线条流畅且富有生动美感

中国传统绘画中描绘小树枝条的语,如“鹿角枝”与“蟹爪枝”,如今也被盆景作者广泛借鉴,用以描述枝法形象。南朝宋画家陆探微有云:“穷理尽性,事绝言象。”此言意指:作者在创作之前,应深入研究创作对象的规律和特性,不仅要观其外在形貌,更要洞悉其内在造化机理。如此,创作方能不失其“真”。

这棵苗培的纪州真柏已经40多年了,是早期的嫁接苗。如今树高56cm,已颇具年功。这种小中见大的柏树造型主要表现在枝法上,根据该树种的叶性特征师法自然并将其典型化再现是造型的依据

(四)章法布局

何为章法?最早是指诗文布局谋的法则。章法只是一个纲领,在实施布局应用时,它包含了许多具体的方法,例如主与次、虚与实、高与低、透与露等矛盾的处理与安排。可见,这些方法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上。盆景亦是如此,下面我们谈谈盆景的章法。

章法是盆景造型布局的法则。它及枝与干、枝与枝、树与石之间层次结构的布置安排。我们常用“定枝定位”这个词来形容枝干的造型和位置安排。从方法上来说,就是通过章法布局来实现定位的。如果没有法则作为指导,就谈不上合理的布局;而没有合理的布局,也就无法获得理想的树势。

古人画论中的“置陈布势”和“经营位置”,其核心意思都是构图布局的原理。所谓“经营位置”,是指作者经过思考和度量后,将枝干安排在最合适的位只有准确地定枝定位,树势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在盆景造型过程中,我们经常引用这些理论法则来指导造型布局。下面,我们引用几个主要布局方法来分别进行论。

1.主与次

主与次的关系也常被称为主与宾的关系,二者意思相同。在实践中,这一概念也比较容易理解。占据主要位置的通常是主题、主角、主景,例如山水盆景中的主峰,或者一棵树的主要观赏枝和突出的观赏部位,这些都是需要重点突出的部分。

就树的主干而言,它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树枝也有长短粗细之分。从枝干的每一个层次和每一个结构部分看,都存在主次之分。一棵树上的“亮点”,往往是造型美观且引人注目的地方。特别是主要观赏枝,其位置、形状变化、树势的伸展力以及延伸方向,都会产生超乎寻常的美感。因此,突出主体是作者创作中的重中之重,需要用心用力去打造。

多干式盆景有“一本多干”的形式,看起来像是多棵树,但树根是一体的,生命力相连。也有通过多棵树组合而成,每棵树都是单体的。其中,两棵树的组合称为双千式,三棵树及以上的组合则称为多干式或丛林组合式。

在组合多干式盆景时,需要选取一棵高度较高、粗度较大且形状美观的树作为主树,其他树则作为陪衬。陪衬树的位置安排应服从主树,这就是分清主次,

不能平等对待。如果树干的高与低粗与细以及形状都近乎相同,那么就会主次不分,效果平淡无奇。

著名画家陆伊少的经典画论指出:“四平八稳,则不见气势。破平之法,是在险绝,险绝一定要有倾向性。”所谓的“险绝”和“倾向性”,就是要打破枝干的相对平衡状态,突出主体,从而营造树势的伸展力。其他树的定形定位都要服从于主树,使整体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2.虚与实

虚与实是章法布局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就一棵树来说,枝叶茂密处为实,稀疏处为虚;枝干粗壮处为实,细弱处为虚;枝干粗笨且有结疤处为实,有空洞处为虚;枝干色泽浓重处为实,色泽浅淡处为虚;有形的根、干、枝叶则为实,空白处为虚……一般来说,虚的部分具有空灵感,而实的部分则展现出稳重厚实、静气内敛的视觉效果。

在一棵树上,虚与实是互为相生的关系,没有虚就没有实。如果二者搭配得当,整体上就会显得和谐统一,从而产生“气韵生动”的效果。虚实相生,生的是“气”,产生的结果是“势”。只有这样,树势才会灵动有神韵,才会具有伸展、振起的动势。

在实践中,虚与实的布局是非常灵活的,且不是孤立的。它和大与小、疏与密、透与露等矛盾法则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在临场应用时需要综合分析,使多种矛盾达到共生共存、和谐统一的效果。

在这些问题上,古人已有丰富的经验和论述:“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意思是说,在布局时要巧妙构思,灵活运用多种矛法则。因为一切法皆由心生,心感于物而生动,才能偶然得之,妙趣横生。

大家都知道“空间有美”这一概念,它就是在布局时通过留白的手法而产生的美效果。这一手法与虚与实的表现方式密切相关,都是通过有形的根、干、枝、叶在空白中的对比,来凸显其美感。这种留白的视觉效果是营造气息神韵的最高境界。

这棵直干圆柏笔者入手已有20多年,素材来源于苏州太湖西山岛。图为嫁接改换品种15年后的效果。其重点看树干的苍老状态和枝法的运用,整体看章法布局的树势效果

3.疏与密

在布局时,疏与密是一对量的结合,也就是多与少的搭配。树的枝干有多有少,有粗有细,也有长有短。枝叶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平整和均衡。如果枝干疏朗、舒展、流畅,节奏感就清晰,势的延伸力就能顺畅凸显。但如果过于稀疏,就会造成枝的无力松弛。枝叶密处具有沉稳和平衡树势的效果,如果过于密集,就会造成板滞和沉闷,气息不能通达流转。如果疏与密处理得巧妙,该疏的地方就疏,该密的地方就密,疏密有致、气息通达,才是最高境界。

其实,疏与密二者的结合是一个相关联的整体。在实践中,多与少、疏与密是通过渐变过渡来实现的。从手法上来看,它是为了相互对比和相互衬托。所以,疏密有致是一种相生相助、互为因果的关系。最终达到枝叶之间过渡自然,气息流畅,整个画面呈现出生机盏然的视觉效果。

在创作实践中,疏与密、虚与实这些矛盾法则是考验作者布局能力的重要指标。一位成熟的作者会把这些法则当作法宝,将各种矛盾处理得有条不紊、清晰通达。

这棵五针松是国内的园培素材,树龄40多年。2007年,它被移入诚树园,照片是5年前拍摄的。其枝法的造型和树势的章法表现是欣赏的重点

这件水旱盆景是经典之作其章法布局和枝法的表现可谓炉火纯青。树石结合营造地貌的手法,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4.透与露

透,即通透,指视线能够穿透过去看到对面的空间;露,则是后方物体得以显现。透与露的核心在于确保视线无阻,避免前景遮挡。在布局章法中,透、露与留白有着相同的作用。留白是空间向外展开的,可以是无限的宽广;而透与露则是通过空间穿透,展现对面物体的部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透与露这对法则在盆景布局中到底有多重要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在安排层次关系时,如果没有透与露的处理,没有空间的划分,就不会产生层次感和立体感,枝干的结构也难以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一棵树上会有许多看点,也就是美的部分。例如一个疤结、一个洞穴、一段形象富有变化的木质纹理(舍利部分)、一段美感很强的枝干造型等。这些部位都需要通过布局手法来展现。能否达到目的,就要看作者是否具备一双慧眼,是否能够做到心手合一,巧妙安排。如果作者胸有成竹,作品就能展现出妙趣横生、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效果。

这件一本多干的石榴盆景是从小树苗开始培育的,堪称果树盆景的经典之作。可点欣赏和学习作品的布局章法以及石榴树的枝法造型

5.布白

布白也称留白。盆景创作贵在取势,取势要得法。这个法即是布局章法。作者利用虚与实、疏与密、透与露和合理布白等手法,把有形的树干枝叶合理安排到位,使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空白”之间产生出气韵生动的效果,从而凸显树势的风姿神韵。可见,要产生如此生动的“画面”,留白布势是多么重要!

留白是一种方法和技巧,也是强化物象“树形”的手段,其目的是扩展物象之外的“境”。需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布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法则,要运用好这个方法和技巧并不简单,非成熟的作者很难驾驭,这不仅需要眼光和眼界,还需要能力。

能留出大的空白,可展现天地的宽阔和灵气。在枝叶之间留出空白,可让虚实相生,气韵灵动。在主树周边留白,可加强主体动势的伸展,以强化树姿的美感。枝与枝之间、枝与干之间的留白,可形成气息通透的效果,还能使看点更直观。线条的流动和节奏韵律,都要通过布白才能达到目的。

在美与丑、曲与直之间留白,可强化枝干美的视觉效果,使枝干的变化走势更加生动直观,妙趣横生。在多干组合和水旱盆景的布局中应用留白,既能鲜明地突出主体,又能增加景物的多样性。如需要打破均衡平整时应用留白,可以达到变化中求统一、平整中有变化的效果。在强化树势的延伸力时留白,可以凸显动势的运动方向,同时还能平衡树势的险奇。在盆面上做地貌空间布置时留白,不但能营造地貌的景象,还能衬托主体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力。

总之,留白是每位作者都应掌握的创作法则。在艺术创作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它,因为空间处处蕴含着美。一枝一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寄托都是在空间中得以实现的。

章法布局的矛盾法则,除了以上所说的之外,还有高与低、大与小、深与浅等等。总之,法则的应用是综合性的、多样性的,而不是单一的。在实践中,要根据创作目的,针对素材的复杂性,灵活而巧妙地运用布局手法来解决各种矛盾,从而突出主体,展现全局。

作者在学习阶段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整体到局部都要用法则来指导创作,多实践、多体验,久而久之,自然会运用自如,也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