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宇文泰,北周的实际缔造者,一手创立府兵制;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死后被追封唐国公;独孤信更绝,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隋文帝杨坚、唐高祖的父亲李昞,成了三朝国丈……
文|老达子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多半听过八柱国的说法:那是南北朝末年,西北关陇大地上一群比皇帝还像皇帝的人物。
宇文泰,北周的实际缔造者,一手创立府兵制;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死后被追封唐国公;独孤信更绝,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隋文帝杨坚、唐高祖的父亲李昞,成了三朝国丈……
这八个手握重兵、世代联姻的家族,加上麾下十二大将军,组成了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超级朋友圈,后世称其为关陇集团。
它不是某一个家族的独裁,而是鲜卑军事贵族与关陇汉族豪强的强强联合。就像一棵从西北黄土里长出来的参天大树,树根盘绕着周秦的旧土,树枝伸展到隋唐的天空,连皇帝的宝座都得靠它的枝桠支撑。
今天老达子要跟大家聊的,就是这个藏在历史幕后的大佬。它如何从南北朝的乱世里攒局?如何一手捧起隋唐两代王朝?又为何在盛唐中期逐渐消失呢 ?读懂了关陇集团,你才算真正读懂了从分裂到统一、从乱世到盛世的中国密码~
要讲关陇集团的攒局逻辑,得先把时钟拨回南北朝最乱的分家时刻,也就是北魏的崩溃,这才是这个西北贵族天团的起源剧本。
北魏本来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孝文帝拓跋宏为了汉化,把首都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带着鲜卑贵族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比如拓跋改成元)。
但他万万没想到,这波汉化把国家分成了两半:洛阳的新贵(跟着皇帝迁都的鲜卑贵族,变成了穿汉服的贵族,天天和汉族士大夫吟诗作对,早忘了草原上的骑马射箭)和北边的老兄弟(守卫边境的六镇军人,还是穿皮甲、骑快马的草原汉子,却因为没文化被洛阳贵族鄙视)。
公元523年,六镇军人终于忍不了了,爆发了六镇起义。这场起义像一颗炸弹,把北魏的江山炸得稀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军阀们互相攻伐,最后两个超级军阀把北魏拆成了两半:
东边的高欢:控制了河北、河南一带(东魏),手里有六镇起义的主力军,兵多粮足,是有钱有枪的壮汉;西边的宇文泰:带着武川镇的老伙计(比如李虎、独孤信),抢下了关中、陇右(今天陕西、甘肃一带),建立了西魏——但他手里的牌,那叫一个烂。宇文泰很清楚:光靠鲜卑老兄弟,根本打不过高欢。要活命,必须找合伙人。而他的合伙人,就是关陇地区的汉族豪强。
为什么是关陇汉族豪强呢?因为他们是西北黄土里的土皇帝:手里有土地、有私人武装还有民心。宇文泰的算盘很清楚:我出鲜卑骑兵的战斗力,你出土地、粮食、部曲,咱们合起伙来,才能跟高欢掰手腕。
但合作不是搭伙吃饭那么简单,要想让鲜卑军人和汉族豪强变成一家人,必须有强绑定机制。宇文泰用了三套组合拳:
第一套:府兵制
宇文泰创立了府兵制:把鲜卑的兵户制(士兵世代当兵)和汉族的部曲制(私人武装)揉在一起,搞出了兵民合一的制度:
鲜卑军人:保留军事贵族的身份,世袭军职;汉族豪强:把自家的部曲编入府兵,由国家统一指挥,但豪强可以当府兵将领,还能世袭;士兵平时种地(解决军粮),战时打仗(解决兵源)。这招太妙了:鲜卑人有了稳定的兵源,汉族人有了国家认可的军事地位。比如李虎(李渊的爷爷)本来是汉族豪强,带着自家部曲加入府兵,后来成了八柱国之一;杨忠(杨坚的父亲)是鲜卑军人,跟着宇文泰打仗,也成了十二大将军。
第二套:赐姓
宇文泰给汉族豪强赐鲜卑姓:比如李虎被赐姓大野氏,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赵贵被赐姓乙弗氏。
这不是简单的改名字,而是身份认同的绑定:你既然姓了鲜卑姓,就是鲜卑军事贵族的一员了——能进宇文泰的核心圈子,能世袭军职,甚至能和鲜卑贵族通婚。比如李虎改了大野氏后,他的儿子李昞(李渊的父亲)就能娶独孤信的女儿(鲜卑贵族),直接把两家绑成亲家。
第三套:通婚
如果说赐姓是身份绑定,那通婚就是血缘绑定。宇文泰让鲜卑贵族和汉族豪强互相嫁女儿,把各个家族的户口本绑在一起:杨忠的儿子杨坚娶了独孤伽罗,等于和宇文泰、李虎两家都成了亲家。李虎的孙子李渊也娶了窦氏(宇文泰的外孙女),又把自己和宇文家族绑得更紧了。
这波操作下来,关陇集团的各个家族,早就在血缘网里缠成了一团:你是我姐夫,我是你妹夫,皇帝是我外甥,大臣是我舅舅。哪怕有人想搞分裂,先得问问家里人同意不同意。
当这三套组合拳打完,关陇集团的核心框架就成型了——八柱国(8个最高军事首领)+十二大将军(12个次一级军事首领),再加上他们的子孙后代,组成了能打天下、能治天下的超级天团。
先说说八柱国的权力结构:
宇文泰:总瓢把子,西魏的实际统治者,管着所有军队,是集团的大脑;元欣:北魏皇室的代表(姓元),挂个名撑门面,没有实权(毕竟宇文泰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剩下六位: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这才是真正的合伙人:再说说十二大将军:
比如杨忠(杨坚的父亲)、李远(李弼的弟弟)、贺兰祥(宇文泰的外甥)——他们是八柱国的副手,但同样手握重兵,而且都是自己人:要么是八柱国的子侄,要么是姻亲。比如杨忠,跟着宇文泰打了一辈子仗,后来被封隋国公,他的儿子杨坚,就是靠这个国公身份,后来篡了北周的皇位。
这个天团的厉害之处,在于军功+姻亲的双重保险:你要进圈子,必须能打(比如杨忠,从士兵做到大将军,靠的是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其次要能稳地位,必须联姻(比如李渊,因为母亲是独孤信的女儿,才能继承唐国公的爵位,后来晋阳起兵时,关陇集团的老伙计们都愿意跟着他干)。
如果把关陇集团比作一家历史投资公司,那西魏就是它的创业工作室,北周是壮大期项目,隋是统一期IPO,唐则是盛世期品牌。这四个朝代的诞生,本质上是集团用资源整合一步步实现历史目标的过程。
1.西魏
宇文泰建立的西魏,说是国家,倒更像关陇集团的家族联合军:没有固定的财政,靠集团成员凑份子;没有正规的军队,靠鲜卑骑兵+汉族部曲拼拼凑凑;连皇帝都是北魏皇室的吉祥物(元欣),真正说话算数的,是宇文泰牵头的八柱国会议。
但就是这么个草台班子,却在沙苑之战(537年)里,用集团合力打出了生存空间。
当时高欢带着20万东魏大军,沿着渭水直扑西魏首都长安——宇文泰手里只有1.2万府兵,连粮食都不够吃(史载军士有饥色)。这时候,关陇汉族豪强韦孝宽站出来,给宇文泰递了张地形图:沙苑(今陕西大荔)那片全是芦苇荡,咱们可以设伏,把高欢的大军引进来‘包饺子’。
宇文泰立刻懂了——这是集团的优势互补:鲜卑人善骑射,适合突袭;汉族人熟悉地形,适合设伏。于是他把府兵分成两部分:鲜卑骑兵和汉族步兵。
等高欢的军队冲进芦苇荡,宇文泰一声令下,鲜卑骑兵像尖刀一样从芦苇里窜出来,把东魏军队冲成碎片;汉族步兵则围成圈,用长枪砍杀突围的敌人——这一战,东魏被斩首6万,高欢带着残兵连夜逃回河北。
沙苑之战的意义,远不止保住了西魏,它让集团成员真正意识到:咱们合起伙来,能打硬仗! 李虎的部曲立了功,分到了更多土地;韦孝宽出了谋划,当上了雍州刺史;宇文泰则巩固了集团话事人的地位——从此,关陇集团从松散联盟变成了利益绑定的团队。
2.北周
宇文泰死后,侄子宇文护拥立宇文觉代西魏建北周(557年),但真正让北周雄起的,是周武帝宇文邕——他是个懂集团规则的皇帝,知道要灭北齐、统一北方,必须喂饱集团成员。
宇文邕做了两件挠到集团痒处的事:扩府兵和推均田。
577年,宇文邕带着北周军队灭北齐,等宇文邕进入到北齐的首都邺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北齐的土地分给关陇集团成员,这不是皇帝赏功臣,而是集团分红:你出了力,就拿应得的好处。
3.隋
北周灭北齐后,本来能一统天下,可宇文邕早逝(578年),儿子宇文赟(周宣帝)是个败家子:天天杀大臣(连宇文宪都被他赐死)、抢美女,甚至把皇位传给6岁的儿子宇文阐,自己当太上皇瞎折腾。
这一下,关陇集团慌了——宇文赟的胡作非为,等于砸集团的饭碗:杀宇文宪、收刮民脂民膏、立小皇帝。这时候,杨坚站出来了,他是集团内定的接班人:父亲杨忠是十二大将军,是集团开国元勋。
独孤伽罗看出了机会,给杨坚吹枕边风:“现在集团都怕宇文赟乱搞,你得站出来当‘话事人’——再不动手,咱们杨家要被灭门!”
于是,杨坚立刻行动:先拉拢集团文臣派(比如高颎、李德林),再搞定集团武将派(比如韦孝宽、杨素),最后发动了政变,杀了宇文赟的亲信,逼着小皇帝宇文阐禅位(581年),改国号为隋。
杨坚代周的本质,不是改朝换代,而是关陇集团换了个CEO。原来的CEO宇文家败家,现在换杨家这个更靠谱(当然,这个靠谱是跟之前相比)的成员来管公司。
4.唐
李渊能建唐,说穿了就是关陇集团的“三代传承”:祖父李虎是八柱国,跟着宇文泰打天下,被追封唐国公;母亲是独孤信的四女儿,和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是亲姐妹;妻子窦氏是宇文泰的外孙女(父亲是窦毅,北周大将军;母亲是宇文泰的女儿)。
617年,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第一个来投靠的是长孙顺德(长孙皇后的叔叔,集团成员),带了500个部曲;接着是刘弘基(父亲是北周官员,集团成员),带了300匹马;连晋阳当地的豪强武士彟(武则天的父亲)都捐了钱——不是因为李渊仁义,是因为他是集团的自己人,跟着他干有好处。
李渊起兵后,打的旗号是废昏立明,拥立代王杨侑(杨广的孙子)。这其实是集团的话术:“咱们不是反隋,是帮隋换个靠谱的皇帝。”
等李渊打进长安,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集团成员的股权升级:李虎的子孙封郡王,比如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封秦王;独孤家的子孙封国公,比如独孤伽罗的侄子独孤怀恩封赵国公;汉族豪强比如韦孝宽的子孙,封刺史(掌管一州的军政)。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更是关陇集团的盛世成果:
经济上,延续均田制,让集团成员的土地更多(比如长孙无忌分了100顷田),农民也有田种,粮价从隋末的一斗千钱降到一斗三钱;军事上,用府兵制,让集团成员的部曲变成国家军队,比如尉迟敬德(虽不是关陇出身,但娶了集团成员的女儿,融入圈子)带府兵灭了东突厥;政治上,用关陇+山东+江南的混合班子,但核心还是关陇集团——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长孙无忌(集团核心,李世民妻兄)、杜如晦(关陇汉族豪强,祖父是西魏官员)、房玄龄(娶了卢氏,卢氏是关陇关联家族)占了一半。连玄武门之变,都是集团的内部决策:李世民能赢,靠的是长孙无忌的谋划、尉迟敬德的武力,还有房玄龄的舆论支持——这些人,全是关陇集团的自己人。
从西魏到唐,关陇集团打造四朝的本质,从来不是效忠某一个皇帝,而是维护集团的共同利益:
西魏时,集团需要生存,所以捧宇文泰当话事人;北周时,集团需要壮大,所以捧宇文邕当皇帝;隋时,集团需要稳定,所以换杨坚当CEO;唐时,集团需要盛世,所以捧李渊、李世民当代言人。就像一家公司:
创业期,需要能打硬仗的老板(宇文泰);壮大期,需要会扩盘子的老板(宇文邕);稳定期,需要懂管理的老板(杨坚);盛世期,需要会搞品牌的老板(李世民)。而关陇集团,就是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不管换多少个CEO,董事会的核心成员永远是那批人:鲜卑军事贵族(宇文、独孤)+关陇汉族豪强(李、杨、韦、杜)。
读到这里,你应该懂了:隋唐盛世不是某一个皇帝的功劳,是关陇集团用百年整合攒出来的结果——它把鲜卑人的武力、汉族人的智力、关陇土地的生产力绑在一起,用通婚、赐姓、府兵制织成一张利益网,然后一步步把分裂的北方拼成统一的国家,把乱世的碎片拼成盛世的画卷。
关陇集团能长期主导政治格局,不是因为欺负人,而是因为解决了当时社会的核心问题:胡汉对立、贵族腐朽、权力失控和分裂割据。
直到盛唐中期,科举制才打破了贵族垄断(寒门子弟能通过考试当官,不用靠集团),江南经济超过了关陇(集团的土地蛋糕变小了),外来户(比如武则天、安禄山)开始挑战集团的权力,这个西北贵族天团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留下的胡汉融合军功本位利益绑定的逻辑,却影响了中国历史近千年——比如唐朝的开元盛世,其实是关陇集团的余韵;比如宋朝的重文轻武,其实是对关陇军功贵族的反思。
读懂了关陇集团的厉害之处,你才算真正读懂了——从分裂到统一、从乱世到盛世的中国密码:不是强权,是整合;不是压迫,是共赢;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
就像关陇集团的创始人宇文泰说的:我不是要当皇帝,是要让大家一起活下来,一起赚大钱。——这,就是长期主导的终极秘诀。
来源:老达子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