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中美在科技、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竞争已进入全方位、深层次阶段,这场竞争不仅关乎两国发展前景,更影响着全球格局的走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民的认知共识与行动自觉是国家应对挑战的重要基石。然而,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五种不良现象,正悄然消解着我们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文/保明
当前,中美在科技、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竞争已进入全方位、深层次阶段,这场竞争不仅关乎两国发展前景,更影响着全球格局的走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民的认知共识与行动自觉是国家应对挑战的重要基石。然而,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五种不良现象,正悄然消解着我们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亟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一、盲目乐观:误判形势的“温水效应”
(一)对自身实力的片面放大
1. 科技领域的“超越幻觉”:我国在5G、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我国5G基站数量占全球比重超70%,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这让部分人产生“全面领先”的误判。但实际上,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高端芯片自给率仅为16%,在光刻机等核心设备制造技术上,与美国及其技术联盟存在较大差距。一些自媒体却片面宣扬“芯片自主已实现”,这种盲目乐观可能导致对技术攻坚的投入松懈,忽视了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面临“卡脖子”困境。
2. 经济优势的静态认知:2024年我国GDP总量达135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仍不足美国的1/4。从产业结构看,美国在高端服务业、知识产权收益等领域优势明显,如美国在全球高端金融服务市场的份额占比约为30%,主导着全球金融规则的制定;而我国制造业占比较大,在迈向产业高端化的进程中,仍需攻克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难题。部分人仅依据GDP总量对比,断言“经济超越近在眼前”,忽视美国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的控制力,这将影响我国对经济竞争长期艰巨性的准确判断。
3. 制度优势的简单化解读: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应对重大挑战时成效显著,如疫情期间迅速调配资源、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短时间建成。但一些人将其绝对化,认为“美国制度已全面落后”。事实上,美国在基础研究投入(2024年占GDP的3.5%)、顶尖科研人才储备(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占比约40%)等方面仍保持领先。我们应客观看待两种制度,取长补短,盲目否定对手只会陷入战略误判。
(二)对竞争风险的严重低估
1. 技术封锁的“短期化”认知:自2018年起,美国持续升级对我国的技术封锁,2024年将我国1500余家实体列入制裁清单,并联合盟友构建“芯片四方联盟”,严格限制先进制程技术对华出口。但仍有人认为“这只是短期施压,最终会妥协”,忽视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崛起”的长期战略意图。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计划未来10年投入520亿美元强化本土芯片产业链,就是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切断我国发展的外部技术来源,这种长期战略威胁不容小觑。
2. 地缘博弈的“局部化”误读:美国在亚太地区推动“印太经济框架”,拉拢14个国家构建排斥中国的供应链体系。2024年该框架内部分国家对美出口额同比增长15%,而我国对部分参与国的出口增速放缓至3%。一些人将此视为“小圈子折腾”,未意识到这是美国重构全球经济秩序、挤压中国发展空间的系统性布局,旨在削弱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破坏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3. 舆论对抗的“娱乐化”心态:面对美国频繁炒作的“中国威胁论”,部分民众以“段子调侃”“表情包反击”应对,忽视其背后的战略意图。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调查显示,65%的美国民众对中国持负面看法,这种舆论环境已影响我国企业海外扩张。例如,华为2024年海外5G合同新增量较2019年下降50%,部分原因是美国舆论抹黑导致一些国家对华为5G技术产生顾虑。我们应重视舆论对抗的严肃性,积极传播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
二、自我矮化:消解自信的“精神软骨病”
(一)对西方体系的盲目崇拜
1. 科技标准的“唯美国论”:在人工智能伦理、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我国科研团队已提出多项原创标准,如在人工智能算法可解释性方面的中国方案。但部分学者仍坚持“只有美国认可的标准才具权威性”。在自动驾驶安全标准制定中,有人无视我国复杂路况下的技术积累,强行照搬美国高速公路场景标准,导致技术应用在国内出现“水土不服”,影响了我国自动驾驶技术的本土创新与推广。
2. 教育模式的“全盘西化”幻想:美国高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占据一定优势,但部分家长和教育者将其成功简单归因于“宽松教育”,否定我国基础教育的扎实基础。2024年PISA测试显示,我国学生在数学、科学素养上仍居全球前列,我国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系统性传授,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一些学校盲目削减课时、弱化知识传授,追求所谓“美式教育”,陷入“邯郸学步”的困境,削弱了学生的知识根基。
3. 制度道路的“历史终结论”迷信:面对中美制度差异,一些人重拾“西方制度是人类终点”的陈旧论调,对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等实践指手画脚。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近1亿人脱贫,这是我国制度优势在民生领域的生动体现。但有人无视这一成就,以美国式“福利制度”为标杆,否定我国扶贫模式的独特价值,看不到我国制度在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巨大优势。
(二)对本土优势的刻意贬低
1. 文化传承的“自卑化”倾向:我国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非遗项目总量居世界第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但部分人将传统文化视为“落后符号”,某社交平台2024年数据显示,“汉服”“京剧”等话题的负面评价中,40%来自“觉得土气、不如西方潮流”的言论。这种文化自卑直接影响文化产业输出,我国文化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仅为美国的1/8,我们应重视传统文化价值,提升文化自信。
2. 科技成果的“源头否定”:我国在高铁(运营里程占全球75%)、特高压(标准制定者)等领域实现原创突破,彰显了我国科技实力。但部分人歪曲事实,将这些成果污蔑为“技术剽窃”。例如,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果入选《自然》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但有人硬说是“对西方理论的应用”,这种无端否定严重打击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阻碍科技进步。
3. 发展成就的“相对化”消解: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成就斐然,单位GDP能耗十年下降28%,建成世界最大社会保障网。但部分人以“环境代价”“发展不均衡”为由全盘否定发展成就,陷入“否定成就 = 理性客观”的认知误区。我们应全面、客观看待发展中的问题,肯定成就,坚定发展信心。
三、漠然视之:丧失担当的“旁观者心态”
(一)对国家竞争的“置身事外”感
1. 公共事务参与的“鸵鸟行为”:中美竞争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如芯片自主关乎就业、能源安全影响生活成本。但2024年一项针对全国31个省市、涵盖不同年龄段和职业的调查显示,48%的民众表示“不关心国际大事,过好自己日子就行”。在某地“国产化替代”政策征求意见时,参与反馈的市民不足总人口的5%,导致政策落地时企业和民众知晓度低、配合度差,影响政策实施效果。
2. 关键领域的“事不关己”论:面对美国对我国稀土、光伏等产业的制裁,部分从业者认为“这是企业和政府的事”。某光伏企业负责人透露,2024年行业遭遇美国关税壁垒时,35%的上下游企业选择“躺平”而非联合应对,最终导致出口额同比下降20%,影响数万工人就业。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削弱了我国产业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
3. 青年群体的“精致利己”倾向:在职业选择上,2024年高校毕业生中,选择进入芯片、军工等“卡脖子”领域的仅占6.2%,而涌向金融、互联网等热门行业的达65%。部分青年直言“国家竞争太宏大,不如先赚大钱”,这种短视行为可能导致关键领域人才断层,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储备。
(二)对危机信号的“迟钝麻木”
1. 技术脱钩的“后知后觉”:美国自2022年起限制对华出口GPU芯片,直接影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但直到2024年,仍有30%的相关企业未制定替代方案。某AI公司因未及时储备国产芯片,导致项目停滞,损失超1500万元,反映出企业对技术脱钩危机信号的麻木,缺乏应对技术封锁的前瞻性布局。
2. 信息战的“被动接受”:美国通过社交媒体持续散布“中国崩溃论”“债务陷阱论”等虚假言论,2024年我国网民中,20%的人表示“看到相关信息会相信”。在某社交平台关于“中美贸易战”的讨论中,未经核实的负面信息转发量是客观分析的3.5倍,显示公众对信息战的警惕性不足,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影响社会舆论氛围和国家形象。
3. 供应链安全的“侥幸心理”:我国在高端医疗设备、高端机床等领域依赖进口,2024年某三甲医院因美国断供某型号检测仪,导致部分检查项目停摆。但调查显示,65%的医疗机构未建立替代供应商清单,仍寄望于“中美关系会好转”,这种侥幸心理在危机来临时,可能使我国相关行业陷入被动,影响民生和产业安全。
四、错误认知:模糊边界的“天真幻想”
(一)“科学无国界”的绝对化理解
1. 科研合作的“无设防”风险:美国《国家生物技术安全战略》明确将“生物技术竞争”列为重点,限制对华合作。但2024年仍有个别科研团队向美方提供我国特有物种基因数据。某高校在“新冠病毒溯源”合作中,未经审批分享早期病例样本信息,险些造成关键数据泄露。科研合作应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避免核心数据和技术流失。
2. 人才流动的“单向依赖”:我国在高端芯片领域的领军人才中,35%有海外留学背景,这是人才国际化交流的成果,但部分机构过度依赖“海归”,忽视本土人才培养。2024年某芯片企业因核心技术岗位全由外籍专家担任,在美国制裁后陷入“无人可用”的困境,凸显人才安全意识的缺失。我们应坚持本土培养与国际引进并重,构建自主可控的人才体系。
3. 学术评价的“唯西方论”:部分高校将“在西方期刊发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导致科研方向“为发表而研究”。我国科学家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原创成果,因不符合西方期刊偏好,发表延迟近1年,错失技术话语权争夺的关键窗口期。我们应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开展原创研究。
(二)“资本无国界”的危险性忽视
1. 外资渗透的“温水煮蛙”:美国资本通过风投、并购等方式,2024年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持股比例达30%,部分企业的核心技术专利被外资间接控制。某新势力车企因外资董事否决“技术国产化”方案,导致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在贸易摩擦中损失惨重。我们应加强外资监管,警惕外资对关键产业核心技术的控制。
2. 金融开放的“风险低估”: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但部分机构忽视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收割全球的历史教训(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盲目扩大美元债务规模。2024年某房企因美元债违约,导致项目停工,反映出对“资本有国籍”的认知不足。在金融开放过程中,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外部金融风险冲击。
3. 数据流动的“安全盲区”:美国《云法案》要求全球企业向其提供数据,2024年我国某跨境电商因“合规”向美方提交12万条用户信息,其中包含敏感消费数据。这种对“数据主权”的忽视,可能让我国在数字经济竞争中丧失主动权。我们应加强数据安全立法,保护国家和公民的数据权益。
五、助美损中:突破底线的“危险逆流”
(一)舆论场的“反向输出”
1. 负面信息的“放大传播”:美国智库频繁发布“中国环境恶化”“人权问题”等虚假报告,部分国内自媒体不加核实便大肆转发。2024年“新疆棉事件”中,某社交平台上转载西方不实报道的账号中,本土账号占比达45%,成为西方舆论战的“传声筒”,误导公众认知,损害国家形象。
2. 政策的“恶意解读”:我国“双碳”目标本是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却被部分人歪曲为“美国施压的结果”。在某论坛上,关于“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的讨论中,30%的评论质疑“这是为美国打工”,干扰政策执行效果,阻碍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和能源转型。
3. 成就的“恶意抹黑”:我国航天成就举世瞩目,“嫦娥六号”成功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但部分人在网络上恶意调侃,称“航天成就与老百姓无关”“浪费钱”,某社交平台出现此类不当言论上千条,尽管多数被迅速删除,但仍造成不良影响,打击民族自豪感和科研人员积极性。
(二)行动上的“实质损害”
1. 商业机密的“主动出卖”:2024年某军工企业员工为获取高额报酬,向美方提供我国舰载雷达技术参数,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此类案件近三年年均增长15%,凸显部分人在利益诱惑下的底线失守,严重危害国家军事安全和产业安全。
2. 战略信息的“无意泄露”:某科研人员在国际会议上,未经脱敏发布我国某新型材料的性能数据,被美方用于改进反制技术。这种“科研无保密”的错误认知,已造成多起技术情报流失事件,反映出科研人员保密意识淡薄,需加强保密教育和制度建设。
3. 产业链的“恶意破坏”:美国试图阻断我国稀土产业链,个别企业却违规向美出口稀土加工技术。2024年某企业因向美方转让专利技术,被依法处罚,其行为直接削弱我国在稀土领域的战略优势,损害国家战略资源安全。
中美全面竞争是一场持久战,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战略运筹,更需要全体国民的清醒认知与坚定行动。上述五种不良现象,本质上是认知偏差、信心缺失与责任淡漠的体现。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破除这些不良现象:加强爱国主义和形势政策教育,提升国民对国家竞争形势的认知水平;完善舆论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强化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打击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国家发展事务,形成全民应对竞争的合力。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上下同欲者胜”的磅礴力量,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全文完)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