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能活到85岁的高血脂患者,大多在50岁,就坚持3种习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4 11:17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研究里发现,那些高血脂的人,如果能活到85岁,往往在50岁时已经默默开始坚持了三种习惯,不过,这三种习惯还真不是普通人猜得出来的。

大多数人觉得高血脂这事就跟吃得油腻、运动少、抽烟喝酒有关,没错,这些确实是诱因。但真要说起能活到高龄的关键,还真不是靠这些表面上的“健康生活方式”能解释得了的。

说白了,这事跟身体是有点关系,但更深的,还是得看人和环境之间那些不太起眼的互动。

比如有个很离谱但真实的点,有研究把几个不同国家的老人健康状态做了个对比,美国、瑞典、日本、韩国这几个国家的数据样本都挺大,最后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结论:

那些在50岁就开始坚持午睡的人,哪怕他们当时已经被诊断出有中度高血脂,到了85岁,存活率依然比没午睡习惯的人高出27%。

而且这种差距在亚洲国家更明显。

午睡这事,很多人以为只是“老年人没事干才躺一会儿”,但实际上,它对身体的调节能力,远远超过了人们的认知。

人的肝脏代谢和内分泌是有昼夜节律的,尤其是血脂的合成、分解和胆固醇调节系统,几乎都受生物钟影响。

而午睡,恰恰是在人类生物节律的低谷期——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之间,给身体一个再生和修复的机会。

不是说睡得越久越好,一般控制在20到40分钟最合适,时间太长反而容易头昏脑涨,扰乱夜间睡眠。

一项来自希腊的临床数据研究显示,午睡的人在患心脏病风险上的控制力,比每天运动但不午睡的人要强22%,这可真不是说着玩儿的。

更有趣的是,那些年过六旬但坚持午睡的高血脂老人,认知能力普遍比同龄人强,他们不仅在做认知测试的时候表现更好,而且反应速度也更快,大脑中的海马体萎缩速度慢了不少。

另一个特别奇怪但有效的习惯,是唱歌。对,就是那种没什么人注意的小爱好。

有个研究专门针对患有高血脂且体重指数偏高的中年人群做了追踪,结果唱歌的人,哪怕只是每周KTV一两次,或者在家自己哼哼曲子,血清总胆固醇下降了4.2%,低密度脂蛋白下降了3.6%。

研究人员猜测是因为唱歌涉及到深呼吸、腹式发声,这种过程会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分泌,间接对血脂水平产生调节作用。

而且唱歌的时候,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动用了很多肌肉,尤其是胸腔、腹部和喉部这些地方。

这些区域虽然看起来跟血脂没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呼吸系统的畅通直接影响血液中的氧饱和度,长期来看,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

有一个德国的实验更让人吃惊,他们让实验对象每天唱30分钟歌,连续坚持8周,体内的炎症指标CRP平均下降了9.4%。

要知道,CRP可是慢性病进展的重要信号,连医生看到这个数据都觉得挺不可思议。

但说到底,最让人意外的一个习惯,其实跟脚有关。

是的,脚,尤其是赤脚走路这个动作,很多人都忽视了它对血脂的影响。

在日本长野县,有个社区推广“裸足健康走”,让居民每天至少有30分钟的时间脱掉鞋子,在草地、沙地或鹅卵石路上走路。

这一走就是十几年下来,他们做了个健康筛查,发现50岁开始赤脚行走的人,到他们80多岁的时候,胆固醇异常比率比对照组低了17%。

而且他们的血液循环质量、末梢血管活性、血压稳定性都有明显提升。

赤脚走路这种习惯,其实涉及到了一个很冷门的医学话题——足底神经刺激对全身代谢的影响。

人的脚底有超过7000个神经末梢,它是仅次于大脑的神经密集区。

通过行走过程中的机械刺激,这些神经会反射性地调节内分泌,尤其是促进胰岛素的敏感性。

这个机制听起来绕,其实简单说就是:你越是用脚底感受地面,身体越容易维持稳定的血糖和脂质水平。

加上这种刺激还能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减少慢性应激反应,对心脑血管简直是隐藏大杀器。

这个点特别容易被人忽略,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脚不过就是个支撑工具。

但在东方传统医学里,“脚是人体第二心脏”这句话,其实早就点破了这个秘密。

从科学角度去分析也是成立的,毕竟血液循环如果在脚底末端停滞不前,身体就很难做到有效排毒、脂质代谢也会拖慢,哪怕你吃得再清淡、运动再频繁,身体内部还是一团乱麻。

相反,那些从中年开始就注重脚部刺激的人,往往能提前把很多小毛病掐死在摇篮里。

说到这,其实还得提一个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医学数据。

2022年一项发表在《Lancet Regional Health》上的亚洲老年群体健康研究报告指出,在46岁至52岁之间介入“自然元素接触疗法”的人,30年内的全因死亡率下降了18%。

这个自然元素接触,说白了就是多接触阳光、泥土、水、植物这些东西。

而赤脚走路、在阳台种点花、经常在树林里散步,这些活动全部算数。

也就是说,这些看似“闲得发慌”的生活习惯,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帮身体调节一个又一个代谢系统。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好像都和高血脂没啥直接关系,但偏偏这些“旁门左道”式的习惯,才是真正帮那些高血脂患者撑过一关又一关,最终活得久、活得稳的底层逻辑。

哪怕是医生,也很少在第一时间就告诉病人要去唱歌、赤脚走路、午睡。

大多数人都还是盯着指标和药物看,但数据不会骗人,习惯更不会。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有些人明明也养成了这些好习惯,却还是没能逃过高血脂并发症的折磨?

[1]杨.你了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控制目标吗?[J].福建质量信息,2000,(03):20.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