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02:01 2

摘要: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华民族极具文化深意的传统节日中元节,民间亦称之为“鬼节”或“盂兰盆节”。它并非单纯承载着对鬼神的敬畏,而是融合了佛教“盂兰盆会”救母尽孝的慈悲,道教“三元赦罪日”超度先灵的虔诚,以及儒家“秋祭”慎终追远的礼序,更沉淀着民间千百年来“祭先祖、怀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华民族极具文化深意的传统节日中元节,民间亦称之为“鬼节”或“盂兰盆节”。它并非单纯承载着对鬼神的敬畏,而是融合了佛教“盂兰盆会”救母尽孝的慈悲,道教“三元赦罪日”超度先灵的虔诚,以及儒家“秋祭”慎终追远的礼序,更沉淀着民间千百年来“祭先祖、怀亲恩”的朴素情感。从古代百姓为安抚秦朝修长城时逝去的工匠而祭祀,到如今家家户户焚香、扫墓、追念已故亲人,中元节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忘本、念亲恩”的文化符号,是我们与先祖对话、传承家族温情、延续文化根脉的重要载体。它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生命有来处,亦有归途;唯有铭记先祖的付出,珍视血脉的联结,才能让家族的血脉,民族的精神代代相传。

然而在这样一个本该浸润着“孝亲”“敬长”氛围的节日里,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却让人倍感沉重与痛心。星城那户人家,夫妇俩在六七十年代的艰苦岁月里,含辛茹苦养育了十个子女,本以为晚年能享天伦之乐,却在户主离世后,被十个子女集体推诿赡养责任,最终八旬老母亲因生活无着、心寒绝望而跳河自尽;还有短视频里那个在正月寒冬,被五个子女无视,最终冻死在大儿子家门口的老人。

这些悲剧,不仅是个人家庭的不幸,更是对“孝道”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无情冲击。反观历史,徐庶为护母亲周全,甘愿放弃辅佐刘备的大好前程,哪怕身陷曹营也“一言不发”,以行动诠释“母在,不远游”的至孝;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时“割股奉君”,待重耳成晋文公后,却因不愿邀功而携母隐居,即便面对火海也坚守初心,其孝与忠至今被人传颂。同样是“为人子女”,一边是“弃母于危难”的凉薄,一边是“为母弃前程”的赤诚,这般反差,更让我们看清孝道的缺失,不仅会摧毁一个家庭的温情,更会侵蚀整个社会的伦理根基。

“百善孝为先”,孝道从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论语》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论断,到《弟子规》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教化,几千年来,孝道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纽带。

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必然懂得感恩、懂得责任、懂得担当!对父母的孝,延伸开来便是对他人的善,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正如古人所言“家和万事兴”,当每个家庭都浸润着孝亲的温情,子女敬重父母,父母爱护子女,家庭便会成为每个人最坚实的港湾;当无数个这样的家庭汇聚,社会便会充满友爱与互助,国家便会拥有凝聚力与向心力。反之,若孝道淡漠,子女将赡养父母视为负担,老人晚年孤苦无依,不仅会滋生家庭矛盾,更会让社会陷入“人情冷漠”的困境,最终动摇民族文化的根基。

遗憾的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部分家庭“重物质轻德育”的教育倾向,孝道在一些人心中逐渐淡化。有的年轻人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成家后便对老人不管不顾;有的家庭因财产分割,生活琐事,竟让年迈父母陷入“无人赡养”的绝境;更有甚者,对父母恶言相向、拳脚相加,全然忘却“十月怀胎”的艰辛、“含辛茹苦”的养育。这些现象的背后,本质上是孝道教育的缺失;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曾长期偏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却忽略了对“孝德”这类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家庭中,部分父母过度溺爱子女,只知给予物质满足,却未教会孩子“感恩”与“回报”;社会层面,对“孝老爱亲”模范的宣传力度不足,对“不孝”行为的约束机制不够完善,最终导致“孝道”从“自然而然的美德”,变成了“需要刻意提醒的责任”。

因此弘扬孝道,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绝非一句口号,而需国家、社会、家庭协同发力,将其落到实处。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将孝道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孩儿童时期便播下“孝亲敬长”的种子。

从国家层面而言,应将孝道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甚至延伸至高等教育阶段。课程内容不应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应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如黄香温席,王祥卧冰的孝行,徐庶侍母、介子推尽孝的赤诚,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孝道的内涵;同时融入实践环节,比如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陪老人聊一次天”“参与家庭劳动”等作业,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父母的辛劳,将“孝”从“认知”转化为“习惯”。此外还可将孝道教育与“文化自信”建设相结合,通过非遗展览,传统节日活动,如中元节祭祖仪式体验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孝道不仅是家庭伦理,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而增强传承的自觉本性。

从社会层面而言,应营造“尊老爱老、孝亲敬长”的浓厚氛围。一方面加大对“孝老爱亲”模范人物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报道、公益广告“最美家庭”评选等方式,让“孝顺”成为社会推崇的美德,让孝老模范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社会保障制度,既要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子女的赡养义务,对“拒不赡养”的行为依法追责,也要通过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金待遇等措施,为老年人提供物质保障,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让“孝”既有“道德约束”,也有“制度支撑”。

从家庭层面而言,父母应以身作则,成为孝道的“第一任老师”。“上行下效,耳濡目染”,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便会如何对待父母。若父母平日里对爷爷奶奶嘘寒问暖、悉心照料,子女自然会学着尊重老人,感恩父母;反之若父母对老人冷漠忽视,甚至恶语相向,子女也会潜移默化地模仿这种“凉薄”。因此家庭中的“孝德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示范”;一顿为老人准备的热饭,一次陪老人的散步,一个耐心倾听老人唠叨的举动,都是对子女最好的孝道教育。

古人云:“孝悌传家本,诗书继世长。”孝顺从来不是“吃亏”,而是对家庭,对自己,对后代最珍贵的“投资”。一个孝顺的人,能在照顾父母的过程中学会责任与担当,这种品质会让他在工作中更靠谱,在生活中更受欢迎;一个孝顺的家庭,能凝聚起最温暖的亲情,让每个成员都能在困境中获得支持,在顺境中共享幸福,所谓“孝顺才能使自己丰衣足食”,正是因为“家和”才能“万事兴”,家庭和睦了,生活才能顺序,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一个重视孝道的民族,能凭借着“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守住自己的根与魂,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持凝聚力与生命力,实现“源远流长”的传承。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对先祖的缅怀,更是对当下的警醒;我们祭祀先祖,不仅是为了表达思念,更是为了传承他们留下的美德;我们追念亲恩,不仅是为了回报父母,更是为了让“孝”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我们要以中元节为契机,重拾孝道的温度,推动国家重视孝道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每一个人的血液,让“孝亲敬长”成为社会的新风尚,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在孝道的滋养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