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老王卖拉面20年不涨价 女儿考上清华那天 全村才知道他的身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3 14:13 1

摘要:雨季快结束了,老王那破旧的拉面店招牌上又添了几道锈痕。塑料门帘已经泛黄,上面粘着几片不知从哪飘来的杨树叶。我每次路过都能看见老王站在店门口,肩上搭着一条褪了色的毛巾,眯着眼望向县城那条总也修不完的马路。

雨季快结束了,老王那破旧的拉面店招牌上又添了几道锈痕。塑料门帘已经泛黄,上面粘着几片不知从哪飘来的杨树叶。我每次路过都能看见老王站在店门口,肩上搭着一条褪了色的毛巾,眯着眼望向县城那条总也修不完的马路。

面店里始终放着一台老式收音机,天气预报和戏曲轮番播放。有时收音机会突然沙沙作响,老王就随手拍一下,然后继续和面。那台收音机的天线已经断了,用一根晾衣服的铁丝代替,顶端还缠着一小节老旧的胶带。

“老郑,今儿个吃面不?”老王看到我,咧嘴一笑,露出一口发黄的牙。

“来碗牛肉面。”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百次在老王这里吃面了。从我高中毕业,到现在县里开了间不大不小的五金店,已经过去了十五年。县城里的饭馆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唯独老王的拉面店,像一块顽石,始终矗立在那个不起眼的街角。

老王的拉面只有三种:清汤、牛肉和西红柿鸡蛋。价格从我记事起就没变过:五块、八块、七块。就连物价飞涨的那几年,老王也只是在门口贴了张纸条:“原价不变,碗小一圈。”

要说老王这人,县城里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他是外地人,具体哪里没人清楚,二十多年前突然出现在县城,租了个破店面开始卖面。他说话带着一股子听不出来的口音,脸上的沟壑比同龄人深得多。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回老家,他就挠挠头,含糊地说:“没地方可回了。”大家也就不再多问。这县城里,谁没点说不出口的过去呢?

老王最宝贝的就是他女儿小雨。那是个漂亮又乖巧的姑娘,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县城里的尖子生。我经常看到她放学后来店里帮忙,安安静静地在角落里写作业,偶尔抬头冲客人礼貌地笑笑。

“小雨今年高考,是吧?”我问道,看着老王熟练地揉面。

他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抬头看我,脸上的皱纹堆出一个骄傲的笑容:“是啊,马上就出成绩了。”

“肯定没问题。”我说。这倒不是客套话,县一中的老师都说小雨是近十年来最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但愿吧。”老王边说边把面条下进锅里,溅起的热水在他满是老茧的手臂上留下几点红痕。他好像没感觉到似的,转身去切葱花。

我注意到柜台下面放着一个破旧的棕色皮箱,看起来年代久远,但保养得很好。

“要搬家?”我随口问道。

老王摇摇头,没说话,只是继续切他的葱花。案板下面落了几片,他也没去捡。

三天后,整个县城都炸开了锅。

小雨以全省第八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这在我们县城的历史上是头一遭。虽然每年都有学生考上一本,偶尔也有人能进985,但清华北大,那是只存在于县一中光荣榜上的传说。

老王那天破天荒地关了店门,在门口挂了个纸牌:

“今日女儿考上清华,老板请客,面食免费,限今日。”

字写得歪歪扭扭,但透着一股子掩不住的兴奋。

县城的人都涌来祝贺,顺便蹭碗免费面。我到的时候,面店里里外外全是人,空气中弥漫着面汤和汗水混合的气味。老王忙得满头大汗,脸上的笑容却一直没消失过。小雨站在一旁帮忙,腼腆地接受着大家的祝福。

“老王,你闺女真给咱县城争光啊!”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中年男人大声说道。这是县一中的张校长,平时一副严肃样,今天却笑得见牙不见眼。

老王只是笑,手上的动作不停,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从他手里端出来。我注意到他的眼角有些湿润。

饭点过后,人群渐渐散了。我留下来帮忙收拾。老王拿出两瓶啤酒,递给我一瓶。

“小雨准备学什么专业?”我问。

“计算机。”老王说,“她从小就喜欢摆弄那些电子玩意儿。”

我点点头,县一中的电脑课代表一直是小雨。

老王猛灌了一口啤酒,突然说:“老郑,我想拜托你件事。”

他的语气很严肃,我顿时警觉起来。

“我可能要离开一段时间,店里的事能不能麻烦你照看一下?”

我愣了一下:“你要去北京?”

“嗯,送小雨去学校,顺便…处理点事。”他说这话时目光飘向了那个棕色皮箱。

“行啊,不过你什么时候回来?”

老王沉默了一会,轻声说:“不一定。”

我刚想追问,县政府的张书记走了进来。这在县城可是稀罕事,张书记平时连县里最高档的饭店都很少露面,更别说老王这种小面馆了。

“王教授!”张书记径直走到老王面前,热情地握住他的手,“恭喜啊!令爱考上清华,真是喜事一桩!”

王教授?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他在叫谁。

老王的表情有些尴尬,轻轻抽回手:“张书记,您这称呼不合适。”

“有什么不合适的?”张书记笑道,“咱县城出了个北大教授,这是多大的荣誉啊!虽然您这些年一直低调,但女儿考上清华了,总该让乡亲们知道您的真实身份吧?”

我惊得差点把啤酒瓶摔到地上。北大教授?老王?

张书记似乎这才注意到我的存在,对老王说:“王教授,我先告辞了。明天县里准备开个表彰会,希望您和令爱能参加。”说完,他拍了拍老王的肩膀,大步走出了面馆。

店里只剩下我和老王,空气突然变得凝重起来。

“你是…北大教授?”我小心翼翼地问。

老王——现在我该称呼他王教授了?——长长地叹了口气,点点头:“二十年前的事了。”

我跟着老王回到了他住的地方。那是县城老旧小区的一套两居室,家具简陋,却收拾得很干净。小雨去同学家了,房子里只有我们两个人。

老王从卧室里拿出那个棕色皮箱,放在茶几上打开。里面是一摞发黄的证书和照片。

我拿起最上面的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年轻得多的老王,穿着笔挺的西装,站在一个写着”北京大学”的牌子前面。照片背后写着日期:1998年。

“这是我刚去北大任教的时候。”老王说,声音低沉。

他递给我一份盖着红色印章的证书,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的聘书。

“王明安…这是你的真名?”我看着证书上的名字,难以置信地问道。

他点点头:“我原名王明安,北大计算机系副教授,曾经…还算有些名气。”

我完全震惊了。作为一个只读到高中的五金店老板,我对学术界知之甚少,但即使是我也知道北大教授意味着什么。

“那你为什么…?”我的问题没问完,但老王——不,王教授——明白我的意思。

他拿出一张剪报,上面的标题赫然写着:“计算机天才王明安教授因系统漏洞致国防数据泄露,已被停职调查”。日期是二十年前。

“我没做过的事。”王教授轻声说,“但当时证据对我不利,我的学生——我最信任的学生——指证是我故意留下的后门。”

他的手微微发抖:“我被停职,等待调查。但在那种情况下,清白已经不重要了,我的名誉、我的事业,全都完了。”

“那你为什么要逃到这里来?”

“不是逃。”他纠正道,“是等待。我相信真相总有大白的一天。而且…我当时刚失去妻子,小雨才三岁,我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重新开始。”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小雨从来不提她的母亲。

“所以你就来县城开了家面馆?”

王教授苦笑:“我年轻时在兰州学过拉面,就当是回归初心了。没想到一等就是二十年。”

第二天一早,我正准备去店里帮忙,就接到了王教授的电话。

“老郑,你能来趟火车站吗?”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激动。

我赶到火车站时,看到王教授和小雨站在站台上,旁边是几个西装革履的陌生人。

“老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国家安全部的李处长。”王教授指着为首的一个中年男人说。

我一头雾水地和那人握了握手。

李处长对王教授说:“王教授,调查已经结束,真相水落石出。您当年的学生徐志华已经承认是他故意栽赃陷害。您的名誉很快会得到公开平反。”

小雨站在一旁,眼睛红红的,但脸上是掩不住的骄傲。

王教授问道:“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

李处长笑了:“说来也巧,您女儿的高考成绩太突出,被清华大学特别关注。他们在审核材料时发现了蛛丝马迹,与此同时,徐志华因为另一起案件被抓,交代了当年的事情。我们一查,这不就找到您了吗?”

我这才注意到,站台上来了不少县城的居民,包括张书记和县一中的张校长。他们站在远处,好奇地看着这边的情况。

张书记走过来,热情地和李处长握手,然后转向王教授:“王教授,恭喜您沉冤得雪!县里准备为您举办一个欢送会,您看…”

王教授摇摇头:“不必了,我习惯低调。”

李处长说:“王教授,部里希望您能回北京,重新担任您的教职。您在计算机安全领域的造诣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王教授沉思了一会,看了看小雨,又看了看我:“我需要考虑一下。”

“爸,我们回去吧。”小雨轻声说。

我们离开火车站时,县城的居民们纷纷向王教授投来好奇和敬佩的目光。二十年的卖面师傅,一夜之间变成了北大教授,这比任何电视剧都离奇。

第二天傍晚,我去了面馆。意外的是,门开着,老王——不,王教授——正在煮面。

“你还开店?”我惊讶地问。

“习惯了。”他笑了笑,“再说这几天还有不少人专门来吃面,顺便看看’北大教授’是什么样子。”

店里确实比平时多了不少人,大家一边吃面一边偷瞄王教授,窃窃私语。

“你打算怎么办?回北京吗?”我问道。

王教授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放在我面前:“我准备先送小雨去清华报到,然后…可能会在北京呆一段时间,但不一定回去教书。”

“为什么?”我不解地问,“机会难得啊。”

他笑了笑,轻声说:“人生有起有落,经历了低谷,再回到顶峰,感觉反而平淡了。说实话,我这二十年过得挺踏实的。”

我看着他熟练地和面、拉条、下锅,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自然流畅。

“况且,”他继续说,“我在这里认识了不少朋友,比如你。”

我有些感动:“那你还会回来吗?”

“会的。”他肯定地说,“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而且…”他看了看周围的顾客,压低声音,“我还答应过要教县一中的学生编程呢,总不能食言吧?”

我笑了起来,心里突然有了一个主意:“等你回来,咱们可以合伙开个培训班,你教编程,我负责场地和招生。”

“好啊,就这么定了。”王教授眼睛一亮,伸出手和我击掌。

正说着,小雨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叠照片:“爸,我整理出来了,这是我们在县城的照片,都是珍贵回忆。”

王教授接过照片,轻轻抚摸着:“是啊,珍贵的回忆。”

我突然注意到,照片中有不少是我和王教授喝酒聊天的场景,还有他教小雨功课的画面,甚至还有几张是我们县城的风景。在这些照片里,他不是什么北大教授,只是我们熟悉的老王,那个做着全县最好吃且最便宜拉面的老王。

“明天出发去北京?”我问小雨。

她点点头:“嗯,但爸爸说我们寒假一定会回来的。”

“那我就在这里等你们回来。”我说,“面馆我会帮忙看着,你们回来时,一切都会和原来一样。”

王教授拍了拍我的肩膀,眼里闪着泪光:“老郑,谢谢你。”

那晚,我们在面馆喝到很晚。王教授讲了许多他在北大的故事,也讲了他这二十年是如何默默关注着计算机领域的进展。

“其实我一直没有放弃研究,”他指了指面馆后面的小房间,“那里有台电脑,我用它写了不少论文,只是没发表罢了。”

我恍然大悟:“难怪小雨对计算机这么在行,原来是你教的。”

他笑了笑:“孩子有天赋,我只是稍微引导了一下。”

最后一位顾客也离开后,王教授关上店门,摘下了那个挂了二十年的招牌。

“留个纪念?”我问。

“嗯,”他点点头,“无论将来如何,这二十年都是我生命中最特别的时光。”

我突然意识到,站在我面前的这个人,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是北大教授王明安的光鲜亮丽,一种是县城拉面师傅老王的平凡踏实。而现在,这两种人生终于在二十年后交汇到了一起。

“老王,哦不,王教授…”我有些语塞。

他笑着摇摇头:“还是叫我老王吧,我已经习惯了。”

第二天一早,我去火车站送他们。小雨穿着崭新的衣服,兴奋地左顾右盼。王教授还是那副老样子,只是剃了胡子,换了件稍微正式一点的衬衫。

那个棕色皮箱也焕然一新,被擦得锃亮。

“里面装的是您的论文?”我好奇地问。

王教授点点头:“二十年的心血,希望能派上用场。”

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响起,王教授紧紧握住我的手:“老郑,照顾好自己,等我们回来。”

“一定。”我承诺道。

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车厢里,我突然觉得,县城少了老王的拉面馆,好像真的少了点什么。

但我知道,他们会回来的。无论是作为北大教授王明安,还是县城拉面师傅老王,这里都有他们放不下的情感和回忆。

三个月后,我收到了王教授的来信。他说小雨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他也接受了学校的邀请,重新担任了教授职务。信的最后,他写道:

“老郑,县城的拉面馆钥匙我一直留着。明年春节,我和小雨一定回来,到时候我请你吃面。还是老价格,清汤五块,牛肉八块,西红柿鸡蛋七块。”

我把信夹在日历里,在明年春节的日期上画了个圈。

县城的人们渐渐不再谈论那个突然成了北大教授的拉面师傅,生活回到了正轨。但我知道,在每个曾经吃过老王拉面的人心里,那个街角的小店,那碗价格二十年不变的面,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记忆。

有时候,我会经过那个已经关门的面馆,仿佛还能闻到面汤的香气,听到老王那句熟悉的问候:“今儿个吃面不?”

我知道,总有一天,那个招牌会重新挂起来,老王会回到他的面馆,继续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因为有些东西,比教授的头衔更重要——那就是家的感觉。而对王教授来说,这个小县城,这家小面馆,已经是他的家了。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