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的北京宛平城,青灰色城墙在阳光下泛着沉静的光泽,城门口的石狮子历经风雨仍昂首挺立,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跨越八十余年的记忆。这里是七七事变的爆发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起点,如今,这座古城正以自己的方式,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薪火不
初秋的北京宛平城,青灰色城墙在阳光下泛着沉静的光泽,城门口的石狮子历经风雨仍昂首挺立,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跨越八十余年的记忆。这里是七七事变的爆发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起点,如今,这座古城正以自己的方式,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薪火不灭。
走进宛平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卢沟晓月”的石碑,不远处的卢沟桥上车水马龙,石狮形态各异,只是当年桥上的硝烟早已散尽。城墙上,依稀可见当年炮火留下的弹痕,工作人员用透明保护罩将这些“历史印记”小心护住,旁边的解说牌上,清晰记录着1937年7月7日那个深夜——日军借口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这些弹痕不是疤痕,是警钟,提醒我们永远别忘记那段浴血奋战的日子。”宛平城历史讲解员李姐,每天都会带着游客抚摸城墙,讲述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传承精神的核心阵地。展厅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战地日记、残破的军装静静陈列,一组“血战卢沟桥”的场景复原模型前,总有游客驻足良久:模型里,中国士兵依托城墙反击,硝烟弥漫中,眼神里满是不屈的斗志。“我们每个月都会接待好几批中小学生研学团,孩子们会戴着红领巾,认真听老兵后代讲战斗故事。”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馆里还推出了“烽火记忆”口述史展览,收录了30位抗战老兵的珍贵回忆,其中92岁的张爷爷当年是宛平城守军的通信兵,他的讲述里,“宁死不后退”的誓言让不少年轻人红了眼眶。
宛平城的居民,更是精神传承的“活载体”。住在西门附近的王大爷,祖辈都是宛平人,他的父亲曾是城墙上的民防队员,抗战时帮守军传递情报。如今,70岁的王大爷成了社区的“义务讲解员”,每到周末,他就搬个小马扎坐在城墙根下,给街坊邻里、游客讲父亲留下的抗战故事:“当年我爸说,就算敌人的炮弹再凶,也不能让他们踏过宛平城一步。现在我把这些故事讲给年轻人听,就是想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不只是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加入到传承队伍中。25岁的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小林,暑假里报名成为纪念馆的志愿者,每天负责引导游客、协助整理史料。“以前在课本里学七七事变,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直到站在宛平城的城墙上,摸到那些弹痕,才真正懂了‘家国’两个字的重量。”小林说,她还和同学一起,把抗战故事做成了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希望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更多同龄人了解这段历史,记住抗战精神”。
如今的宛平城,早已不是当年的战场,却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的敬畏。每年7月7日,这里都会举行纪念活动,老兵、学生、居民齐聚卢沟桥,向抗战先烈敬献花篮;城内的商铺里,没有浮夸的商业广告,取而代之的是“铭记历史”的标语;就连街边的文创店,售卖的也多是印着“卢沟晓月”“抗战精神”的笔记本、书签,每一件商品都在默默传递着历史记忆。
青砖无言,烽火有痕。宛平城的城墙见证了战火与抗争,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精神的传承。在这里,历史不是书本上的文字,是可触摸的弹痕,是可倾听的故事,是年轻人眼中的坚定,是老人心中的坚守。正如一位游客在纪念馆留言本上所写:“走进宛平城,才明白‘薪火相传’不是口号——它是我们脚下的路,是我们心中的光,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家国担当。”
来源:富源佳盛